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国诗词中的哲学思想
丹尼,05-14-2019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哲学”是个伪命题,纯粹的哲学与科学都是西方的产物,就象问“古希腊有孔孟吗?”“古埃及有老庄吗?”等问题一样没有意义,孔孟、老庄纯粹是中国人的定义。
从这一角度,中国古代还是有自定义的哲学,哲学里面的“本质”定义的源头就是《周易》讲的“本源”。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人写诗多是为了立象尽意,象本是指卦象,意象本质上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是从哲学的角度定义意象关系问题的诗词概念,即“言”所不能尽的“意”,可以通过“象”尽之。古人认为客观规律是可以通过逻辑抽象凝练出来的,“象”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感性的具体的模拟与反映,诗词在哲学上属于意识范畴。意象即表意之象,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立象以尽意”,就是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单纯去形象描写,而还要追求诗词的意象特点与思想内容的统一。
所以,中国诗人多是哲学家,中国古人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的成分比唯心主义要多一些,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广阔,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不同的大脑对相同的物质产生的意识是相同的,即物质决定意识。翁绶的《咏酒》:“平生名利关身者,不识狂歌到白头。”意思是那些终生追求名利的人,不会懂得歌唱快乐到老的好处,从哲学上解释就是:意识是大脑产生的,并独立于物质世界以外的存在。
欧阳修的《玉楼春》:“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欧阳修的意思是情绪这种人脑意识是人所固有的,并非是外部矛盾风花雪月触动产生的。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说的是事物的结果并不象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哲学上的对立统一率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规律。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真理的发展是向上而不是向下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物质是永恒运动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毛主席诗词《七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沧桑即沧海变桑田,指巨大的社会变革,这里比喻的是追求真理的道路艰难曲折。
丹尼,05-14-2019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哲学”是个伪命题,纯粹的哲学与科学都是西方的产物,就象问“古希腊有孔孟吗?”“古埃及有老庄吗?”等问题一样没有意义,孔孟、老庄纯粹是中国人的定义。
从这一角度,中国古代还是有自定义的哲学,哲学里面的“本质”定义的源头就是《周易》讲的“本源”。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人写诗多是为了立象尽意,象本是指卦象,意象本质上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是从哲学的角度定义意象关系问题的诗词概念,即“言”所不能尽的“意”,可以通过“象”尽之。古人认为客观规律是可以通过逻辑抽象凝练出来的,“象”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感性的具体的模拟与反映,诗词在哲学上属于意识范畴。意象即表意之象,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立象以尽意”,就是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单纯去形象描写,而还要追求诗词的意象特点与思想内容的统一。
所以,中国诗人多是哲学家,中国古人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的成分比唯心主义要多一些,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广阔,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不同的大脑对相同的物质产生的意识是相同的,即物质决定意识。翁绶的《咏酒》:“平生名利关身者,不识狂歌到白头。”意思是那些终生追求名利的人,不会懂得歌唱快乐到老的好处,从哲学上解释就是:意识是大脑产生的,并独立于物质世界以外的存在。
欧阳修的《玉楼春》:“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欧阳修的意思是情绪这种人脑意识是人所固有的,并非是外部矛盾风花雪月触动产生的。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说的是事物的结果并不象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哲学上的对立统一率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规律。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真理的发展是向上而不是向下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物质是永恒运动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毛主席诗词《七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沧桑即沧海变桑田,指巨大的社会变革,这里比喻的是追求真理的道路艰难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