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9 - 韩国同窗
李革胜,2013-2-15
K同学是加拿大A大学材料系一年级博士生,毕业于韩国韩首尔大学陶瓷系。他与交大G同学一块儿在T教授的实验室做研究助手,RA 。K同学清楚,他数理基础知识跟G同学等中国名校生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八十年代, 他的基础完全可能连中专都考不上。
有一次, K同学请教武汉科技大学的E同学, 有关一个高中立体几何问题。这当然不是什么三角形内角总和小于180度的“非欧几何”,是中国高中立体几何。两人查资料,讨论,花了2两小时, 在G同学轻描淡写的帮助下才解决。G同学是大开眼界,虽然K同学在T教授的关照下,他几乎各门功课分数都比G同学高,G同学不以为意,从小被老师打偏见分打惯了,早就把这些猫腻看透,见怪不怪。T教授跟交大Z教授一样,为了让G同学带个头,看得起别的同学,故意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打高,把G同学打低。这是后来材料系一百多研究生集体读博的真实原因,并不是这一届学生水平特高,是因为一开始打分有失公平,到最后材料系下不了台的权益之计。他们全是跟G同学的小学老师学的招。
G同学曾好心提醒T教授,K同学的数理基础不够扎实做博士。为了A大学的声誉,K同学应该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实,这很容易证实,给个三角正弦定理来分解SIN(A+B),K同学需要查数学手册才做得出;在中国,必须闭卷考试,不许用计算器才能高中毕业;至于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他根本模不着北,可能在韩国就没有学会或者学得太简单,或者走后门毕业的。T教授后来找了几个微积分题考考K同学, 发现他真的是一窍不通。在A大学6年博士期间,K同学其实一直在学中国本科生水平的微积分。这让G同学怅然悲哀了很久,因为他那时还不知道,从人口比例上讲, 韩国一流大学生的数理基础其实只有中国二流大学的水平。只有中国的学生才会把学习当作职业,当作生命来对待,全部身心投入。K同学当然可以辩解,他在韩汉城大学读书期间,必须打工,不可能全力以赴。在这一点上自私的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国家还不如社会主义中国,私有制在效率方面还是有缺陷的。
K同学的报复心理强,好争斗不解怨。头一学期,“热传输原理”研究生课程抄G同学的作业被告发。其实,最好的办法是虚心下来,谦卑态度,专心攻书,这才是正路。可K同学有瑜亮情节,他不这么想,其逻辑是再怎么努力也学不过G同学,不如破罐子破摔,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每次在实验室见到G同学,他都把计算机打开,把“传热学”做业拿出来示威,三年下来天天如此。G同学告发他,纯粹是替韩国社会公众的声誉负责,K同学水平不高却得高分, 将来K博士毕业回韩国, 可是要当教授的, 遇到难题,他可能也会教他的学生抄袭,谁来替他的学生着想? G同学怕他不明白自己的一番好心,专门用韩文给K同学写过一封电邮,陈诉自己对于抄袭的观点和态度。
其实,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们相互之间模仿、抄袭创意的例子很多。比如,毕加索说过“优良的艺术家抄袭, 伟大的艺术家偷窃”,他本人就是一位“剽窃”大师!毕加索抄了布拉克的faux bois的创意,使之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己的“综合立体主义”(synthetic cubism)。乔布斯也是个抄袭高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后自成体系。三星盲目地拾人牙慧,被控剽窃苹果也是在情理之中。毕卡索的名言是:优秀的艺术家模彷,伟大的艺术家剽窃。所以G同学不在意K同学是否抄自己的作业,也不在乎分数的高低,更不在乎博士学位,而在乎K同学是否真的达到A大学博士水平和要求标准,毕竟他以后回韩国是要当教授的。
K同学的英文也差劲,用专业的耳朵来评判,如果在100的分数上,他的英语最多也就是50-60之间,闭上眼睛,惨不忍听。G同学不在乎K是否幽默,是否口音重,亚洲人大都缺幽默,谁都有口音,T教授的欧洲口音也重,又何必苛求K同学呢?
