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原子理论与卢瑟福金箔实验
羽飞,6-23-2024
卢瑟福是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被媒体称为“原子核之父”,卢瑟福的金箔实验是人教社普通高中《物理》课本内容,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卢瑟福金箔实验。
首先,近代原子理论最早是西方化学家把中国古人的元素思想换个说法搞出来的。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反应物质不灭定律是中国《周易》的变易,不易和简易等概念换汤不换药的解释。原子、电子、质子、中子是《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换个说法而已。
约翰·道尔顿1808年提出的原子理论,“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是由一种非常小的粒子组成,即原子,这些粒子无法借由化学方法进一步的分割。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本质上与中国先秦时期元气论并无不同,《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东汉王充的《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中国古人认为,元气是一种人眼无法察觉的、非常精细的物质性的微粒,正是这种“元气”构成了万物。(来源:百度百科)
原子理论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无法通过撞击原子核,来无中生有生产出另外一种元素,少数重金属如铀235能够观察到分裂出其他元素的现象,是因为样品制备时混杂了这些杂质,杂质是以相同比重以化学键的方式存在于重金属样品中。铀235释放射线时也会把这些杂质也释放出来,给人产生错觉铀235会裂变生出其他元素。元素周期表里面有些重金属元素可以裂变成其他元素,这只能证明这种元素是其他几种元素的化合物,只不过这些化合物的比重看上去是与众不同的新元素而已。
就象中国古人的“五行理论”中的金木水火土是五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元素一样,原子的构成类似中国古人的元素理论,黄金就是金原子吸附了电子以金属键的方式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白银就是银原子吸附了电子以金属键的方式存在的另一种特殊物质,金银是不可能通过撞击原子核,改变所谓质子数量相互转换的,金原子与银原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元素。以此类推,原子就是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吸附了不同数量的电子形成的最小物质单元。类似中国古代“五行生克”理论里面的土生木,火克金,有些原子如氢原子与氧原子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氢原子与氧原子是相生的关系,但有些原子如氦原子与氖原子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氦原子与氖原子是相克的关系。万事万物相生相克,原子弹是骗不了中国古人的,如果原子弹能够毁灭世界,这说明原子弹没有克星,没有克星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原子弹就根本不存在。
其次,人类从来没有发现过原子核。1909年卢瑟福的金箔实验是场科学骗局,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一片金箔,并用曝光的底片分析它们运动轨迹的偏折情况,发现α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生大角度偏析。卢瑟福由此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电子像“行星”那样环绕在一个体积极小的、集中原子所有正电的原子核周围,因为正电荷密集分布才足以产生导致α粒子运动轨迹发生大角度偏折的电场。他就得出结论,他的金箔实验证明了原子核的存在。但是卢瑟福从来没有讲过他的α粒子射线是从哪里来的,只有搞清卢瑟福金箔实验的α射线来源,才能估算α粒子的能量有多大,粒子射线能够击碎电子云,撞到原子核的几率有多大,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卢瑟福的α射线的来源。
