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30) - 前因后果
李革胜,2013-2-23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光速的大小与尺度密不可分,尺度如果可以无限小,六角雪花的周长可以无穷大。“光速不变原理”从没有被实验证实过,时空涟漪不能用光线弯曲来间接反映。
G同学的故事到这里好象是结束了,却又没有真正结束,因为看上去剧情跌宕起伏,G同学还没有准备好。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个罗生门故事,这个故事让T教授,Q博士,D博士等人讲出来,可能是另一种情况。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强盗、妻子与丈夫都强调自己就是杀人犯,每个人都可能为了自己的私利编造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如果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证明,就可能引起无休止的争论,无法让真相大白,G同学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很显然,G同学是个“逃学威龙”,以学生的身份进学校调查情况,由于不能忍受学校的种种制度而屡受惩罚。G同学一个无名小卒,竟然可以提名T教授诺贝尔奖,不太可能。G同学可以反驳,历史大多是小人物创造的,"阿甘正传”讲的也是小人物。
G同学出生在重庆九龙坡机关托儿所,在那里一直长到18岁,才离开重庆去上海读大学,实现了从托儿所到交通大学的飞跃。在重庆,除了读书看书以外,托儿所便是他的启蒙教师,他那一点可怜的做人训练,都是在托儿所学的,所以人到中年了,还是个“老玩童”。但如何真诚的待人,以一颗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困苦和不幸,是G同学从小就懂的。G同学在磨难面前,从不消极,以一颗坚强的心勇敢地面对一切挫折和困难,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G同学襟怀坦荡,从不记仇。
这一切都事出有因,故事应该是从G同学六岁开始的。在托儿所,老师命令男女生脱得精光一起冲凉,这在托儿所是常有的。G同学在托儿所光屁股被两个年长的女孩同时撞见,不知怎地,给人留下了暧昧的印象,加上G同学正直,直言不讳,经常让人下不了台,人们恼羞成怒之余,就把G同学在托儿所的轶闻拿来作为谈资。G同学天生学习能力强,长得高大帅气,讨女同学喜欢,在同学中得了个“容易发情”的名声。G同学成年后个性张扬,情绪外露,所以朋友不多,没有太多的社会活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恰恰给了G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宗教,法律和工程伦理,真是福倚祸伏。还有一个原因,G同学小时候模仿能力强,他并不赞成文革,但言谈举止中有时候会流露出文革遗风,这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人提醒过他,所以他的老师们先入为主认为他们在G同学眼里是“臭老九”。加上G同学有强烈的平权思想,有好东西总是喜欢与人分享,极难被贿赂,老师们暗地里常常为难G同学,绝对不能让他出人头地。
G同学天生学习能力强,他的小学成绩出类拔萃,有些学生家长出于嫉妒就怀疑学校偏心,“重男轻女”。老师为了避嫌,落下“歧视女学生”的名声,故意把G同学的分数打低,把其他女同学的分数打高。这就形成在小学的金字塔顶全是女生,G同学处于中间,在众男生之上,在众女生之下的奇怪现象。G同学的父母质疑时,老师就用“小学初中阶段女生比男生成绩好是正常现象”来搪塞。最后,考重点中学时,学校故意让G同学和5个女同学同居一室,有惩罚捉弄G同学的意思; 也有给大家看,学校做到了“男女平等”的意思。结果,只有G同学一个男生考上重点中学,重庆外国语学校。不料,这惹起其他人的嫉妒,给G同学以后带来极大的麻烦。周围竟然有人倒果为因得出结论,“和5个女生同住一屋”是G同学考上重点中学的原因。
那所小学为了显示公正无私,散布谣言,外语学校不好,不学数理化,不如不去。有个数学X老师就悄悄告诉G同学的母亲,外语学校不学数理化。母亲勃然大怒,我儿子文武双全,哪能不学数理化?她就把G同学转到九龙坡区重点中学,清华中学,三年初中就坐在X老师的女儿傍边。区重点清华中学比四川省重点外语学校差了很多,但周围的人还是心理不平衡,高中三年,G同学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全年级第一,“一好遮百丑”,在托儿所出的“丑事”,大家都记得。老师们同学们都认为:即使G同学成绩全班第一,他也不应该睥睨同学,必须给G同学一个教训。G同学平时十分自律,连小错误都不犯,老师同学们竟然找不到理由批评他。
