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卡文迪许扭称实验
李革胜,May 9 2024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是所谓的经典物理学实验,曾长期被世界各国作为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在课堂上讲授,所以讨论一下“卡文迪许扭秤实验”非常重要。
首先,“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实验数据处理》知识方面的缺乏,搞出来的伪科学实验。
1797年卡文迪许使用了0.73千克和158千克两个铅球,并把它们绑在1.8米长的木棒两端,施力于小球使木棒旋转。通过用望远镜与游标卡尺测量木棒转过的角度,计算出力矩。卡文迪许一直是在把两个铅球当成二维坐标系里面的两个质点在处理,只要前提条件没有突破二维坐标系的质点的牛顿力学推导就没有问题。实验到了这一步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下一步,地球质量属于四维时空坐标系参数,卡文迪许的计算突然从二维坐标系直接跃迁到四维时空坐标系的地球的质量计算,以及万有引力公式中常数G的计算,他的结论就错了,因为万有引力常数是不存在的。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使用了个巧办法“二次放大法”(或者“微小形变放大法”),1. 尽可能地增大了T型架连接两球的长度,使两球间万有引力产生较大的力矩,使杆偏转;2. 尽量地增大弧度尺与系统的距离,使小镜子的反射光在弧线上转动过较大距离。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用准直的细光束照射镜子,细光束反射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标记下此时细光束所在的点。(来源:百度百科)
这些所谓实验巧办法都是噱头,关键是卡文迪许的研究哲学出了问题。“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本质上在讲一个哲学问题,“量变引起质变”问题,线性外推只能在保持线性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当量变引起质变,二维线性变成四维时空时,就不能再使用线性外推的办法了。
问题出在牛顿身上,牛顿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引力常数G是普适常数,不受物体的形状、大小、地点和温度等因素影响。牛顿、爱因斯坦都缺乏坐标系自由变换方面的数学知识,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在二维坐标系里面的推演结果。二维坐标系的万有引力常数是不能直接用于四维宇宙空间的天体运动的计算的,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物理模型上的错误。
所以,“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最多测量了两个铅球之间的所谓引力,这个所谓引力值不能线性外推计算出四维时空坐标系里面的地球重量。根据狄拉克的大数假说,有些物理学家认为,“万有引力常数并非定值,而是随宇宙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小。(来源:维基百科)”即万有引力常数与宇宙学常数一样根本不存在,既然万有引力常数根本不存在,更遑论万有引力定律的真理性?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的系统误差太大而实验结果不可信,人类没有一种金属仪器可以把系统误差减小到精度的百万分之一,所以,“卡文迪许扭称”是伪科学实验仪器。人类从来没有准确测量过地球重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领域的正确性从来没有得到过证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领域因缺乏科学仪器是否真的是真理从没有被证实过,毕竟“卡文迪许扭称实验”因为系统误差太大,别人无法重复。[1]
随便举个例子来证明“卡文迪许扭称实验”的错误,扭秤旋转的力非常小,大约1.74x10∧(-7)牛,大约是小球质量的5千万分之一。先不说“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系统误差,“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最多只能证明两个铅球之间存在一种引力,是否真是万有引力尚需更多证据。铅金属不具有磁性,如果是不纯净的铅,含有铁元素,铅球是会有磁性的。铅因为硬度低易磨损,铅球外面一般都包裹一层铁或黄铜金属,中心灌以铅粉。铁有磁性,黄铜中除锌外,还多含有Fe、Mn、Ni、Co等顺磁体或强磁体杂质。不含Fe、Mn、Ni、Co等磁性元素的铅球非常昂贵,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1797年的英国人也没有能力生产出不含Fe、Mn、Ni、Co等杂质的纯净铅球,即1797年人类生产的铅球都有弱磁性。