中国人“TH”发音普遍有困难,韩国人“SH”发音不准。韩国人说英语与中国人都是同样的毛病,发音没有连读性,比如加油站“Service Station”,加拿大人都连起来说是 “Servistation”,限速 “Speed Limit” 加拿大人说 “speelimit", 即前一个词最后一个辅音省略,后一个词的辅音加到前一个词尾,连在一起来讲。英语中,同一个词的元音在不同位置是有高低, 扁平变化的。辅音变化更多,比如”City“ 中的“T”不发音“t”而发音"d",“Boys”中的“s” 不发音“s”, 而发“z”音, 因为OY是元音。这样的变化很多。加拿大地域广阔,东部口音与西海岸口音差别也大,东部安大略口音受美国纽约口音影响大,西海岸的口音与加利福利亚口音差不多。如Strawberry,东部念“StrƆBerry”,温哥华人念“StrAberry”。在渥太华,人们讲英语加20%的法语,在温哥华,人们讲英文加10%广东话, 在卡尔加里,人们讲英语加5%西班牙语,在多伦多,人们讲英语加3%福建闽南话等等。
韩语与日文,德文一样,都是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与主谓宾的英语语序不同,就象中国古文“岳飞者民族英雄也”一个道理。 K同学讲英文时,用的是韩式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 跟日本人一个德行,加拿大人听起来,韩国人一直在讲“倒装句”,非常不舒服,你有事无事给我讲什么倒装句? 文邹邹的不中听。韩文发音跟汉语一样, 是一个音节一个字的往外蹦,元音没有变化,给人感觉生硬。该连在一起的词不放在一块儿发,一个完整的句子语调不连贯,都是单调音(monotone),听起来断断续续,非常吃力。给人感觉没有礼貌;当然这不是K同学本身没礼貌,而是他还没有习惯英语的礼貌表达方式。
数理基础和英语是K同学的两大硬伤,G同学去听了K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他论文的毛病后面再说。先说英语问题,K同学的英文博士论文,也是花钱请枪手代写的。这就是他博士毕业后,再也写不出其博士论文那样漂亮英文的原因。工作忙,年纪大了都是借口而已。这些,G同学从没告诉任何人,怕伤了K同学的自尊心。
估计,K同学的英语答辩稿是他请A大学英语教授兼职枪手起草的,其实他应该多练习一下口语,可能是K太自信了,他的口语,在韩首尔大学或许能懵一下学弟学妹们,到加拿大A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尖子们面前做秀,未免有些不知好歹。那时面对不公平, G同学还不够超脱,还没有准备好。
K同学在论述实验过程的时候,把一些该讲的词都“省略”漏掉了,像小学生一样一个字一个音节地背课文,给人感觉完全没有理解实验过程和其中的数理背景。闭上眼睛听,K同学的英语真是“惨不忍听”。用外语在公开场合答辩,起码语调要连贯,有变化,发音要准确。单调音容易使听众打瞌睡。G同学很无语,如果单从 A大学成绩单上看,K同学比自己高出一个等级。实际水平,跟自己的太太Lucy差不多。Lucy只是毕业于一所中国西部不起眼的师范专科学院。G同学在中国是千军万马走钢丝来到A大学读硕士,而K同学一个专科水平就可以来读博士,太不公平了。
关于G同学的博士培养问题, B博士是按照他的路线来进行的,B博士是多伦多大学学士,滑铁卢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博士,加拿大基金会主席这个路线走的。G同学A大硕士毕业后,被送到美国多个城市考察大学研究生院,这是后话。把G同学送到美国哈佛,耶鲁等藤校, 只有一个结果,这些世界名校被搞得声名狼藉,美加两国关系紧张。T教授私下给材料系系主任S教授嘀咕过,他们知道,当今学术界没有什么天才,都是些骗子。
K同学的博士论文是“氧化铝陶瓷涂层的绝缘性能”,有点象中国高校老师的在职博士题目。G同学曾经问K同学“为什么做绝缘性能,而不是半导体电性能?金属氧化物 的半导体性能用得最多” 他回答“懂金属氧化物的半导体性能的人太多了,不好拿学位,绝缘性能知道的人不多,答辩时教授们不好发难,容易通过。”“ 氧化铝陶瓷涂层的绝缘性能在陶瓷涂层领域还是个空缺,没有什么人研究过,好通过。”一句话,他博士论文是投机来的。
(1小时39分钟写完)
李革胜,2013-2-15