α粒子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状态的氦原子,重金属元素如铀、钍、锕、镭、钴等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存储了大量中子、质子与电子,在室温这些重金属元素都会释放大量不稳定状态的氦原子也就是卢瑟福口中的α粒子。我们现在已知的α粒子都是从具高放射性的重金属元素放出的,如钨、铀、钍、锕、镭、钴等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金属元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电流通过后,它们能够把电能转化成金属键化学能,并把金属键化学能以α粒子射线、光波、X光、γ射线、各种电磁波的方式释放到外界。
个人观点:从现在的眼光看,居里夫人缺乏《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居里夫人用4年的时间从8吨重的铀矿渣中提取了0.1g的纯镭盐。从《实验数据处理》的角度,一般系统误差小于1%是可接受的,而居里夫人从8吨矿渣提取0.1克的样品,其实验精度要求为10∧(-8),系统误差远大于精度的实验属于伪科学实验,这本身就证明了居里夫人的实验样板不具备枚举条件,即居里夫人准备的实验样品不合格,实验结果被判定为无效。所以,维基百科讲:“居里夫人从未成功分离出半衰期仅为138天的钋。”居里夫人提纯镭的核心技术机密就是:长期高温搅拌,摩擦起电产生大量的正负静电荷,再把充满电荷的比重比铀大的放射性金属取个名字,钚,比重小的称为镭,以此两获诺贝尔物理化学奖。
维基百科讲:“居里夫人从未成功分离出半衰期仅为138天的钋。”这就是所谓半衰期与原子核无关的证据之一,因为铀是金属键良导体,中子在铀金属内部扩散速率非常快,不可能有长达4.5个月才放电½的现象。[1]
居里夫人因缺乏《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她长达4年象一只无头苍蝇做无用功,每天用铁棒搅拌大桶里热气腾腾的沥青液体,搅拌本身产生了大量因摩擦起电的静电荷。镭与铀是重金属元素,质子、中子非常容易进入镭铀金属内部空隙,并吸附电子以金属键的方式在镭铀内部形成天文数字的微型电容器。居里夫人得到的镭铀材料本质上是个类似电池的储能材料,铀存储质子、中子,沥青存储电子,沥青铀矿在高温搅拌下就是个充电电池。铀镭释放α射线本质上是,两个中子两个质子以不稳定氦原子的方式,从在室温从镭铀金属内部扩散到表面,并释放金属键化学能的放电过程,与原子核无关。
1789年德国人马丁·克拉普罗特将沥青铀矿溶解在硝酸中,再用氢氧化钠中和,成功沉淀出一种黄色化合物重铀酸钠,并利用炭加热该化合物,得到一些黑色铀的氧化物粉末,可以用作陶瓷、玻璃、纺织品的染色剂,他用天王星来命名为铀。1896年法国人贝克勒尔发现K2UO2(SO4)2·2H2O样品能使感光胶片爆光,从而发现了铀的放射性。这是卢瑟福决定使用感光胶片定量分析金箔中子散射的原因。
卢瑟福的金箔实验α粒子射线来源只能是马丁的氧化铀或者居里夫人的铀镭钚金属,金属铀在高温下可以吸收大量摩擦起电产生的电子、质子、中子,并把它们存储在金属键里面,室温下这些电子、质子、中子会以菲克扩散定律匀速以电子射线、中子射线、质子射线的方式向外发射,这就是金属铀有半衰期放射性的原因,与原子核没有任何关系。
实际上,几乎所有金属导体材料在高温下都有或强或弱的能力吸附外部的电子、质子、中子,形成内部电容器,以金属键的方式存储在金属材料内部空隙中,并在室温以菲克扩散定律的方式匀速对外释放电子、质子、中子、X射线、γ射线等。大多数所谓放射性金属材料,如铀、钴、镭系、钍系和锕系金属材料都可以通电,把电能转化成金属键化学能,或者它们受到外部射线撞击时会把自由电子存储在内部空间,并在室温以菲克扩散定律的方式匀速对外释放电子、质子、中子、X射线、γ射线等。所以,卢瑟福的α粒子射线的能量是种化学能,而非原子能。
卢瑟福相信他的α粒子来自铀原子核,就主观认定他的α粒子能够撞到原子核,如果卢瑟福知道他的α粒子来自摩擦起电,就不会得出他发现了原子核的结论了。
1909年卢瑟福的金箔厚度为1-10微米,银、铜、铁、铅的延展性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即卢瑟福只能使用金箔来做他的α粒子撞击实验。卢瑟福在放射性铀金属前面加了根枪管,保证α粒子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电子显微镜是1926年发明的,卢瑟福的中子枪是没有加线圈聚焦的,卢瑟福的α射线并不是完全垂直撞击金箔的,还是有些射线以大角度撞击金箔,再大角度散射。卢瑟福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森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森模型说明,他模仿马丁·克拉普罗特用天王星命名金属铀,提出“行星论”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大多数α粒子直接穿透了金箔,所以,卢瑟福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不导电的电子显微镜样品经过喷金处理,也可以做电镜实验,仅此而已,即卢瑟福没有证明原子核真的存在。金箔是用锤子敲成微米厚度的,金箔在成型过程中存储了大量中子与正负电荷,外来中子撞击金箔后,金箔必然会放电,并释放出信号更强的二次散射射线。生命科学中做蛋白质电镜照片都需要喷金,喷金过程中样品表面上的黄金涂层吸附了大量因摩擦起电产生的静电荷,电镜射线击中黄金涂层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二次荧光射线,也是这个道理。二次x射线、二次电子散射、二次中子散射都会曝光底片。大角度曝光底片的是α粒子撞击金箔后产生的二次荧光X射线,而非原子核散射的α粒子,即卢瑟福从没发现过原子核。
