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国水墨画
小河沟,October 7,2019
中国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相传始于唐代,伴随科举发展起来的。水墨画是纯中国画,只有中国的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环境才能萌芽水墨画,水墨画成为中国美术的代表应该感谢科举制度。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度,常设科目有明字、诗赋经、帖经、墨义等,这些都需要笔试,文才秀美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是考上举人的必要条件,考生们必须花海量时间练习写毛笔字。中国水墨画就是考生们练毛笔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画出来的。练毛笔字特花时间,画水墨丹青更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一生兰花,半生竹,要想画好兰花需要花一生的时候去练习。练习水墨画的初衷是为了练字,所以水墨画以笔法为主,而非西洋油画的画法为主。写毛笔字讲究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只有充分利用墨法功能,毛笔字才好看。所以,中国水墨画讲究“墨即是色,墨分五彩”,就是巧妙利用墨的浓淡变化来体现画的层次变化与缤纷多彩,让水墨画动起来。
汉字的结构不外乎点、横、竖、撇、捺、弯钩、竖弯钩等笔画组成,西洋油画画家不一定擅长写中国字,但中国水墨画画得好的人大都写得一手好字。比如水墨兰花花头其实就是汉字中的“捺”,兰花茎就是汉字“撇”。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就是一个典型“顿点”。
水墨竹画也是考生练字练出来的,水墨竹画得好的人会用中锋,卧侧法才能画出有墨韵的粗竹杆。竹节画法,点摁下,后提笔锋,再顿下,再提钩。竹枝要使用中锋,笔要竖直,笔尖中锋运笔。竹叶其实是个“个”字、“介”字、“人”字或“入”字,画竹叶的秘诀就是个“快”字,要按提一扫而过,绝对不能停顿或过慢,中峰上的墨汁是流动的,停下来竹叶形状就走样了。宋徽宗的瘦金体应该是从女真人那里借鉴来的,瘦金体只能用干墨写,才能写出钢笔行书的味道。宋徽宗的瘦金体横竖简直就是水墨画的竹节、竹竿,挺拔瘦长,撇如竹叶,捺如墨兰。
为了避免科举考试作弊,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就象现在的密封卷,把考试姓名、籍贯、学号等个人信息密封起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廷采用糊名制之后,那些在朝中有背景的考生,就开始琢磨用字画作弊。中国水墨画中的竹兰画的发展动力就在此,把字写成竹兰形状,主考官一看就知道这是谁的文章。
兰花图卷,画兰时要心平气和,凝神专注。画兰叶要避免三叶相交,或井字形杂乱无章破坏美感。画兰口诀: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即第一笔为起首笔,第二笔交凤眼,第三笔破凤眼,第四、五笔短叶或折叶。兰花多用淡墨点写,水分要少,水多了易形成墨点。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刘备手长耳大,手臂垂下来超过膝盖,双眼能够看见自己的耳朵,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只可能被认为是患有“肢端肥大症”的畸形儿。罗贯中应该是被古人流传下来的刘备的肖像画误导了,才给刘备取了个绰号“大耳贼”。
中国古人的肖像画看着都不太对劲,别扭,因为中国古人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几何学·比例计算》,不懂得用“黄金分割”、“三分法则”来让画作产生整体美,古人不会用“等腰三角形”画法画手,古人肖像画的手看着大都不自然。但中国水墨画没有这个问题,中国水墨画多以兰、竹、石头、河虾、河蟹等没有实际比例问题的对象为主,聪明地绕开了比例这个问题。中国古人虽然不懂得“不等边三角形组合”画竹叶,但通过观察发现用汉字“介”画竹叶特别传神。画竹节要用浓墨,水分要少。画竹叶的窍门,从一个“介”字,到二个三个介“字”。“介”字写得好的人,画竹叶画得好。姓“王”的人画竹竿应该画得好。《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的“介”字写得好,鲁迅的水墨画功底应该不错。字是敲门砖,以前科举主考官第一印象就看字,再看内容,学子必须花大量时间练毛笔字,中国水墨画就是学子练毛笔字过程中,一点一点悟出来的,水墨画画得好的人大都写得一手好字。