这就是高考前夕,清华中学坚决不让G同学报考清华大学,非让考北京师大,要让他尝尝当老师的滋味。一心想学工科的G同学,偷偷填报交大材料系,没想到区重点第二名被交大材料系录取。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并非所有的好学生都能上清华北大,因为一个高中生报考心仪的大学必须经老师同意,所以,G们在上哪所大学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选择。G同学还有个不能说出来的想法,他嫌班上另外一个报考北师大的女同学长得太丑,强扭的瓜不甜,死活不肯报考北师大。那女生顺利考进北师大后,她的班辅导员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晓波,露西的中文名叫刘霞。
从经济学的角度,G同学的例子是个价格歧视案例,只有当边界利益大于或等于边界成本时效率最高,国家总统找个演员来做最合适,最优秀的总统人选应该是在幕后制定国策,而不是在前台作秀。就象成品油由发改委来定价,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定价,中国的教育是个学校价格垄断市场。G同学的老师们为了学校的利益最大化,实行”买一送二”的策略,教育的垄断利润对社会发展不利。”理性”的定义就是这么来的,理性就是利益最大化的代名词。G同学的案例后来促使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高等教育市场化,彻底废除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政策。现在回头看过去,政府对教育垄断不作为应该是合适的选择,在中国搞高等教育市场化其实是失策。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现在也也没有意识到,市场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灵丹妙药,市场调节会经常失灵,市场只能保证效率,不能保证公平,市场调节失灵经常会造成社会混乱。马克思早就指出: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必然结果。
G同学高中三年各门功课全年级第二,因为第一名是老师创造的,学校为了利益最大化,他的老师就创造C同学。要嫉妒去嫉妒C没有必要去伤害G,你为什么不去嫉妒杨振宁?美其名曰保护人才。事实上,高三毕业时该校有上百同学进大学和招干,一所区重点杂牌中学的升学率竟然可以跟堂堂重庆市的市重点,省重点甚至全国重点中学相比肩,可见学校的“田忌赛马”策略是很成功的,当地教育局给这种模式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弯道超车”。交通大学材料系后来为了全国第一的名声,也拷贝了这种方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所中学老师与同学气量小,一个杂牌区重点中学,环境就是那样。G同学经常开夜车读书,白天还不得不听老师那索然无味的照本宣科,白开水样的老生常谈。G同学身高180厘米,坐教室最后一排,上课打盹其他同学都看不到,对别人没有任何影响,老师授课声音又细小,G同学太疲倦了,经常上课忍不住打盹。其实,学生上课睡觉在当时是个普遍现象,从没有任何同学因此受过惩罚,关键是G同学上课睡觉还各门功课全年级第一,老师坐不住了,上课打盹还考第一,那还要我这个老师做什么?有同学反映,G同学不尊重老师,上课打盹就是证据。奇怪的是,G同学当了21年的学生,从来没有一个老师或教授来找他促膝谈心过。其实问题非常简单,老师约个时间或直接了当找到G同学,明确告诉他上课不要打盹,优秀学生要给别人做个榜样,G同学肯定会顺从的。据传,老师们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个区重点,他靠自学考清华大学走了,我们以后怎么办?清华中学还办不办?况且全年级第一是内定的,如果让一个自学的家伙拿走第一,要我们这些老师做什么?G同学的英语老师曾经推心置腹地给G同学交底,我们这所普通中学不可能让你的英文比外语学校的英文生还好,莫非你想反社会主义?据传:当时清华中学让G同学去上海交大有一个小算盘,交大是清华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把G同学这个混世魔王送到交大,交大肯定会被搞臭,清华日子就好过多了。