α粒子在铀金属内部扩散时,其表面是吸附了电子的,即α粒子是带着电子撞向金箔的。按卢瑟福的逻辑,如果有α粒子击碎电子云,直接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原子核里面的质子会吸引电子,α粒子带着电子肯定会小概率进入原子核内部,从而让金原子核裂变或者聚变,也就是说,按卢瑟福的结论,只要α粒子撞击金箔时间足够长,黄金会变质成为另外一种金属。实际上,不管多长时间的撞击,金箔还是金箔。历史上,人类花了大量时间金钱,用卢瑟福的α粒子射线去撞击铂与汞元素,试图生产出黄金,无一例外都失败了。α粒子射线的动能来自铀金属键释放的化学能,化学能比原子能小了10∧8倍,α粒子因为能量不够,根本无法击碎电子云,直接与所谓原子核相撞,否则人类就不需要花大价钱修欧洲粒子回旋加速器、北京正负粒子对撞机等大型设备来加大粒子射线的动能了,即α射线的能量不足以击碎电子云,直接与原子核相撞,所以,卢瑟福从没发现过原子核。
中国广东东莞的散裂中子源装置内的快循环质子同步加速器本质上与卢瑟福的金箔实验是一样的,就是一台中子显微镜。现代考古学的古瓷器、古化石样品因不导电都会喷金才能做电镜实验,在考古学、生命科学中二次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质谱仪的二次中子、二次电子衍射都是标准的实验分析手段。即中子、质子、电子撞击在金箔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二次荧光X射线、二次电子散射、二次中子散射,这在现在已经是常识了,但1909年的卢瑟福的确不知道有二次射线散射这回事。照片是1826年发明的,1895年威廉·伦琴把爱迪生灯泡用的钨丝加上电流,得到阴极射线管,他发现阴极射线电管旁边的一叠严密封闭的底片也变成了灰黑色,这说明底片已经曝光,他由此发现了X射线,即X射线是可以360度曝光底片的。二次中子射线也可以360度曝光底片,电子扫描显微镜、中子能谱仪是1968年发明的,卢瑟福在1909年不知道,α粒子撞击金箔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二次荧光射线,二次荧光射线会在大角度的方向上随机曝光照片底片,二次荧光射线曝光底片的概率远大于α粒子射线。
所以,卢瑟福的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森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的观察结果其实是,α粒子撞击金箔产生的二次荧光X射线、二次电子衍射或者二次中子衍射曝光底片产生的。
维基百科认为,“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密立根一共向外公布了58次观测数据,而他本人一共做过140次观测。他在实验中通过预先估测,去掉了那些他认为有偏差,误差大的数据。”所以,笔者认为:密立根有确认偏误的嫌疑。
罗纳德·费舍尔认为: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结果太过于接近理论值,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别人根本重复不出来,费舍尔怀疑孟德尔涉嫌伪造数据,有人认为:孟德尔为了使自己的成果尽快获得公认,挑选了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他有确认偏误的嫌疑。孟德尔因缺乏《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他可能觉得有必要“简化他的数据,以迎合真实存在的,或者他所担心的,在编辑方面的反对意见”。(来源:维基百科)
孟德尔的方法论对卢瑟福、居里夫人、密立根等西方科学家的影响很大,卢瑟福也缺乏《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他自己曾介绍:99次撞击金箔实验才获得1张有用的底片,因为如果把电子云比喻为一个足球场大小,而原子核只有足球场上的一粒砂子那么大,所以α粒子能够撞上原子核的几率非常小。物理老师常常把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本第5册提到的爱迪生名言:“天才是1%灵感加99%血汗”,拿来教育学生学好物理。该名言恰恰可以证明:卢瑟福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有问题。卢瑟福只是把1%对他的结论有利的底片拿来说事,而把99%不利他结论的底片悄悄扔掉而已,所以,卢瑟福应该补考《实验数据处理》,因为他的实验结果取样系统误差太大了,卢瑟福在技术伦理上有确认偏误的嫌疑。首台二次粒子荧光散射能谱仪扫描电镜是1968年才建立的,由于卢瑟福不知道α粒子撞击金箔会产生二次粒子射线散射并曝光底片。所以,卢瑟福不可能在他的金箔实验中有任何避免二次粒子散射的措施,即卢瑟福的金箔实验不能证明真有原子核这回事。