空气中的水是一种极性分子,水的极性会在氢气上产生正电荷,在氧气上产生负电荷。实际上,由于水的无处不在,地球上所有的物体不可避免地都带有磁性,物体之间的磁力远比所谓的万有引力强。空气中的水分子进入铅球孔洞里面,也会让铅球带静电荷。转动扭称时,铅球上的静电荷运动起来就会产生电磁场,两个铅球之间的电磁感应效果远大于所谓的万有引力。所以,两个铅球之间的磁性相吸的可能性比所谓万有引力大得多。此外,铁质的游标卡尺、扭称铁丝、望远镜铁圈等对铅球的磁性影响比所谓的万有引力大很多。西莫恩·泊松才发展出有效的一种物理模型“磁荷”,比较能够准确地描述磁场,即人类以所谓科学的眼光看待磁场已经是1824年的事情了。1785年法国人库伦提出“库伦定律”把质量与电磁力统一起来,英国是反拿破仑的反法同盟的急先锋,在卡文迪许的时代,凡是法国人支持的,英国人就反对,所以,英国人支持卡文迪许的扭称实验以证明库伦的错误。但是电子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一个自由中子只吸附一个电子,即物质质量与电荷总数成正比,质量越大,电磁场对物质的吸引力越大。1797年的“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根本没有考虑到两个铅球之间的磁力比所谓的万有引力强得多,所以,卡文迪许1797年用扭称测得的只是两个铅球之间的磁力,而非万有引力。
卡文迪许用用细光束照射镜子,标记下细光反射的地方,用两个质量一样的铅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铅球,扭秤微微偏转。但细光反射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根据两光点距离计算出了万有引力公式中的常数G。激光是1958年查尔斯·汤斯发明的,电灯是1854年亨利·戈培尔发明的。1797年卡文迪许只能用太阳光光照镜子,太阳光是发散的,卡文迪许完全没有考虑光线小孔成像的衍射作用,他的望远镜读太阳光照在游标卡尺的办法因系统误差太大其实是行不通的。
1807年托马斯·杨才提出“杨氏弹性模量”的概念,所以,1797年的卡文迪许没可能考虑过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带来的系统误差问题。西方科技史上有很多历史事件与时间对不上的例子,“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杨氏弹性模量”与泊松的“磁荷”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个人观点:西方科技史上那些所谓伟大的科学实验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后,被西方媒体悄悄篡改过以迷惑人心。
即使半导体芯片每天24小时读时间的系统误差约也有1秒,即没有系统误差的实验是不存在的。
所谓“万有引力常数”不需要测量,仅靠“万有引力定律”逼近法、插值法数学推导也可以推导出来,所以,历史上的所谓“万有引力常数”不是测量出来的,而靠线性推导猜出来的。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系统误差来自望远镜人眼读刻度系统误差,以及游标卡尺系统误差。望远镜分辨率取决于光波波长,光波波长为亚微米级,望远镜极限分辨率为亚微米。游标卡尺的精度是用望远镜来放大的,同时,游标卡尺的系统误差也被望远镜倍增了,即人眼、望远镜光波波长、目镜物镜折射率、游标卡尺百分尺的系统误差是相乘的关系而非相加关系。
游标卡尺是科学研究历史上迷惑性最大的刻度尺,特别是游标卡尺千分尺的精度常常小于金属材料的弹性形变,这就是游标卡尺迷惑人的地方。以前的游标卡尺是黄铜做的,游标尺的刻度是在放大镜下手工刻出来的,即铜制游标卡尺有生产工艺上的系统误差。黄铜的弹性模量不到碳钢的一半,黄铜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远大于精度,即黄铜游标卡尺测量的数据常常不靠谱。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是“错位放大法”,比如10分度游标卡尺,主尺精度是1mm,游标尺精度是0.9mm。游标尺总长度为0.9*10=9mm,游标尺的第10条刻度线对准主尺的9mm刻度线。经过“接力赛”错位放大,人眼看到的精度提高了约10倍,厘米10分度游标卡尺的精度比普通厘米刻度尺提高了约10倍,达到了0.01厘米。卡文迪许的办法是增加游标卡尺游标尺的数量,游标尺上再加游标尺,这时游标卡尺的精度超过百分之一英寸。1850年英国年产钢铁不足6万吨,球墨铸铁是1949年发明的。在卡文迪许的时代,最好的游标卡尺是用中碳钢生产的,其弹性模量约为200GPA,游标卡尺是绑在木头上的,游标卡尺必须卡紧才能准确测量,最小10克力才能卡紧,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是5x10∧-11米,游标卡尺的精度不能低于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这就是游标卡尺不能无限游标尺上附加游标尺的原因。