所以,中国的水墨画家多是书法家,毛笔书法与水墨画是相通的,郑板桥说过:“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兰竹画得好的人写的草书、隶书、行书一般都写得漂亮,兰花画得好的人大都写字飘逸潇洒。
古代学子多爱在后花园或山间小溪旁练字,因为后花园有假山、人工湖、兰花、绿竹、书童侍候,溪边有石可坐,有溪水可以洗砚。河虾、河蟹、河鱼、石头、兰草水墨画多是学子在小溪边练毛笔字闲暇时琢磨出来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黎雄才有句名言:“能让你想起诗的就是好画了。”自古诗画不可分,唐诗宋词为什么震古烁今?因为科举要考诗词能力,考科举要求文才秀美,字是敲门砖,写得一手好字是科举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李煜只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赵佶只是宋神宗第十一子,按传位的规矩,从大到小,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古人相信能诗会画的人品德高尚,品德高尚的人有神灵保佑,国家必然福星高照。中国古代的皇帝选继承人都喜欢选能诗会画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都是靠那手漂亮的字画得到老皇帝的青睐,坐上龙椅的。乾隆皇帝喜欢写诗作画,颇得老康熙的宠爱,可见,诗画也是古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古人认为一首好诗必须能动起来,有层次、有动画、有声音、有色彩、有味道的诗才是一首好诗,中国水墨画是伴随科举制度发展起来的副产品,妙笔生花,古人认为有动画、有层次、有声音、有味道的画才是副好画。
元代杨维翰的《兰花竹石》,好就好在竹叶的随风动,兰花的轻抚,石头的静止,正所谓:写兰宜省,写石宜冷。明代文征明《兰竹图》兰花与竹叶一起随风飘荡。这些画家都是抓住了水墨画的主要矛盾,所以,他们的画作能流芳百世。
齐白石、白丁的河虾图是画中精品,老道的功夫和笔墨使群虾活灵活现,游戏水中,计白当黑,虽无水的具写,但感觉群虾戏动,水波澹澹,长须飘飘,划动有声,生命鲜活的对虾,齐白石的虾淡墨为主,有动画感,水墨丹青能动有声久是好画。
河蟹的动势,画河蟹与河虾关键要动起来,上面三只河蟹能把下面两只河蟹吸引过来,水墨画能看出动意就是一幅好画。这是中国人的标准。齐白石的河蟹为什么画得好?因为齐白石的河蟹张牙舞爪,横行八道,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特别传神,齐白石的水墨河蟹给一种独特的冷俊感。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娄师白、唐云的河蟹与齐白石不相伯仲。唐云花鸟、山水、人物,可谓诗书画皆至妙境,一句话,唐云什么都会。
唐宋人因为要用毛笔字参加科举,画山水多湿笔,唐宋时期的水墨画讲究“水晕墨章”。成吉思汗的子孙远征东欧,学到一些硬笔画技术,元人始用干笔画水墨画,墨色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以形写神,这种观点长期以来在中国水墨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王维对诗画的理解绝对是个内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写可以产生一个美妙的语境,先有声音再见人,先看见莲动了,再看见鱼舟划出来,一幅有声的动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印象深刻。中国人的标准是,作诗、画画要给人身临其境,有声音有动感就是好诗好画。
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一般都可以画出漂亮的水墨兰竹中国画。古人非常谦虚,不愿说自己写得一手好字,自己的官帽就靠那手好字写出来的,常在大堂挂一副水墨字画,暗示自己饱读经书,就看客人懂不懂得起了。
1883年美国引进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时说:这是最古老民族的久经考验的最先进的制度。中国水墨画又是中国科举制度先进的一个旁证。