“日心说”模型的原子理论有个致命缺陷: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消耗的能量从哪里补充?卢瑟福把“日心说”模型搬进他的原子理论,即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模型,其本身就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其本身就与“日心说”一样是反常识的,“日心说”模型的原子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证实,卢瑟福从来没有发现过原子核。
结论
大多数金属材料都有“通电就放电”的性质,爱迪生白炽灯的钨丝通电就会发光并释放电子射线、X射线、γ射线甚至卢瑟福的α射线,金属铀、镭、钚、砹、镎、锝、钷等放射性元素都具有通电就会释放电子射线、X射线、γ射线甚至卢瑟福的α射线的能力,电子射线、X射线、γ射线与卢瑟福的α射线都不是来自原子核,它们是来自重金属元素特有的“通电就会放电”的把电能转化为金属键化学能的正常能量转化特性。
卢瑟福的α粒子射线的动能来自铀金属键释放的化学能,α粒子射线能量太低而无法击穿电子云,直接与原子核相撞。由于金箔存在二次荧光射线,二次荧光射线会大角度曝光底片,卢瑟福从没证明过原子核真的存在,人类从来没有发现过原子核,更遑论原子能?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原子物理学》是伪科学。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元素周期表里面有些重金属元素可以裂变成其他元素,这只能证明这种元素是其他几种元素的化合物。氢原子与氧原子就象中国古人“五行学说”里面的金木水火土元素一样,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元素,不可能把氧原子核打碎得到氢原子核。
这才是原子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Reference
[1]https://www.vanforum.org/38386328422151620301320323089914234502418031185233983957523616.html
羽飞,6-23-2024
卢瑟福是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被媒体称为“原子核之父”,卢瑟福的金箔实验是人教社普通高中《物理》课本内容,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卢瑟福金箔实验。
首先,近代原子理论最早是西方化学家把中国古人的元素思想换个说法搞出来的。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反应物质不灭定律是中国《周易》的变易,不易和简易等概念换汤不换药的解释。原子、电子、质子、中子是《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换个说法而已。
约翰·道尔顿1808年提出的原子理论,“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是由一种非常小的粒子组成,即原子,这些粒子无法借由化学方法进一步的分割。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本质上与中国先秦时期元气论并无不同,《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东汉王充的《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中国古人认为,元气是一种人眼无法察觉的、非常精细的物质性的微粒,正是这种“元气”构成了万物。(来源:百度百科)
原子理论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无法通过撞击原子核,来无中生有生产出另外一种元素,少数重金属如铀235能够观察到分裂出其他元素的现象,是因为样品制备时混杂了这些杂质,杂质是以相同比重以化学键的方式存在于重金属样品中。铀235释放射线时也会把这些杂质也释放出来,给人产生错觉铀235会裂变生出其他元素。元素周期表里面有些重金属元素可以裂变成其他元素,这只能证明这种元素是其他几种元素的化合物,只不过这些化合物的比重看上去是与众不同的新元素而已。