厘米刻度尺精度是0.1cm。按照‘半格误差’来算,则仪器误差为0.05cm,人眼读刻度尺的误差为0.01cm,卡文迪许的眼睛读刻度的系统误差是0.01cm,历史上,卡文迪什通过望远镜木棒末端的游标卡尺对微小转动进行测量,他声称精度超过百分之一英寸,其实达不到这个精度,因为人眼前面加上了望远镜目镜与物镜两块玻璃,光在玻璃中折射产生的系统误差已经不可避免,有时候游标尺刻度与主尺刻度并没有重合,但在玻璃光线的折射影响下,人眼在望远镜里面看到游标尺刻度与主尺刻度已经重合了,这就是光线经玻璃折射产生的系统误差。人类现在都没有能力用摄像头控制步枪准头,就是因为光线在玻璃中的折射现象不可控制。狙击步枪使用光学瞄准镜要打得准主要依靠狙击手的个人经验,而校枪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否则世界各国就不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培养奥运会射击运动员了,只需要工厂生产一把象“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望远镜”那样的没有系统误差的狙击枪,普通人不经过训练也可以拿奥运会射击冠军了。1840年恩斯特·阿贝发明玻璃折射率-阿贝数关系图,人类才开始定量分析玻璃折射率与系统误差之间的关系,即1797年卡文迪许真不知道他的望远镜玻璃有折射率影响系统误差这回事。狙击步枪2.5倍光学瞄准镜的校正系统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出现的,玻璃折射率插针测量法是1950年代才出现的,望远镜三菱镜法测量玻璃折射率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孟庆华2004年的专利。在卡文迪许的时代,游标卡尺刻度只能用望远镜才能看见,人眼远距离是看不清的,所以,玻璃目镜物镜因光线折射产生的系统误差还没有办法校正,卡文迪许本人也不知道他的望远镜游标卡尺的系统误差到底有多大。即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精度依赖于个人经验,别人是重复不出来的,所以,无法重复的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是伪科学实验。人眼读刻度系统误差0.01cm、游标卡尺百分尺0.02cm系统误差加上望远镜0.1微米的分辨率,实验所需精度已经达到2x10∧-15米了,已经远小于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了,这还不包括物镜目镜光线折射率引起的系统误差。当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造成的系统误差大于所需精度时,测量结果被判定为无效。所以,从《实验数据处理》的角度,望远镜加百分仪游标卡尺的办法是不能用来测量.73千克和158千克两个铅球之间的所谓万有引力的。即“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因为系统误差太大,所以是伪科学实验。
“万有引力常数”是不存在的,但“万有引力”是否真的存在,这个还是有疑问的。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永磁铁,人造电磁波的波长等于雷达删格间距,所以,雷达的电磁波可以被尺寸大于波长的障碍物屏蔽。地磁场的波长就是南极到北极的距离。所以,地球磁场波长等于地球直径,地磁场可以绕过地球上的任何障碍物,地磁场在地球上是不可屏蔽的,即地磁场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在山洞里面迷路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使用指南针找到出口的,除非山体里面有大量强磁性铁矿石,中国最早修川藏公路时,就是使用指南针来找挖山洞的方向的,四川攀枝花铁矿就是修公路挖山洞时指南针失灵了而发现的,铁矿石会改变指南针的方向,但不会改变地磁场对物体的吸引力,当然现在挖隧道一般用陀螺仪。可以用衣服上的灰尘,来类比地球上的物体,灰尘太小了,衣服上的灰尘是被摩擦起电的静电荷靠电磁力吸附在衣服上的。地球上的各种物体相比地球实在是太渺小了,地球自旋会产生大量静电荷,地球上的物体是被地磁场的电磁力吸附在地球上的。
维基百科讲:1600年威廉·吉尔伯特提出磁力可能是维持太阳系存在的原理。他设想重力就是地球这块庞大磁石作用于周围物体的磁力,而且遍及整个太阳系,成为宇宙的外膜。吉尔伯特证明,磁石对一块铁的吸力大小视磁石的大小而定,磁石越大,对铁块的吸力也越大。而且吸引是互相作用的,磁石吸铁,铁也同样吸引磁石。磁力的中心并不是什么几何点,而是具体的一堆物质,它的力量随着物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讲个题外话,X射线波长短但对于木材、纸张、蛋白质等物质来讲,X射线的波长小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之间的空隙,X射线虽然是种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X射线还是可以轻松穿透木材、纸张、蛋白质等物质。