K同学是加拿大A大学材料系一年级博士生,毕业于韩国韩首尔大学陶瓷系。他与交大G同学一块儿在T教授的实验室做研究助手,RA 。K同学清楚,他数理基础知识跟G同学等中国名校生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八十年代, 他的基础完全可能连中专都考不上。
有一次, K同学请教武汉科技大学的E同学, 有关一个高中立体几何问题。这当然不是什么三角形内角总和小于180度的“非欧几何”,是中国高中立体几何。两人查资料,讨论,花了2两小时, 在G同学轻描淡写的帮助下才解决。G同学是大开眼界,虽然K同学在T教授的关照下,他几乎各门功课分数都比G同学高,G同学不以为意,从小被老师打偏见分打惯了,早就把这些猫腻看透,见怪不怪。T教授跟交大Z教授一样,为了让G同学带个头,看得起别的同学,故意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打高,把G同学打低。这是后来材料系一百多研究生集体读博的真实原因,并不是这一届学生水平特高,是因为一开始打分有失公平,到最后材料系下不了台的权益之计。他们全是跟G同学的小学老师学的招。
G同学曾好心提醒T教授,K同学的数理基础不够扎实做博士。为了A大学的声誉,K同学应该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实,这很容易证实,给个三角正弦定理来分解SIN(A+B),K同学需要查数学手册才做得出;在中国,必须闭卷考试,不许用计算器才能高中毕业;至于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他根本模不着北,可能在韩国就没有学会或者学得太简单,或者走后门毕业的。T教授后来找了几个微积分题考考K同学, 发现他真的是一窍不通。在A大学6年博士期间,K同学其实一直在学中国本科生水平的微积分。这让G同学怅然悲哀了很久,因为他那时还不知道,从人口比例上讲, 韩国一流大学生的数理基础其实只有中国二流大学的水平。只有中国的学生才会把学习当作职业,当作生命来对待,全部身心投入。K同学当然可以辩解,他在韩汉城大学读书期间,必须打工,不可能全力以赴。在这一点上自私的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国家还不如社会主义中国,私有制在效率方面还是有缺陷的。
K同学的报复心理强,好争斗不解怨。头一学期,“热传输原理”研究生课程抄G同学的作业被告发。其实,最好的办法是虚心下来,谦卑态度,专心攻书,这才是正路。可K同学有瑜亮情节,他不这么想,其逻辑是再怎么努力也学不过G同学,不如破罐子破摔,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每次在实验室见到G同学,他都把计算机打开,把“传热学”做业拿出来示威,三年下来天天如此。G同学告发他,纯粹是替韩国社会公众的声誉负责,K同学水平不高却得高分, 将来K博士毕业回韩国, 可是要当教授的, 遇到难题,他可能也会教他的学生抄袭,谁来替他的学生着想? G同学怕他不明白自己的一番好心,专门用韩文给K同学写过一封电邮,陈诉自己对于抄袭的观点和态度。
其实,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们相互之间模仿、抄袭创意的例子很多。比如,毕加索说过“优良的艺术家抄袭, 伟大的艺术家偷窃”,他本人就是一位“剽窃”大师!毕加索抄了布拉克的faux bois的创意,使之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己的“综合立体主义”(synthetic cubism)。乔布斯也是个抄袭高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后自成体系。三星盲目地拾人牙慧,被控剽窃苹果也是在情理之中。毕卡索的名言是:优秀的艺术家模彷,伟大的艺术家剽窃。所以G同学不在意K同学是否抄自己的作业,也不在乎分数的高低,更不在乎博士学位,而在乎K同学是否真的达到A大学博士水平和要求标准,毕竟他以后回韩国是要当教授的。
K同学的英文也差劲,用专业的耳朵来评判,如果在100的分数上,他的英语最多也就是50-60之间,闭上眼睛,惨不忍听。G同学不在乎K是否幽默,是否口音重,亚洲人大都缺幽默,谁都有口音,T教授的欧洲口音也重,又何必苛求K同学呢?