就象中国古人的“五行理论”中的金木水火土是五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元素一样,原子的构成类似中国古人的元素理论,黄金就是金原子吸附了电子以金属键的方式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白银就是银原子吸附了电子以金属键的方式存在的另一种特殊物质,金银是不可能通过撞击原子核,改变所谓质子数量相互转换的,金原子与银原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元素。以此类推,原子就是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吸附了不同数量的电子形成的最小物质单元。类似中国古代“五行生克”理论里面的土生木,火克金,有些原子如氢原子与氧原子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氢原子与氧原子是相生的关系,但有些原子如氦原子与氖原子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氦原子与氖原子是相克的关系。万事万物相生相克,原子弹是骗不了中国古人的,如果原子弹能够毁灭世界,这说明原子弹没有克星,没有克星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原子弹就根本不存在。
其次,人类从来没有发现过原子核。1909年卢瑟福的金箔实验是场科学骗局,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一片金箔,并用曝光的底片分析它们运动轨迹的偏折情况,发现α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生大角度偏析。卢瑟福由此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电子像“行星”那样环绕在一个体积极小的、集中原子所有正电的原子核周围,因为正电荷密集分布才足以产生导致α粒子运动轨迹发生大角度偏折的电场。他就得出结论,他的金箔实验证明了原子核的存在。但是卢瑟福从来没有讲过他的α粒子射线是从哪里来的,只有搞清卢瑟福金箔实验的α射线来源,才能估算α粒子的能量有多大,粒子射线能够击碎电子云,撞到原子核的几率有多大,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卢瑟福的α射线的来源。
α粒子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状态的氦原子,重金属元素如铀、钍、锕、镭、钴等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存储了大量中子、质子与电子,在室温这些重金属元素都会释放大量不稳定状态的氦原子也就是卢瑟福口中的α粒子。我们现在已知的α粒子都是从具高放射性的重金属元素放出的,如钨、铀、钍、锕、镭、钴等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金属元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电流通过后,它们能够把电能转化成金属键化学能,并把金属键化学能以α粒子射线、光波、X光、γ射线、各种电磁波的方式释放到外界。
个人观点:从现在的眼光看,居里夫人缺乏《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居里夫人用4年的时间从8吨重的铀矿渣中提取了0.1g的纯镭盐。从《实验数据处理》的角度,一般系统误差小于1%是可接受的,而居里夫人从8吨矿渣提取0.1克的样品,其实验精度要求为10∧(-8),系统误差远大于精度的实验属于伪科学实验,这本身就证明了居里夫人的实验样板不具备枚举条件,即居里夫人准备的实验样品不合格,实验结果被判定为无效。所以,维基百科讲:“居里夫人从未成功分离出半衰期仅为138天的钋。”居里夫人提纯镭的核心技术机密就是:长期高温搅拌,摩擦起电产生大量的正负静电荷,再把充满电荷的比重比铀大的放射性金属取个名字,钚,比重小的称为镭,以此两获诺贝尔物理化学奖。
维基百科讲:“居里夫人从未成功分离出半衰期仅为138天的钋。”这就是所谓半衰期与原子核无关的证据之一,因为铀是金属键良导体,中子在铀金属内部扩散速率非常快,不可能有长达4.5个月才放电½的现象。[1]
居里夫人因缺乏《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她长达4年象一只无头苍蝇做无用功,每天用铁棒搅拌大桶里热气腾腾的沥青液体,搅拌本身产生了大量因摩擦起电的静电荷。镭与铀是重金属元素,质子、中子非常容易进入镭铀金属内部空隙,并吸附电子以金属键的方式在镭铀内部形成天文数字的微型电容器。居里夫人得到的镭铀材料本质上是个类似电池的储能材料,铀存储质子、中子,沥青存储电子,沥青铀矿在高温搅拌下就是个充电电池。铀镭释放α射线本质上是,两个中子两个质子以不稳定氦原子的方式,从在室温从镭铀金属内部扩散到表面,并释放金属键化学能的放电过程,与原子核无关。
1789年德国人马丁·克拉普罗特将沥青铀矿溶解在硝酸中,再用氢氧化钠中和,成功沉淀出一种黄色化合物重铀酸钠,并利用炭加热该化合物,得到一些黑色铀的氧化物粉末,可以用作陶瓷、玻璃、纺织品的染色剂,他用天王星来命名为铀。1896年法国人贝克勒尔发现K2UO2(SO4)2·2H2O样品能使感光胶片爆光,从而发现了铀的放射性。这是卢瑟福决定使用感光胶片定量分析金箔中子散射的原因。