因为那时候教育界把师生关系搞颠倒了,社会认为“教学就是通过教科书向学生灌输既知的间接经验,学生并不负有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教育部门曾有个口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界把教育定义为“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和塑造学生的过程”,完全抹煞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所有经验的获得都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客观规律。教学蜕变成为类似马戏团“动物训练”的过程。毕竟学生不是实验室的小白鼠,学生被长期被当成被动的试验品,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遭到长期漠视,这才是那所中学升学率低的原因。G同学变被动为主动,在家刻苦自学,持之以恒,这是他各门功课第一的原因。
那所中学的教学方式也错了,它把讲授与背诵作为其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方式,却忽略思考、研讨、批判、探讨等在主体掌握、理解和建构价值观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环节,剥夺学生的动手机会,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得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教育就是“教化”,以文化人,就是给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就是国内常说的“三好”。这样看来,教育没有目的,而是“三好”的目的。教学校教学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而不只是记住表述这些知识的方式,如文字,数学等表面形式,这都是中国教育的弊病与危机。G同学的老师们不是傻子,他们早就看到这些教育的沉疴年深月久,遂借G同学事件一抒心中积郁的骚怨而已。
G同学成绩优异,以致让老师心理不平衡,有的老师们竟然得出“乱搞男女关系”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的结论。“人要成功不但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这就不难理解G同学高中教导主任,高考前夕,半夜去女生寝室查房,借口熄灯后有人吵闹,偷看女学生睡觉,涉嫌猥亵被当场抓获,可怜的老男人啊。这与杨振宁的美国老师费曼相似,费曼在脱衣舞俱乐部研究理论物理,教导主任可能认为猥亵女生可以提高他的教学水平。G同学高中班主任在高考前夕,搞小三也可能是这样认为的,G同学在托儿所和女同学一起洗澡,在考重点中学前夕与5个女生同居一室,这些都是G同学成绩优异的原因。以致G同学在交大的班主任和其女同学谈恋爱,交大实习老师与学生谈恋爱,都是心理不平衡的结果,好处都让G同学一个人占完了,他在托儿所搞女人,我就搞不得?所以才有班主任在高考前夕去跳花溪河的荒唐举动。当时在清华中学,G同学数学几乎都在95分以上,如果哪个同学数学能考80分,就可以当第二名。他的班主任就认定是数学老师不好,想换数学老师,让校长亲自教毕业班的数学课。这肯定得罪数学老师与其他老教师,很快,班主任在高考前夕,与新来做毕业设计的大学生王姑娘出轨,鬼使神差地被数学老师捉奸在床。到现在,G同学都怀疑班主任得罪了人,被钓鱼执法了。这些听起来象天方夜谭,在那个荒诞的岁月却是真实的。
G同学毕业多年后,偶然碰到他的高中班主任。班主任后悔地说,“我完全没有想到,那些名牌中学的尖子生们会比你差那么多。我原来真的没有看出你好在哪里,我以为你只是在学习上比别人花的时间多,仅此而已。你没有感觉到奇怪吗?你去上海交大四川籍大学生打听一下,哪个不是省重点全国重点中学毕业的?有谁的高考裸分比你高?你每门功课高考成绩都是90%的分数,唯独比重最大的语文成绩只有60%。我们只是一所地级市区重点中学,能考上个大专就谢天谢地了。生物是高考比重最小的一科,让高考状元去学生物,是怎么回事你懂的。方舟子毕业于云霄第一中学,那是省重点中学,所以方舟子能拿福建省高考语文状元,方舟子读生物,你懂的。我们只能把你的语文成绩打低,因为语文比重最大作文又没法查卷,我们只能在语文作文成绩上动手脚,才能把你的总分数拉下来。