小河沟,October 7,2019
中国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相传始于唐代,伴随科举发展起来的。水墨画是纯中国画,只有中国的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环境才能萌芽水墨画,水墨画成为中国美术的代表应该感谢科举制度。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度,常设科目有明字、诗赋经、帖经、墨义等,这些都需要笔试,文才秀美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是考上举人的必要条件,考生们必须花海量时间练习写毛笔字。中国水墨画就是考生们练毛笔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画出来的。练毛笔字特花时间,画水墨丹青更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一生兰花,半生竹,要想画好兰花需要花一生的时候去练习。练习水墨画的初衷是为了练字,所以水墨画以笔法为主,而非西洋油画的画法为主。写毛笔字讲究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只有充分利用墨法功能,毛笔字才好看。所以,中国水墨画讲究“墨即是色,墨分五彩”,就是巧妙利用墨的浓淡变化来体现画的层次变化与缤纷多彩,让水墨画动起来。
汉字的结构不外乎点、横、竖、撇、捺、弯钩、竖弯钩等笔画组成,西洋油画画家不一定擅长写中国字,但中国水墨画画得好的人大都写得一手好字。比如水墨兰花花头其实就是汉字中的“捺”,兰花茎就是汉字“撇”。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就是一个典型“顿点”。
水墨竹画也是考生练字练出来的,水墨竹画得好的人会用中锋,卧侧法才能画出有墨韵的粗竹杆。竹节画法,点摁下,后提笔锋,再顿下,再提钩。竹枝要使用中锋,笔要竖直,笔尖中锋运笔。竹叶其实是个“个”字、“介”字、“人”字或“入”字,画竹叶的秘诀就是个“快”字,要按提一扫而过,绝对不能停顿或过慢,中峰上的墨汁是流动的,停下来竹叶形状就走样了。宋徽宗的瘦金体应该是从女真人那里借鉴来的,瘦金体只能用干墨写,才能写出钢笔行书的味道。宋徽宗的瘦金体横竖简直就是水墨画的竹节、竹竿,挺拔瘦长,撇如竹叶,捺如墨兰。
为了避免科举考试作弊,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就象现在的密封卷,把考试姓名、籍贯、学号等个人信息密封起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廷采用糊名制之后,那些在朝中有背景的考生,就开始琢磨用字画作弊。中国水墨画中的竹兰画的发展动力就在此,把字写成竹兰形状,主考官一看就知道这是谁的文章。
兰花图卷,画兰时要心平气和,凝神专注。画兰叶要避免三叶相交,或井字形杂乱无章破坏美感。画兰口诀: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即第一笔为起首笔,第二笔交凤眼,第三笔破凤眼,第四、五笔短叶或折叶。兰花多用淡墨点写,水分要少,水多了易形成墨点。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刘备手长耳大,手臂垂下来超过膝盖,双眼能够看见自己的耳朵,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只可能被认为是患有“肢端肥大症”的畸形儿。罗贯中应该是被古人流传下来的刘备的肖像画误导了,才给刘备取了个绰号“大耳贼”。
中国古人的肖像画看着都不太对劲,别扭,因为中国古人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几何学·比例计算》,不懂得用“黄金分割”、“三分法则”来让画作产生整体美,古人不会用“等腰三角形”画法画手,古人肖像画的手看着大都不自然。但中国水墨画没有这个问题,中国水墨画多以兰、竹、石头、河虾、河蟹等没有实际比例问题的对象为主,聪明地绕开了比例这个问题。中国古人虽然不懂得“不等边三角形组合”画竹叶,但通过观察发现用汉字“介”画竹叶特别传神。画竹节要用浓墨,水分要少。画竹叶的窍门,从一个“介”字,到二个三个介“字”。“介”字写得好的人,画竹叶画得好。姓“王”的人画竹竿应该画得好。《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的“介”字写得好,鲁迅的水墨画功底应该不错。字是敲门砖,以前科举主考官第一印象就看字,再看内容,学子必须花大量时间练毛笔字,中国水墨画就是学子练毛笔字过程中,一点一点悟出来的,水墨画画得好的人大都写得一手好字。