卢瑟福的金箔实验α粒子射线来源只能是马丁的氧化铀或者居里夫人的铀镭钚金属,金属铀在高温下可以吸收大量摩擦起电产生的电子、质子、中子,并把它们存储在金属键里面,室温下这些电子、质子、中子会以菲克扩散定律匀速以电子射线、中子射线、质子射线的方式向外发射,这就是金属铀有半衰期放射性的原因,与原子核没有任何关系。
实际上,几乎所有金属导体材料在高温下都有或强或弱的能力吸附外部的电子、质子、中子,形成内部电容器,以金属键的方式存储在金属材料内部空隙中,并在室温以菲克扩散定律的方式匀速对外释放电子、质子、中子、X射线、γ射线等。大多数所谓放射性金属材料,如铀、钴、镭系、钍系和锕系金属材料都可以通电,把电能转化成金属键化学能,或者它们受到外部射线撞击时会把自由电子存储在内部空间,并在室温以菲克扩散定律的方式匀速对外释放电子、质子、中子、X射线、γ射线等。所以,卢瑟福的α粒子射线的能量是种化学能,而非原子能。
卢瑟福相信他的α粒子来自铀原子核,就主观认定他的α粒子能够撞到原子核,如果卢瑟福知道他的α粒子来自摩擦起电,就不会得出他发现了原子核的结论了。
1909年卢瑟福的金箔厚度为1-10微米,银、铜、铁、铅的延展性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即卢瑟福只能使用金箔来做他的α粒子撞击实验。卢瑟福在放射性铀金属前面加了根枪管,保证α粒子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电子显微镜是1926年发明的,卢瑟福的中子枪是没有加线圈聚焦的,卢瑟福的α射线并不是完全垂直撞击金箔的,还是有些射线以大角度撞击金箔,再大角度散射。卢瑟福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森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森模型说明,他模仿马丁·克拉普罗特用天王星命名金属铀,提出“行星论”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大多数α粒子直接穿透了金箔,所以,卢瑟福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不导电的电子显微镜样品经过喷金处理,也可以做电镜实验,仅此而已,即卢瑟福没有证明原子核真的存在。金箔是用锤子敲成微米厚度的,金箔在成型过程中存储了大量中子与正负电荷,外来中子撞击金箔后,金箔必然会放电,并释放出信号更强的二次散射射线。生命科学中做蛋白质电镜照片都需要喷金,喷金过程中样品表面上的黄金涂层吸附了大量因摩擦起电产生的静电荷,电镜射线击中黄金涂层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二次荧光射线,也是这个道理。二次x射线、二次电子散射、二次中子散射都会曝光底片。大角度曝光底片的是α粒子撞击金箔后产生的二次荧光X射线,而非原子核散射的α粒子,即卢瑟福从没发现过原子核。
α粒子在铀金属内部扩散时,其表面是吸附了电子的,即α粒子是带着电子撞向金箔的。按卢瑟福的逻辑,如果有α粒子击碎电子云,直接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原子核里面的质子会吸引电子,α粒子带着电子肯定会小概率进入原子核内部,从而让金原子核裂变或者聚变,也就是说,按卢瑟福的结论,只要α粒子撞击金箔时间足够长,黄金会变质成为另外一种金属。实际上,不管多长时间的撞击,金箔还是金箔。历史上,人类花了大量时间金钱,用卢瑟福的α粒子射线去撞击铂与汞元素,试图生产出黄金,无一例外都失败了。α粒子射线的动能来自铀金属键释放的化学能,化学能比原子能小了10∧8倍,α粒子因为能量不够,根本无法击碎电子云,直接与所谓原子核相撞,否则人类就不需要花大价钱修欧洲粒子回旋加速器、北京正负粒子对撞机等大型设备来加大粒子射线的动能了,即α射线的能量不足以击碎电子云,直接与原子核相撞,所以,卢瑟福从没发现过原子核。
中国广东东莞的散裂中子源装置内的快循环质子同步加速器本质上与卢瑟福的金箔实验是一样的,就是一台中子显微镜。现代考古学的古瓷器、古化石样品因不导电都会喷金才能做电镜实验,在考古学、生命科学中二次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质谱仪的二次中子、二次电子衍射都是标准的实验分析手段。即中子、质子、电子撞击在金箔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二次荧光X射线、二次电子散射、二次中子散射,这在现在已经是常识了,但1909年的卢瑟福的确不知道有二次射线散射这回事。照片是1826年发明的,1895年威廉·伦琴把爱迪生灯泡用的钨丝加上电流,得到阴极射线管,他发现阴极射线电管旁边的一叠严密封闭的底片也变成了灰黑色,这说明底片已经曝光,他由此发现了X射线,即X射线是可以360度曝光底片的。二次中子射线也可以360度曝光底片,电子扫描显微镜、中子能谱仪是1968年发明的,卢瑟福在1909年不知道,α粒子撞击金箔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二次荧光射线,二次荧光射线会在大角度的方向上随机曝光照片底片,二次荧光射线曝光底片的概率远大于α粒子射线。