中国人“TH”发音普遍有困难,韩国人“SH”发音不准。韩国人说英语与中国人都是同样的毛病,发音没有连读性,比如加油站“Service Station”,加拿大人都连起来说是 “Servistation”,限速 “Speed Limit” 加拿大人说 “speelimit", 即前一个词最后一个辅音省略,后一个词的辅音加到前一个词尾,连在一起来讲。英语中,同一个词的元音在不同位置是有高低, 扁平变化的。辅音变化更多,比如”City“ 中的“T”不发音“t”而发音"d",“Boys”中的“s” 不发音“s”, 而发“z”音, 因为OY是元音。这样的变化很多。加拿大地域广阔,东部口音与西海岸口音差别也大,东部安大略口音受美国纽约口音影响大,西海岸的口音与加利福利亚口音差不多。如Strawberry,东部念“StrƆBerry”,温哥华人念“StrAberry”。在渥太华,人们讲英语加20%的法语,在温哥华,人们讲英文加10%广东话, 在卡尔加里,人们讲英语加5%西班牙语,在多伦多,人们讲英语加3%福建闽南话等等。
韩语与日文,德文一样,都是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与主谓宾的英语语序不同,就象中国古文“岳飞者民族英雄也”一个道理。 K同学讲英文时,用的是韩式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 跟日本人一个德行,加拿大人听起来,韩国人一直在讲“倒装句”,非常不舒服,你有事无事给我讲什么倒装句? 文邹邹的不中听。韩文发音跟汉语一样, 是一个音节一个字的往外蹦,元音没有变化,给人感觉生硬。该连在一起的词不放在一块儿发,一个完整的句子语调不连贯,都是单调音(monotone),听起来断断续续,非常吃力。给人感觉没有礼貌;当然这不是K同学本身没礼貌,而是他还没有习惯英语的礼貌表达方式。
数理基础和英语是K同学的两大硬伤,G同学去听了K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他论文的毛病后面再说。先说英语问题,K同学的英文博士论文,也是花钱请枪手代写的。这就是他博士毕业后,再也写不出其博士论文那样漂亮英文的原因。工作忙,年纪大了都是借口而已。这些,G同学从没告诉任何人,怕伤了K同学的自尊心。
估计,K同学的英语答辩稿是他请A大学英语教授兼职枪手起草的,其实他应该多练习一下口语,可能是K太自信了,他的口语,在韩首尔大学或许能懵一下学弟学妹们,到加拿大A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尖子们面前做秀,未免有些不知好歹。那时面对不公平, G同学还不够超脱,还没有准备好。
K同学在论述实验过程的时候,把一些该讲的词都“省略”漏掉了,像小学生一样一个字一个音节地背课文,给人感觉完全没有理解实验过程和其中的数理背景。闭上眼睛听,K同学的英语真是“惨不忍听”。用外语在公开场合答辩,起码语调要连贯,有变化,发音要准确。单调音容易使听众打瞌睡。G同学很无语,如果单从 A大学成绩单上看,K同学比自己高出一个等级。实际水平,跟自己的太太Lucy差不多。Lucy只是毕业于一所中国西部不起眼的师范专科学院。G同学在中国是千军万马走钢丝来到A大学读硕士,而K同学一个专科水平就可以来读博士,太不公平了。
关于G同学的博士培养问题, B博士是按照他的路线来进行的,B博士是多伦多大学学士,滑铁卢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博士,加拿大基金会主席这个路线走的。G同学A大硕士毕业后,被送到美国多个城市考察大学研究生院,这是后话。把G同学送到美国哈佛,耶鲁等藤校, 只有一个结果,这些世界名校被搞得声名狼藉,美加两国关系紧张。T教授私下给材料系系主任S教授嘀咕过,他们知道,当今学术界没有什么天才,都是些骗子。
K同学的博士论文是“氧化铝陶瓷涂层的绝缘性能”,有点象中国高校老师的在职博士题目。G同学曾经问K同学“为什么做绝缘性能,而不是半导体电性能?金属氧化物 的半导体性能用得最多” 他回答“懂金属氧化物的半导体性能的人太多了,不好拿学位,绝缘性能知道的人不多,答辩时教授们不好发难,容易通过。”“ 氧化铝陶瓷涂层的绝缘性能在陶瓷涂层领域还是个空缺,没有什么人研究过,好通过。”一句话,他博士论文是投机来的。
(1小时39分钟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