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旧中国的洋货倾销
小河沟,1-15-2024
中国近代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洋货倾销,1840年前的英国鸦片倾销与上世纪30年代日货倾销,日货倾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非常大,本文仅讨论1930年代的日货倾销。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中国上海、青岛、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倾销的日货如立邦油漆、三阳雨衣、大春肥皂、增永眼镜、麒麟啤酒、富士自行车、王子煤油打火机、稻户江铁器茶壶等真的是日本原装货吗?答案是:有少量日本原装货,但大多数是日资企业在华生产的中国商品贴牌货。
中国人对上世纪30年代日货倾销中国的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国内还有人经常拿中国内地的外资企业生产的贴外国商标的中国货,骗中国人崇洋媚外。
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米煤禁止出口日本,没有中国大米,日本人就没有足够的大米吃,没有中国煤炭,日本蒸汽军舰就无法出港。[1]一柄好的日本武士刀一般都是用高锰钢锻造出来的,美国的优势在于媒体敢吹,美国给日本出口一点废钢铁,就用媒体大肆宣传,给人感觉,没有美国的废钢铁,日本的军事装备就完了。中国缺石油,美国人一天到晚就用媒体吹美国有石油,中国是富铁矿、锰矿、铝矿的国家,美国媒体从来不提:美国是个缺铁矿、锰矿、铝矿的国家。美国钢铁业主要靠进口巴西、澳大利亚、中国的铁矿砂、锰矿砂、铝钒土。美国的废钢铁怎么可能控制日本的钢铁行业?一样的道理,越南钢铁业发达与美国的废钢铁关系不大,越南钢铁主要靠中国废钢铁与中国钢铁转口贸易搞起来的,主要是西方媒体长期宣传,越南的钢铁行业依赖美国废钢铁,给人感觉没有美国废钢铁,越南的钢铁行业就搞不下去了。日本二战时期最大的钢铁企业是1916年在辽宁建立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日本航母所需钢材90%来自昭和制钢所,辽宁鞍山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矿,辽宁阜新甚至有大型露天煤矿。日本二战时期的钢铁80%是中国辽宁的日资企业生产的。一句话,没有中国的供应链,日本制造业什么也不是。
1931年日本政府为应对产业危机,强令在棉纺、人造纤维、水泥、白糖、钢铁等20多个行业内部建立卡特尔组织,向中国倾销商品以摧毁中国民族经济,让日资企业垄断中国经济。1931年日本发动了918事变,日本的劳动力当时主要用于军事工业,日本的棉花、蔗糖、煤炭、铁砂矿主要从中国进口,水泥的生产需要大量煤炭,所以,1930s日本向中国倾销的水泥、棉纱、白糖、钢铁、自行车、柴油打火机等都不是日本本土生产的原装货,而是日企在中国的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租界里面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与原材料生产的中国商品贴牌货。
从夏衍于1935年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可以看出:在上海、青岛租界里面的外资企业规模相当大,而且因为军事化管理,生产效率非常高,商品产量巨大。日本本土劳动力不够,日本需要物资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只能就地取材,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与原材料,在中国生产商品,贴上日本的标签,利用从中国赚来的钱打仗。