人体的血液、肌肉、组织都含铁,人体也是一个带弱磁性的永磁铁,自然界到处都有摩擦起电的漂浮在空气中的电荷与极性分子。空气中的水是一种极性分子,水的极性会在氢气上产生正电荷,在氧气上产生负电荷,正负电荷相吸引的力强于所谓的万有引力。有水的地方就有电磁场,即电磁场无处不在,所有有温度的物体都有弱磁性,磁铁是种特殊情况。实际上,磁力或者电磁力远比根据所谓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万有引力强,我们体验到的所谓重力完全是磁力或者电磁力的作用。地球的电磁场强度是恒定的,所以,地球对所有物体的电磁力加速度也是恒定的,即所谓“重力加速度”本质上就是地球电磁场加速度。反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有5千年历史了,至于万有引力,完全不存在。
根据包利不相容原理:处于同一原子轨域的两个电子必定拥有相反的自旋方向。电子云本身因具有不同自旋方向的电子,而具备永弱磁性,H2氢分子仅有的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都是相反的,即使氢分子都是有磁性的,不带磁性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只不过不同物质的磁性强弱不同而已,质量越大不同自旋方向电子对越多,对地磁场的感应越强烈。
纯粹的非极性分子是不存在的,分子、原子都有温度,有温度就会有因电子运动而产生的极性,有极性就会有磁场。有温度就会有原子电子无规则热运动,有温度的物质就会有弱磁性,有运动就会有电磁场。相比铁、锰、镍、钴等磁性材料,铅、铜只是弱磁性材料,铅、铜也有磁性也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电磁力远大于所谓的万有引力。由于人类没有能力制造出绝对零度与绝对真空的环境,人类从来没有证明过真有万有引力这回事。所以,万有引力没有必要存在,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困惑物理学界几十年的“统一场论”争议的解决就是这么简单。
因为质量与重量有直接关系,笔者讲的重力并非牛顿万有引力,笔者讲的重力指的是由物体质量决定的地球对该物体施加的电磁力。
《墨经》讲,“力,重之谓。下与(举),重,奋也”。墨子认为物体的重量也是一种力,物体下落或向上举时,都是力的作用。墨家总结了杠杆的工作原理,如“本(重臂)”、“标(力臂)”、“权”、“重”等概念,讲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提出“挈,长重者下,轻短者上。”解释了平衡称可以分辨物体质量的原因,力平衡是一种自然法则。牛顿运动定律本身就假设是一种自然法则,人都会衰老最后死亡,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中国古人相信:“日月轮替,斗转星移”只是自然法则而已,并不是什么万有引力的作用。中国古人并不承认万有引力真的存在,古人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古人对地球的引力理解为自然法则。即万有引力并不存在,平衡称可以称重是一种自然法则,与所谓万有引力没有关系。
元素周期表告诉我们,质子与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里面中子数与质子数相同,原子核里面的质子数与外面的电子数相同。在自然界中,一个自由中子表面只能吸附一个电子,自由中子与原子发生弹性碰撞,自由中子很难穿过电子云进入原子核[1]。库仑定律表明,在真空中地球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且与两者电荷电量的乘积成正比,地球的电荷总量不变,即物质的质量与电荷数总和(电子数加质子数)成正比,物质质量越大,地磁场对该物质的吸引力越大,地磁场对物质的吸引力大小与该物质的质量大小成正比,这就是平衡称可以称重的原因。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杨振宁的规范场、摩尔根的基因、沃深的双螺旋等一样都是伪科学理论。
万有引力是人类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科学骗局。
总结,“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犯了哲学上的错误,这个错误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只能用于二维坐标系,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用于四维时空坐标系的地球重量的计算,万有引力常数是不存在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用于计算天体重量。万有引力根本不存在。
一句话,“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因为系统误差太大,所以是伪科学实验。
Reference
[1]https://www.vanforum.org/3838632842326542226930340ldquo260852084039135rdquo.html
[2]图片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6%96%87%E8%BF%AA%E4%BB%80%E5%AF%A6%E9%A9%97