所以,卢瑟福的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森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的观察结果其实是,α粒子撞击金箔产生的二次荧光X射线、二次电子衍射或者二次中子衍射曝光底片产生的。
维基百科认为,“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密立根一共向外公布了58次观测数据,而他本人一共做过140次观测。他在实验中通过预先估测,去掉了那些他认为有偏差,误差大的数据。”所以,笔者认为:密立根有确认偏误的嫌疑。
罗纳德·费舍尔认为: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结果太过于接近理论值,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别人根本重复不出来,费舍尔怀疑孟德尔涉嫌伪造数据,有人认为:孟德尔为了使自己的成果尽快获得公认,挑选了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他有确认偏误的嫌疑。孟德尔因缺乏《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他可能觉得有必要“简化他的数据,以迎合真实存在的,或者他所担心的,在编辑方面的反对意见”。(来源:维基百科)
孟德尔的方法论对卢瑟福、居里夫人、密立根等西方科学家的影响很大,卢瑟福也缺乏《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他自己曾介绍:99次撞击金箔实验才获得1张有用的底片,因为如果把电子云比喻为一个足球场大小,而原子核只有足球场上的一粒砂子那么大,所以α粒子能够撞上原子核的几率非常小。物理老师常常把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本第5册提到的爱迪生名言:“天才是1%灵感加99%血汗”,拿来教育学生学好物理。该名言恰恰可以证明:卢瑟福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有问题。卢瑟福只是把1%对他的结论有利的底片拿来说事,而把99%不利他结论的底片悄悄扔掉而已,所以,卢瑟福应该补考《实验数据处理》,因为他的实验结果取样系统误差太大了,卢瑟福在技术伦理上有确认偏误的嫌疑。首台二次粒子荧光散射能谱仪扫描电镜是1968年才建立的,由于卢瑟福不知道α粒子撞击金箔会产生二次粒子射线散射并曝光底片。所以,卢瑟福不可能在他的金箔实验中有任何避免二次粒子散射的措施,即卢瑟福的金箔实验不能证明真有原子核这回事。
“日心说”模型的原子理论有个致命缺陷: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消耗的能量从哪里补充?卢瑟福把“日心说”模型搬进他的原子理论,即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模型,其本身就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其本身就与“日心说”一样是反常识的,“日心说”模型的原子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证实,卢瑟福从来没有发现过原子核。
结论
大多数金属材料都有“通电就放电”的性质,爱迪生白炽灯的钨丝通电就会发光并释放电子射线、X射线、γ射线甚至卢瑟福的α射线,金属铀、镭、钚、砹、镎、锝、钷等放射性元素都具有通电就会释放电子射线、X射线、γ射线甚至卢瑟福的α射线的能力,电子射线、X射线、γ射线与卢瑟福的α射线都不是来自原子核,它们是来自重金属元素特有的“通电就会放电”的把电能转化为金属键化学能的正常能量转化特性。
卢瑟福的α粒子射线的动能来自铀金属键释放的化学能,α粒子射线能量太低而无法击穿电子云,直接与原子核相撞。由于金箔存在二次荧光射线,二次荧光射线会大角度曝光底片,卢瑟福从没证明过原子核真的存在,人类从来没有发现过原子核,更遑论原子能?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原子物理学》是伪科学。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元素周期表里面有些重金属元素可以裂变成其他元素,这只能证明这种元素是其他几种元素的化合物。氢原子与氧原子就象中国古人“五行学说”里面的金木水火土元素一样,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元素,不可能把氧原子核打碎得到氢原子核。
这才是原子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Reference
[1]https://www.vanforum.org/3838632842215162030132032308991423450241803118523398395752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