日本大阪“内外棉株式会社”上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建立了15家纺织工厂,雇佣了约4万中国工人。1937年菲律宾、新加坡发生的抵制日货如内衣、鞋垫、棉布等多是上海内外棉的产品,因为日本缺棉花,日本的棉花主要靠从中国内地进口。1925年发生的“五卅惨案”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在上海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第八厂发现一童工尸体,胸部曾受重击,时人相信为日籍管理人员用铁棍殴打致死。日本人与工人顾正红发生争执,冲突下日籍资方人员开枪打死了顾正红,另七人受伤。同时青岛日商大康纱厂4,000余名工人为争取工会权利、增加工资,举行大罢工,成立罢工委员会,散发《青岛大康纱厂全体工人泣告书》,引发全国性工人罢工,“五卅惨案”可以旁证:1920s-1930s中国工人的规模相当大。
1930年上海有300万人口,由于上海是座移民城市,上海40岁以下的青壮年有250万人,上海的工人规模全世界第一,上海日资企业雇佣的中国工人有50万人以上。1937年发生在菲律宾、新加坡、英国、美国等的抵制日货运动,他们抵制是日货如牙刷、铅笔、毛巾、鞋垫、衬衫等多不是日本本土生产的,多是上海、青岛日租界的日资企业生产的贴牌中国货。
918事变后,日本本土的棉纱、大米、蔗糖、煤炭、面粉、猪肉、猪鬃完全依赖从上海进口,所以,1937年日本投入37万精锐发动“淞沪大战”,“淞沪大战”对日军来讲与“甲午海战”、“对马海战”并无不同,都是日本的国运决战。1937年日军不惜伤亡9万余人,拼死也要把上海打下来,因为上海有大量产业工人与工厂,上海有购买全中国粮食与原材料的资金与渠道,日本可以从上海得到他们需要的各种物资,支撑打太平洋战争。一句话,上世纪30年代,上海、青岛等地的外资工厂有能力生产各种洋商品,满足全中国的需要。放眼全世界,其他国家既缺乏劳动力,又缺乏原材料,不可能大规模生产各种工业品向中国倾销。所以,旧中国流行的所谓洋货多是中国商品贴牌货。
中国人是长期被媒体上这样的谎言迷惑了,“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买一双德国袜子,德国人就发财了。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买一瓶橄榄油,意大利人就发财了。”关键是:德国的劳动力规模与棉花产量不够大,德国人不可能给每个中国人都生产一双袜子。意大利的劳动力与土地规模不够大,意大利没有能力给每个中国人都生产一瓶橄榄油。实际情况是:中国有足够的劳动力与棉花生产能力,所以,地球上每三双袜子中至少有一双袜子产自中国诸暨大唐。德国人的本意是:在中国人生产的袜子上贴上德国商标,再卖给中国人,骗中国人崇洋媚外。意大利人的本意是:在中国新疆种橄榄,用中国橄榄榨油,再把贴意大利标签的中国橄榄油卖给中国人。因为外国普遍缺劳动力与原材料,外国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洋商品卖到中国来。
网上有个“重庆小新”网友在油管上展示的捷克测量仪,多是上世纪50-70年捷克外资企业雇佣中国人在香港用内地金属材料生产的五金贴牌货,国内真正捷克货有,但很稀少。以前西方人运一点工业品到中国,不是为了赚钱,多是为了对中国人攻心,骗中国人崇洋媚外,所以,西方运到中国的工业品都是用最好的材料与最优秀的人工生产的。外国人依赖中国的供应链,骗中国人崇洋媚外对外国人来讲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改革开放前,中国内地能够买到的俄罗斯冰箱、望远镜量非常小,日本电子表、石英表、牛仔裤、泡泡袖衬衣多是香港生产的中国商品贴牌货,因为日本人工资高,而且日本人口规模小,日本的工业原料需要进口,日本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小商品出口中国。一句话,外国缺乏劳动力与原材料,外国无法大规模生产小商品向中国倾销。
武器倾销或武器走私是旧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外国货倾销中国的例子,外国向中国倾销的武器不是中国不能生产同款武器,而是为了在中国制造内乱,太平天国的洋枪主要来自上海的英法租界。1908年2月5日,日本商船“二辰丸”号,携带1500支步枪、4万发子弹,走私进入澳门水域以接济革命党,帮助中国内奸制造内乱,这些例子都是这个观点的证据。
总结:旧中国老百姓叫的洋钉、洋火、洋皂、洋碱等很少是从外国船运来中国的,多是在华外资企业生产的,外国普遍缺劳动力与原材料,外国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洋商品卖到中国来。
参考文献
[1]https://www.vanforum.org/38386328421229822810259102010219977201162600712299