我对那些全国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们完全没有任何概念,才主观认定你考不上清华。所以我才坚决不让你报考清华,那是为了你好。”G同学没有说话,班主任在撒谎。班主任明知道重庆市高考状元是假的,却故意不说出来。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G平时为人强势,让一些人受不了,有的人宁愿找一个平庸的人也不愿承认他。所以 G只能长期在幕后工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个没有准备好的学生是在尽他的能力。一些不喜欢G的人私下串联,同谋凡是G反对的大家就支持,凡是G支持的大家就反对。一定要挫败G的霸气。随着G的年龄增加,加入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 G是一个聪明人,早就看出其中端倪,将计就计,充分利用众人的逆反心理,如果他想支持某个人,就当众调侃他/她,搞得大家都义愤填膺,反过来大力支持这个人,结果只能是沐猴而冠。 S同学上复旦,C同学当状元上科大去美国,T教授的诺奖提名,Q博士的公司上市就是这样在大家的赌气中搞成的,材料系所有的研究生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反过来G同学要报复某人,就当着大家的面对他/她特别客气,大家就会反对这个人。J同学的二次硕士答辩就是例子。总之,G同学一直是个孤家寡人,从小跟周围的人斗心眼,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他把上帝当成最好的朋友是自然而然的事。
最滑稽的是竟然有人私下找到G,要求G当着众人的面欺负他,事后两个人平分好处。Wong 同学就是一个例子,当时交大把生物医学工程系与材料系两个单位的本科生混在一起上课,G同学找了一个机会当众羞辱Wong 同学,Wong 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过G同学爸爸,这引起对Wong的普遍同情,Wong同学的“苦肉计”获得成功。不出所料,一个月后,Wong同学运交华盖,他获得甲等奖学金,被班主任指定为班长,而G同学补考《普通物理》。这在历史上确有其事。G周围有不少人都是这样被扶一程送一马上路的,G同学的老师们也不想一想前因后果,Wong同学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当众叫G同学爸爸?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对付G同学最好的办法是按上帝的标准,公平地处理事情,该支持的支持该反对的反对。人心在上帝手中就象水一样可以形成各种形状,民意这个东西听上去有道理,其实最靠不住,民意是很容易被操纵的。
G同学学习能力强,加上独行特立。周围的人是亦因彼就认为他作威作福,是学校偏心,老师藏私,绝招只教了G同学一人的结果。那所高中有苦说不出,为了平衡,就创造了第一名C同学,让G同学当老二。就是给周围的人看,还有更好的,G同学不算什么。美国神话也是这么吹出来的,G同学在同学们中不可超越的存在,这让同学们佩服得不得了。老师们就骗大家:美国学生比G同学优秀得多。后来又发展到犹太学生最厉害,误导大家崇拜美国人与犹太人。这种作弊行为,其实是个恶性循环,C同学明知道自己学不过G同学,偏偏要装出冠军的样子,经常晚上做恶梦。后来,G同学高考取得九龙坡区第一名,地方政府就通过各种渠道把C同学扮成重庆市的高考状元,并送其到中科大物理系,掩人耳目。四年后,G同学以交大差生身份高分考上中科院研究生,C同学被送到复旦进修,并送到美国藤校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其实大家都是赌一口气,死要面子,活受罪。
师大F教授发明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Z教授从清华调来交大,并任材料系主任,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科研伦理方案。在人们看来,G同学根本没有把这些“臭老九”放在眼里,他一个板板学校毕业生高分考入交大,完全靠自学,根本不需要老师,这本身就证明了老师们的无能。让F教授的教学法去教G同学应该是火星撞地球的好戏,这是调她获得国家基金支持,来交大搞大学联盟的原因。如果能揭示G同学高分的奥秘,让所有的学生都象G同学那样不废吹灰之力就考第一,该是多好的一件事。没有想到高考让G同学精疲力竭,到了大学实在是应该放松一下,经常翘课溜号,给人感觉他是个不合作的人,为了教训G同学,掩盖基金研究作弊等学术不端行为,材料系才人为制造了G同学两次补考的教学事故。