李革胜,May 9 2024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是所谓的经典物理学实验,曾长期被世界各国作为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在课堂上讲授,所以讨论一下“卡文迪许扭秤实验”非常重要。
首先,“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实验数据处理》知识方面的缺乏,搞出来的伪科学实验。
1797年卡文迪许使用了0.73千克和158千克两个铅球,并把它们绑在1.8米长的木棒两端,施力于小球使木棒旋转。通过用望远镜与游标卡尺测量木棒转过的角度,计算出力矩。卡文迪许一直是在把两个铅球当成二维坐标系里面的两个质点在处理,只要前提条件没有突破二维坐标系的质点的牛顿力学推导就没有问题。实验到了这一步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下一步,地球质量属于四维时空坐标系参数,卡文迪许的计算突然从二维坐标系直接跃迁到四维时空坐标系的地球的质量计算,以及万有引力公式中常数G的计算,他的结论就错了,因为万有引力常数是不存在的。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使用了个巧办法“二次放大法”(或者“微小形变放大法”),1. 尽可能地增大了T型架连接两球的长度,使两球间万有引力产生较大的力矩,使杆偏转;2. 尽量地增大弧度尺与系统的距离,使小镜子的反射光在弧线上转动过较大距离。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用准直的细光束照射镜子,细光束反射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标记下此时细光束所在的点。(来源:百度百科)
这些所谓实验巧办法都是噱头,关键是卡文迪许的研究哲学出了问题。“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本质上在讲一个哲学问题,“量变引起质变”问题,线性外推只能在保持线性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当量变引起质变,二维线性变成四维时空时,就不能再使用线性外推的办法了。
问题出在牛顿身上,牛顿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引力常数G是普适常数,不受物体的形状、大小、地点和温度等因素影响。牛顿、爱因斯坦都缺乏坐标系自由变换方面的数学知识,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在二维坐标系里面的推演结果。二维坐标系的万有引力常数是不能直接用于四维宇宙空间的天体运动的计算的,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物理模型上的错误。
所以,“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最多测量了两个铅球之间的所谓引力,这个所谓引力值不能线性外推计算出四维时空坐标系里面的地球重量。根据狄拉克的大数假说,有些物理学家认为,“万有引力常数并非定值,而是随宇宙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小。(来源:维基百科)”即万有引力常数与宇宙学常数一样根本不存在,既然万有引力常数根本不存在,更遑论万有引力定律的真理性?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的系统误差太大而实验结果不可信,人类没有一种金属仪器可以把系统误差减小到精度的百万分之一,所以,“卡文迪许扭称”是伪科学实验仪器。人类从来没有准确测量过地球重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领域的正确性从来没有得到过证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领域因缺乏科学仪器是否真的是真理从没有被证实过,毕竟“卡文迪许扭称实验”因为系统误差太大,别人无法重复。[1]
随便举个例子来证明“卡文迪许扭称实验”的错误,扭秤旋转的力非常小,大约1.74x10∧(-7)牛,大约是小球质量的5千万分之一。先不说“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系统误差,“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最多只能证明两个铅球之间存在一种引力,是否真是万有引力尚需更多证据。铅金属不具有磁性,如果是不纯净的铅,含有铁元素,铅球是会有磁性的。铅因为硬度低易磨损,铅球外面一般都包裹一层铁或黄铜金属,中心灌以铅粉。铁有磁性,黄铜中除锌外,还多含有Fe、Mn、Ni、Co等顺磁体或强磁体杂质。不含Fe、Mn、Ni、Co等磁性元素的铅球非常昂贵,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1797年的英国人也没有能力生产出不含Fe、Mn、Ni、Co等杂质的纯净铅球,即1797年人类生产的铅球都有弱磁性。