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有关《桃花源记》的谣言
羽飞,September 05,2023
网上有黑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网文,说《桃花源记》记载的是一个鬼故事,住在桃花源里面的人都是死人。
理由是桃花源里面的人不知有魏晋,却穿着与外面的人的服饰一样,所以,桃花源里面的人是死人。散布这种谣言的人是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拥护周礼,主张恢复西周制度。复古是儒家文化的标签,中国文化三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汉政府对汉服制定了正式完备的规定,现在国内的汉服与汉明帝时期的汉服没有太大的区别。秦代服饰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大襟窄袖,汉朝的冠服制度,完全承袭秦制。中国人的服饰从秦汉、魏晋到隋唐、宋明直至晚清民国都大同小异,中国古人的服饰都是这种大襟窄袖的式样,连孔乙己的长衫都是一种大襟窄袖服饰,秦汉与魏晋中国古人都穿葛布,棉布是南宋以后才在中国流行起来的。葛布染什么颜色都差不多,葛布衣服看上去都一样,所以,陶渊明讲桃花源里面的人的服饰与外面一样,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即桃花源里面的人穿的服饰与外面一样,可以证明这些人都是避世隐居的中国人,不是外国人。
一句话,魏晋的服饰与秦汉大同小异,桃花源里面的人不知有魏晋,却穿着与外面的人的服饰一样,这是陶渊明在证明桃花源里面住的是中国人,陶渊明的本意从来就不是说桃花源本质上是座坟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小学生现在还可以读三千年前孔子的《论语》,秦汉时期铸造的铜钱到了民国时期还可以流通。秦汉时期的服饰现在还出现在京剧与其他地方戏曲的舞台上。
分析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初衷,必须联系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环境与他的个人性格。
元熙元年,陶渊明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躬耕僻野。陶渊明不是学姜太公、诸葛亮“良禽择木而栖”,陶渊明意识到官场的凶险,学张良急流勇退,归隐以得善终。陶渊明辞官的第二年,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用棉被闷死晋恭帝,陶渊明有先见之明,他如果不辞官,必然会因官场倾轧招来无妄之灾。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忧国忧民关心国家政事。他无法改变现实,就只好借助创作“乌托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生活的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桃花源人的“不足为外人道”,表示不想被外人打搅。没有外人的打扰,桃花源里面的人才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样重要,想过有尊严的生活才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想表达的思想。
《桃花源记》的结构非常巧妙,作者一本正经地讲故事,以非常确信的口气把时间、地点、渔人的籍贯讲得十分肯定,让人不由自主相信桃花源可能真的存在。文末南阳刘子骥、武陵人寻找桃花源无果是一种免责声明,表示作者是个讲话负责任的人。
《桃花源记》的笔法对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有非常大的启发。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乌托邦,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有模有样地模仿陶渊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目的是吸引读者读下去。
《桃花源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相当大,“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的简净笔触,活灵活现地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金庸《射雕英雄传》的桃花岛就借用了《桃花源记》的概念,“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弄玉箫”。这两句是表达黄药师一种闲适豁达,洒然尘世的心态境界,是避世高人的生活方式。
《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式散文,文学价值很高。我们现在看到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伪托作品,柏拉图的原始《理想国》早已查不可考,乌托邦这个词源自《庄子》之逍遥游篇“无何有乡”,所以,《桃花源记》才是世界上第一个描写乌托邦或者大同生活的文学作品。
在网上黑《桃花源记》的文章的存在,只能是有人不爱中国文化的证据,只有对中国文化不带爱心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阴暗心理去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瑰宝《桃花源记》。
所以,爱心最重要。
羽飞,September 05,2023
网上有黑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网文,说《桃花源记》记载的是一个鬼故事,住在桃花源里面的人都是死人。
理由是桃花源里面的人不知有魏晋,却穿着与外面的人的服饰一样,所以,桃花源里面的人是死人。散布这种谣言的人是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拥护周礼,主张恢复西周制度。复古是儒家文化的标签,中国文化三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汉政府对汉服制定了正式完备的规定,现在国内的汉服与汉明帝时期的汉服没有太大的区别。秦代服饰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大襟窄袖,汉朝的冠服制度,完全承袭秦制。中国人的服饰从秦汉、魏晋到隋唐、宋明直至晚清民国都大同小异,中国古人的服饰都是这种大襟窄袖的式样,连孔乙己的长衫都是一种大襟窄袖服饰,秦汉与魏晋中国古人都穿葛布,棉布是南宋以后才在中国流行起来的。葛布染什么颜色都差不多,葛布衣服看上去都一样,所以,陶渊明讲桃花源里面的人的服饰与外面一样,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即桃花源里面的人穿的服饰与外面一样,可以证明这些人都是避世隐居的中国人,不是外国人。
一句话,魏晋的服饰与秦汉大同小异,桃花源里面的人不知有魏晋,却穿着与外面的人的服饰一样,这是陶渊明在证明桃花源里面住的是中国人,陶渊明的本意从来就不是说桃花源本质上是座坟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小学生现在还可以读三千年前孔子的《论语》,秦汉时期铸造的铜钱到了民国时期还可以流通。秦汉时期的服饰现在还出现在京剧与其他地方戏曲的舞台上。
分析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初衷,必须联系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环境与他的个人性格。
元熙元年,陶渊明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躬耕僻野。陶渊明不是学姜太公、诸葛亮“良禽择木而栖”,陶渊明意识到官场的凶险,学张良急流勇退,归隐以得善终。陶渊明辞官的第二年,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用棉被闷死晋恭帝,陶渊明有先见之明,他如果不辞官,必然会因官场倾轧招来无妄之灾。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忧国忧民关心国家政事。他无法改变现实,就只好借助创作“乌托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生活的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桃花源人的“不足为外人道”,表示不想被外人打搅。没有外人的打扰,桃花源里面的人才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样重要,想过有尊严的生活才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想表达的思想。
《桃花源记》的结构非常巧妙,作者一本正经地讲故事,以非常确信的口气把时间、地点、渔人的籍贯讲得十分肯定,让人不由自主相信桃花源可能真的存在。文末南阳刘子骥、武陵人寻找桃花源无果是一种免责声明,表示作者是个讲话负责任的人。
《桃花源记》的笔法对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有非常大的启发。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乌托邦,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有模有样地模仿陶渊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目的是吸引读者读下去。
《桃花源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相当大,“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的简净笔触,活灵活现地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金庸《射雕英雄传》的桃花岛就借用了《桃花源记》的概念,“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弄玉箫”。这两句是表达黄药师一种闲适豁达,洒然尘世的心态境界,是避世高人的生活方式。
《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式散文,文学价值很高。我们现在看到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伪托作品,柏拉图的原始《理想国》早已查不可考,乌托邦这个词源自《庄子》之逍遥游篇“无何有乡”,所以,《桃花源记》才是世界上第一个描写乌托邦或者大同生活的文学作品。
在网上黑《桃花源记》的文章的存在,只能是有人不爱中国文化的证据,只有对中国文化不带爱心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阴暗心理去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瑰宝《桃花源记》。
所以,爱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