所以,中国的水墨画家多是书法家,毛笔书法与水墨画是相通的,郑板桥说过:“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兰竹画得好的人写的草书、隶书、行书一般都写得漂亮,兰花画得好的人大都写字飘逸潇洒。
古代学子多爱在后花园或山间小溪旁练字,因为后花园有假山、人工湖、兰花、绿竹、书童侍候,溪边有石可坐,有溪水可以洗砚。河虾、河蟹、河鱼、石头、兰草水墨画多是学子在小溪边练毛笔字闲暇时琢磨出来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黎雄才有句名言:“能让你想起诗的就是好画了。”自古诗画不可分,唐诗宋词为什么震古烁今?因为科举要考诗词能力,考科举要求文才秀美,字是敲门砖,写得一手好字是科举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李煜只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赵佶只是宋神宗第十一子,按传位的规矩,从大到小,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古人相信能诗会画的人品德高尚,品德高尚的人有神灵保佑,国家必然福星高照。中国古代的皇帝选继承人都喜欢选能诗会画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都是靠那手漂亮的字画得到老皇帝的青睐,坐上龙椅的。乾隆皇帝喜欢写诗作画,颇得老康熙的宠爱,可见,诗画也是古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古人认为一首好诗必须能动起来,有层次、有动画、有声音、有色彩、有味道的诗才是一首好诗,中国水墨画是伴随科举制度发展起来的副产品,妙笔生花,古人认为有动画、有层次、有声音、有味道的画才是副好画。
元代杨维翰的《兰花竹石》,好就好在竹叶的随风动,兰花的轻抚,石头的静止,正所谓:写兰宜省,写石宜冷。明代文征明《兰竹图》兰花与竹叶一起随风飘荡。这些画家都是抓住了水墨画的主要矛盾,所以,他们的画作能流芳百世。
齐白石、白丁的河虾图是画中精品,老道的功夫和笔墨使群虾活灵活现,游戏水中,计白当黑,虽无水的具写,但感觉群虾戏动,水波澹澹,长须飘飘,划动有声,生命鲜活的对虾,齐白石的虾淡墨为主,有动画感,水墨丹青能动有声久是好画。
河蟹的动势,画河蟹与河虾关键要动起来,上面三只河蟹能把下面两只河蟹吸引过来,水墨画能看出动意就是一幅好画。这是中国人的标准。齐白石的河蟹为什么画得好?因为齐白石的河蟹张牙舞爪,横行八道,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特别传神,齐白石的水墨河蟹给一种独特的冷俊感。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娄师白、唐云的河蟹与齐白石不相伯仲。唐云花鸟、山水、人物,可谓诗书画皆至妙境,一句话,唐云什么都会。
唐宋人因为要用毛笔字参加科举,画山水多湿笔,唐宋时期的水墨画讲究“水晕墨章”。成吉思汗的子孙远征东欧,学到一些硬笔画技术,元人始用干笔画水墨画,墨色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以形写神,这种观点长期以来在中国水墨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王维对诗画的理解绝对是个内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写可以产生一个美妙的语境,先有声音再见人,先看见莲动了,再看见鱼舟划出来,一幅有声的动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印象深刻。中国人的标准是,作诗、画画要给人身临其境,有声音有动感就是好诗好画。
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一般都可以画出漂亮的水墨兰竹中国画。古人非常谦虚,不愿说自己写得一手好字,自己的官帽就靠那手好字写出来的,常在大堂挂一副水墨字画,暗示自己饱读经书,就看客人懂不懂得起了。
1883年美国引进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时说:这是最古老民族的久经考验的最先进的制度。中国水墨画又是中国科举制度先进的一个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