空气中的水是一种极性分子,水的极性会在氢气上产生正电荷,在氧气上产生负电荷。实际上,由于水的无处不在,地球上所有的物体不可避免地都带有磁性,物体之间的磁力远比所谓的万有引力强。空气中的水分子进入铅球孔洞里面,也会让铅球带静电荷。转动扭称时,铅球上的静电荷运动起来就会产生电磁场,两个铅球之间的电磁感应效果远大于所谓的万有引力。所以,两个铅球之间的磁性相吸的可能性比所谓万有引力大得多。此外,铁质的游标卡尺、扭称铁丝、望远镜铁圈等对铅球的磁性影响比所谓的万有引力大很多。西莫恩·泊松才发展出有效的一种物理模型“磁荷”,比较能够准确地描述磁场,即人类以所谓科学的眼光看待磁场已经是1824年的事情了。1785年法国人库伦提出“库伦定律”把质量与电磁力统一起来,英国是反拿破仑的反法同盟的急先锋,在卡文迪许的时代,凡是法国人支持的,英国人就反对,所以,英国人支持卡文迪许的扭称实验以证明库伦的错误。但是电子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一个自由中子只吸附一个电子,即物质质量与电荷总数成正比,质量越大,电磁场对物质的吸引力越大。1797年的“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根本没有考虑到两个铅球之间的磁力比所谓的万有引力强得多,所以,卡文迪许1797年用扭称测得的只是两个铅球之间的磁力,而非万有引力。
卡文迪许用用细光束照射镜子,标记下细光反射的地方,用两个质量一样的铅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铅球,扭秤微微偏转。但细光反射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根据两光点距离计算出了万有引力公式中的常数G。激光是1958年查尔斯·汤斯发明的,电灯是1854年亨利·戈培尔发明的。1797年卡文迪许只能用太阳光光照镜子,太阳光是发散的,卡文迪许完全没有考虑光线小孔成像的衍射作用,他的望远镜读太阳光照在游标卡尺的办法因系统误差太大其实是行不通的。
1807年托马斯·杨才提出“杨氏弹性模量”的概念,所以,1797年的卡文迪许没可能考虑过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带来的系统误差问题。西方科技史上有很多历史事件与时间对不上的例子,“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杨氏弹性模量”与泊松的“磁荷”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个人观点:西方科技史上那些所谓伟大的科学实验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后,被西方媒体悄悄篡改过以迷惑人心。
即使半导体芯片每天24小时读时间的系统误差约也有1秒,即没有系统误差的实验是不存在的。
所谓“万有引力常数”不需要测量,仅靠“万有引力定律”逼近法、插值法数学推导也可以推导出来,所以,历史上的所谓“万有引力常数”不是测量出来的,而靠线性推导猜出来的。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系统误差来自望远镜人眼读刻度系统误差,以及游标卡尺系统误差。望远镜分辨率取决于光波波长,光波波长为亚微米级,望远镜极限分辨率为亚微米。游标卡尺的精度是用望远镜来放大的,同时,游标卡尺的系统误差也被望远镜倍增了,即人眼、望远镜光波波长、目镜物镜折射率、游标卡尺百分尺的系统误差是相乘的关系而非相加关系。
游标卡尺是科学研究历史上迷惑性最大的刻度尺,特别是游标卡尺千分尺的精度常常小于金属材料的弹性形变,这就是游标卡尺迷惑人的地方。以前的游标卡尺是黄铜做的,游标尺的刻度是在放大镜下手工刻出来的,即铜制游标卡尺有生产工艺上的系统误差。黄铜的弹性模量不到碳钢的一半,黄铜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远大于精度,即黄铜游标卡尺测量的数据常常不靠谱。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是“错位放大法”,比如10分度游标卡尺,主尺精度是1mm,游标尺精度是0.9mm。游标尺总长度为0.9*10=9mm,游标尺的第10条刻度线对准主尺的9mm刻度线。经过“接力赛”错位放大,人眼看到的精度提高了约10倍,厘米10分度游标卡尺的精度比普通厘米刻度尺提高了约10倍,达到了0.01厘米。卡文迪许的办法是增加游标卡尺游标尺的数量,游标尺上再加游标尺,这时游标卡尺的精度超过百分之一英寸。1850年英国年产钢铁不足6万吨,球墨铸铁是1949年发明的。在卡文迪许的时代,最好的游标卡尺是用中碳钢生产的,其弹性模量约为200GPA,游标卡尺是绑在木头上的,游标卡尺必须卡紧才能准确测量,最小10克力才能卡紧,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是5x10∧-11米,游标卡尺的精度不能低于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这就是游标卡尺不能无限游标尺上附加游标尺的原因。