小河沟,1-15-2024
中国近代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洋货倾销,1840年前的英国鸦片倾销与上世纪30年代日货倾销,日货倾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非常大,本文仅讨论1930年代的日货倾销。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中国上海、青岛、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倾销的日货如立邦油漆、三阳雨衣、大春肥皂、增永眼镜、麒麟啤酒、富士自行车、王子煤油打火机、稻户江铁器茶壶等真的是日本原装货吗?答案是:有少量日本原装货,但大多数是日资企业在华生产的中国商品贴牌货。
中国人对上世纪30年代日货倾销中国的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国内还有人经常拿中国内地的外资企业生产的贴外国商标的中国货,骗中国人崇洋媚外。
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米煤禁止出口日本,没有中国大米,日本人就没有足够的大米吃,没有中国煤炭,日本蒸汽军舰就无法出港。[1]一柄好的日本武士刀一般都是用高锰钢锻造出来的,美国的优势在于媒体敢吹,美国给日本出口一点废钢铁,就用媒体大肆宣传,给人感觉,没有美国的废钢铁,日本的军事装备就完了。中国缺石油,美国人一天到晚就用媒体吹美国有石油,中国是富铁矿、锰矿、铝矿的国家,美国媒体从来不提:美国是个缺铁矿、锰矿、铝矿的国家。美国钢铁业主要靠进口巴西、澳大利亚、中国的铁矿砂、锰矿砂、铝钒土。美国的废钢铁怎么可能控制日本的钢铁行业?一样的道理,越南钢铁业发达与美国的废钢铁关系不大,越南钢铁主要靠中国废钢铁与中国钢铁转口贸易搞起来的,主要是西方媒体长期宣传,越南的钢铁行业依赖美国废钢铁,给人感觉没有美国废钢铁,越南的钢铁行业就搞不下去了。日本二战时期最大的钢铁企业是1916年在辽宁建立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日本航母所需钢材90%来自昭和制钢所,辽宁鞍山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矿,辽宁阜新甚至有大型露天煤矿。日本二战时期的钢铁80%是中国辽宁的日资企业生产的。一句话,没有中国的供应链,日本制造业什么也不是。
1931年日本政府为应对产业危机,强令在棉纺、人造纤维、水泥、白糖、钢铁等20多个行业内部建立卡特尔组织,向中国倾销商品以摧毁中国民族经济,让日资企业垄断中国经济。1931年日本发动了918事变,日本的劳动力当时主要用于军事工业,日本的棉花、蔗糖、煤炭、铁砂矿主要从中国进口,水泥的生产需要大量煤炭,所以,1930s日本向中国倾销的水泥、棉纱、白糖、钢铁、自行车、柴油打火机等都不是日本本土生产的原装货,而是日企在中国的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租界里面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与原材料生产的中国商品贴牌货。
从夏衍于1935年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可以看出:在上海、青岛租界里面的外资企业规模相当大,而且因为军事化管理,生产效率非常高,商品产量巨大。日本本土劳动力不够,日本需要物资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只能就地取材,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与原材料,在中国生产商品,贴上日本的标签,利用从中国赚来的钱打仗。
日本大阪“内外棉株式会社”上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建立了15家纺织工厂,雇佣了约4万中国工人。1937年菲律宾、新加坡发生的抵制日货如内衣、鞋垫、棉布等多是上海内外棉的产品,因为日本缺棉花,日本的棉花主要靠从中国内地进口。1925年发生的“五卅惨案”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在上海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第八厂发现一童工尸体,胸部曾受重击,时人相信为日籍管理人员用铁棍殴打致死。日本人与工人顾正红发生争执,冲突下日籍资方人员开枪打死了顾正红,另七人受伤。同时青岛日商大康纱厂4,000余名工人为争取工会权利、增加工资,举行大罢工,成立罢工委员会,散发《青岛大康纱厂全体工人泣告书》,引发全国性工人罢工,“五卅惨案”可以旁证:1920s-1930s中国工人的规模相当大。