厘米刻度尺精度是0.1cm。按照‘半格误差’来算,则仪器误差为0.05cm,人眼读刻度尺的误差为0.01cm,卡文迪许的眼睛读刻度的系统误差是0.01cm,历史上,卡文迪什通过望远镜木棒末端的游标卡尺对微小转动进行测量,他声称精度超过百分之一英寸,其实达不到这个精度,因为人眼前面加上了望远镜目镜与物镜两块玻璃,光在玻璃中折射产生的系统误差已经不可避免,有时候游标尺刻度与主尺刻度并没有重合,但在玻璃光线的折射影响下,人眼在望远镜里面看到游标尺刻度与主尺刻度已经重合了,这就是光线经玻璃折射产生的系统误差。人类现在都没有能力用摄像头控制步枪准头,就是因为光线在玻璃中的折射现象不可控制。狙击步枪使用光学瞄准镜要打得准主要依靠狙击手的个人经验,而校枪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否则世界各国就不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培养奥运会射击运动员了,只需要工厂生产一把象“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望远镜”那样的没有系统误差的狙击枪,普通人不经过训练也可以拿奥运会射击冠军了。1840年恩斯特·阿贝发明玻璃折射率-阿贝数关系图,人类才开始定量分析玻璃折射率与系统误差之间的关系,即1797年卡文迪许真不知道他的望远镜玻璃有折射率影响系统误差这回事。狙击步枪2.5倍光学瞄准镜的校正系统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出现的,玻璃折射率插针测量法是1950年代才出现的,望远镜三菱镜法测量玻璃折射率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孟庆华2004年的专利。在卡文迪许的时代,游标卡尺刻度只能用望远镜才能看见,人眼远距离是看不清的,所以,玻璃目镜物镜因光线折射产生的系统误差还没有办法校正,卡文迪许本人也不知道他的望远镜游标卡尺的系统误差到底有多大。即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精度依赖于个人经验,别人是重复不出来的,所以,无法重复的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是伪科学实验。人眼读刻度系统误差0.01cm、游标卡尺百分尺0.02cm系统误差加上望远镜0.1微米的分辨率,实验所需精度已经达到2x10∧-15米了,已经远小于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了,这还不包括物镜目镜光线折射率引起的系统误差。当游标卡尺的弹性形变造成的系统误差大于所需精度时,测量结果被判定为无效。所以,从《实验数据处理》的角度,望远镜加百分仪游标卡尺的办法是不能用来测量.73千克和158千克两个铅球之间的所谓万有引力的。即“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因为系统误差太大,所以是伪科学实验。
“万有引力常数”是不存在的,但“万有引力”是否真的存在,这个还是有疑问的。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永磁铁,人造电磁波的波长等于雷达删格间距,所以,雷达的电磁波可以被尺寸大于波长的障碍物屏蔽。地磁场的波长就是南极到北极的距离。所以,地球磁场波长等于地球直径,地磁场可以绕过地球上的任何障碍物,地磁场在地球上是不可屏蔽的,即地磁场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在山洞里面迷路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使用指南针找到出口的,除非山体里面有大量强磁性铁矿石,中国最早修川藏公路时,就是使用指南针来找挖山洞的方向的,四川攀枝花铁矿就是修公路挖山洞时指南针失灵了而发现的,铁矿石会改变指南针的方向,但不会改变地磁场对物体的吸引力,当然现在挖隧道一般用陀螺仪。可以用衣服上的灰尘,来类比地球上的物体,灰尘太小了,衣服上的灰尘是被摩擦起电的静电荷靠电磁力吸附在衣服上的。地球上的各种物体相比地球实在是太渺小了,地球自旋会产生大量静电荷,地球上的物体是被地磁场的电磁力吸附在地球上的。
维基百科讲:1600年威廉·吉尔伯特提出磁力可能是维持太阳系存在的原理。他设想重力就是地球这块庞大磁石作用于周围物体的磁力,而且遍及整个太阳系,成为宇宙的外膜。吉尔伯特证明,磁石对一块铁的吸力大小视磁石的大小而定,磁石越大,对铁块的吸力也越大。而且吸引是互相作用的,磁石吸铁,铁也同样吸引磁石。磁力的中心并不是什么几何点,而是具体的一堆物质,它的力量随着物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讲个题外话,X射线波长短但对于木材、纸张、蛋白质等物质来讲,X射线的波长小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之间的空隙,X射线虽然是种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X射线还是可以轻松穿透木材、纸张、蛋白质等物质。
人体的血液、肌肉、组织都含铁,人体也是一个带弱磁性的永磁铁,自然界到处都有摩擦起电的漂浮在空气中的电荷与极性分子。空气中的水是一种极性分子,水的极性会在氢气上产生正电荷,在氧气上产生负电荷,正负电荷相吸引的力强于所谓的万有引力。有水的地方就有电磁场,即电磁场无处不在,所有有温度的物体都有弱磁性,磁铁是种特殊情况。实际上,磁力或者电磁力远比根据所谓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万有引力强,我们体验到的所谓重力完全是磁力或者电磁力的作用。地球的电磁场强度是恒定的,所以,地球对所有物体的电磁力加速度也是恒定的,即所谓“重力加速度”本质上就是地球电磁场加速度。反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有5千年历史了,至于万有引力,完全不存在。
根据包利不相容原理:处于同一原子轨域的两个电子必定拥有相反的自旋方向。电子云本身因具有不同自旋方向的电子,而具备永弱磁性,H2氢分子仅有的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都是相反的,即使氢分子都是有磁性的,不带磁性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只不过不同物质的磁性强弱不同而已,质量越大不同自旋方向电子对越多,对地磁场的感应越强烈。
纯粹的非极性分子是不存在的,分子、原子都有温度,有温度就会有因电子运动而产生的极性,有极性就会有磁场。有温度就会有原子电子无规则热运动,有温度的物质就会有弱磁性,有运动就会有电磁场。相比铁、锰、镍、钴等磁性材料,铅、铜只是弱磁性材料,铅、铜也有磁性也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电磁力远大于所谓的万有引力。由于人类没有能力制造出绝对零度与绝对真空的环境,人类从来没有证明过真有万有引力这回事。所以,万有引力没有必要存在,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困惑物理学界几十年的“统一场论”争议的解决就是这么简单。
因为质量与重量有直接关系,笔者讲的重力并非牛顿万有引力,笔者讲的重力指的是由物体质量决定的地球对该物体施加的电磁力。
《墨经》讲,“力,重之谓。下与(举),重,奋也”。墨子认为物体的重量也是一种力,物体下落或向上举时,都是力的作用。墨家总结了杠杆的工作原理,如“本(重臂)”、“标(力臂)”、“权”、“重”等概念,讲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提出“挈,长重者下,轻短者上。”解释了平衡称可以分辨物体质量的原因,力平衡是一种自然法则。牛顿运动定律本身就假设是一种自然法则,人都会衰老最后死亡,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中国古人相信:“日月轮替,斗转星移”只是自然法则而已,并不是什么万有引力的作用。中国古人并不承认万有引力真的存在,古人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古人对地球的引力理解为自然法则。即万有引力并不存在,平衡称可以称重是一种自然法则,与所谓万有引力没有关系。
元素周期表告诉我们,质子与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里面中子数与质子数相同,原子核里面的质子数与外面的电子数相同。在自然界中,一个自由中子表面只能吸附一个电子,自由中子与原子发生弹性碰撞,自由中子很难穿过电子云进入原子核[1]。库仑定律表明,在真空中地球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且与两者电荷电量的乘积成正比,地球的电荷总量不变,即物质的质量与电荷数总和(电子数加质子数)成正比,物质质量越大,地磁场对该物质的吸引力越大,地磁场对物质的吸引力大小与该物质的质量大小成正比,这就是平衡称可以称重的原因。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杨振宁的规范场、摩尔根的基因、沃深的双螺旋等一样都是伪科学理论。
万有引力是人类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科学骗局。
总结,“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犯了哲学上的错误,这个错误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只能用于二维坐标系,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用于四维时空坐标系的地球重量的计算,万有引力常数是不存在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用于计算天体重量。万有引力根本不存在。
一句话,“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因为系统误差太大,所以是伪科学实验。
Reference
[1]https://www.vanforum.org/3838632842326542226930340ldquo260852084039135rdquo.html
[2]图片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6%96%87%E8%BF%AA%E4%BB%80%E5%AF%A6%E9%A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