1930年上海有300万人口,由于上海是座移民城市,上海40岁以下的青壮年有250万人,上海的工人规模全世界第一,上海日资企业雇佣的中国工人有50万人以上。1937年发生在菲律宾、新加坡、英国、美国等的抵制日货运动,他们抵制是日货如牙刷、铅笔、毛巾、鞋垫、衬衫等多不是日本本土生产的,多是上海、青岛日租界的日资企业生产的贴牌中国货。
918事变后,日本本土的棉纱、大米、蔗糖、煤炭、面粉、猪肉、猪鬃完全依赖从上海进口,所以,1937年日本投入37万精锐发动“淞沪大战”,“淞沪大战”对日军来讲与“甲午海战”、“对马海战”并无不同,都是日本的国运决战。1937年日军不惜伤亡9万余人,拼死也要把上海打下来,因为上海有大量产业工人与工厂,上海有购买全中国粮食与原材料的资金与渠道,日本可以从上海得到他们需要的各种物资,支撑打太平洋战争。一句话,上世纪30年代,上海、青岛等地的外资工厂有能力生产各种洋商品,满足全中国的需要。放眼全世界,其他国家既缺乏劳动力,又缺乏原材料,不可能大规模生产各种工业品向中国倾销。所以,旧中国流行的所谓洋货多是中国商品贴牌货。
中国人是长期被媒体上这样的谎言迷惑了,“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买一双德国袜子,德国人就发财了。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买一瓶橄榄油,意大利人就发财了。”关键是:德国的劳动力规模与棉花产量不够大,德国人不可能给每个中国人都生产一双袜子。意大利的劳动力与土地规模不够大,意大利没有能力给每个中国人都生产一瓶橄榄油。实际情况是:中国有足够的劳动力与棉花生产能力,所以,地球上每三双袜子中至少有一双袜子产自中国诸暨大唐。德国人的本意是:在中国人生产的袜子上贴上德国商标,再卖给中国人,骗中国人崇洋媚外。意大利人的本意是:在中国新疆种橄榄,用中国橄榄榨油,再把贴意大利标签的中国橄榄油卖给中国人。因为外国普遍缺劳动力与原材料,外国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洋商品卖到中国来。
网上有个“重庆小新”网友在油管上展示的捷克测量仪,多是上世纪50-70年捷克外资企业雇佣中国人在香港用内地金属材料生产的五金贴牌货,国内真正捷克货有,但很稀少。以前西方人运一点工业品到中国,不是为了赚钱,多是为了对中国人攻心,骗中国人崇洋媚外,所以,西方运到中国的工业品都是用最好的材料与最优秀的人工生产的。外国人依赖中国的供应链,骗中国人崇洋媚外对外国人来讲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改革开放前,中国内地能够买到的俄罗斯冰箱、望远镜量非常小,日本电子表、石英表、牛仔裤、泡泡袖衬衣多是香港生产的中国商品贴牌货,因为日本人工资高,而且日本人口规模小,日本的工业原料需要进口,日本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小商品出口中国。一句话,外国缺乏劳动力与原材料,外国无法大规模生产小商品向中国倾销。
武器倾销或武器走私是旧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外国货倾销中国的例子,外国向中国倾销的武器不是中国不能生产同款武器,而是为了在中国制造内乱,太平天国的洋枪主要来自上海的英法租界。1908年2月5日,日本商船“二辰丸”号,携带1500支步枪、4万发子弹,走私进入澳门水域以接济革命党,帮助中国内奸制造内乱,这些例子都是这个观点的证据。
总结:旧中国老百姓叫的洋钉、洋火、洋皂、洋碱等很少是从外国船运来中国的,多是在华外资企业生产的,外国普遍缺劳动力与原材料,外国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洋商品卖到中国来。
参考文献
[1]https://www.vanforum.org/3838632842122982281025910201021997720116260071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