很显然,交大让其补考,也是沿用了历史,实现利益最大化。G同学的老师却从未意识到,G同学并没有把“考第一”太当回事,他的兴趣在于“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考第一”,是个效率狂人。所以用补考的办法惩罚他完全是用错了教育方法。G同学来自地级市重庆的区重点,入学成绩比四川的全国重点,省重点,市重点高,这本身已经让很多人心理不平衡。历史上,四川学子的成绩在交通大学一直是中流水平,这是由于四川的经济状况在全国是中流水平,与学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全国一盘棋嘛。让G同学这个来自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独占鳌头,岂不是要犯众怒,上海高教界的面子往哪里搁?让G同学补考是自然而然的。八九年的学潮就是大家心理都不平衡,想发泄一下,拿赵紫阳的鸡毛当令箭,相约上街造成的。而交大与师大的校际联盟则是学潮的受益者之一,因为G同学所在材料班全国第一的成绩无法重复的尴尬被学潮洗得干干净净,当时交大Z教授正在苦思如何脱身,获知学生上街,告往知来,他长吁一口气:我运气真好。
加拿大A大学的决策层也知道中国大学里全A学生未必有真才实学,在中国的大学要想拔尖必须具备后台与背景,所以A 大学研究生院招生主要看申请者为什么能本科全A。导师T教授也有一个大胆的金蝉脱壳之计,故意把G同学分数打低,其他同学分数打高。适当的时间,再放虎归山,也是为了最大利益。 试想,G同学一个材料系中下成绩学生,都可以出类拔萃,材料系一百多研究生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读博,当教授,教学质量没得讲,以后G同学在A大学的同窗就是当了加拿大总理,别人也无话可说。交大历史重演,Q同学博士论文数据有假,专利卖不去带来的尴尬,可以洗得干干净净,两全其美。T教授雄才大略,考虑问题在全球材料界战略高度上,他的目标是诺奖。这些轶闻听起来象天方夜谭,匪夷所思,但却是真实的历史。
一句话,教过G同学的老师不管G同学考得有多好,因为幼儿园事件反正认为G不适合当第一,对他特别严格,这反过来激发了G同学的学习热情。 G同学成年以后要挑别人的缺点容易得很,因为他就是在被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长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毕业前,A大学研究生院院长B教授找G同学做了一次长谈。B教授是个澳大利亚移民,他的母语虽是澳洲土著英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与G同学的交流。G同学的语言天赋是从娘胎里带来的。G同学诚恳地与B教授讲起,他在交通大学两门补考的详细经历。B教授表示理解,因为材料系1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科尖子将被授予A大学博士学位,事实是摆在那里的。事实胜于雄辩,B教授郑重地告诉G同学他在A大学的硕士学位攻读非常成功,并祝贺G取得加拿大顶尖大学的硕士学位。未了,他问G同学还有什么要求。
G同学乘机谏言,T教授从波兰移民加拿大已经超过二十年了,在学术上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可以提名诺贝尔化学奖。Q博士在A大学6年工作期间,兢兢业业,他的公司可以上市了,B教授以为然。
T教授雄才大略,考虑问题在全球材料界战略高度上,他的目标是诺奖,这不啻为一个艰巨挑战。G同学毕业时,T教授真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成为世界著名教授。哀乐相生,据传,T教授的模型离诺奖只差一票,一步之遥。 同行认为,其化学键溶胶凝胶晶体化模型得诺奖是迟早的事。因为诺奖是匿名提名,没有人知道是谁提名T教授的,但加拿大A大学T教授的名字赫然在诺奖候选人名单中,这是事实。那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美国加州的一个高中化学老师,物理奖是新泽西州一个卡车司机,这很正常。在北美,大学教授兼职干体力劳动很平常。文学奖是一个三流波兰作家,其作品经常有低级语法错误,但文学意义重大。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很难象高考,大学排行榜那样定量分析。
T教授获诺贝尔奖提名,并不是夸张。历史上有些诺奖科学成果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因为科技界从表面上看,新理论一直都是层出不穷,实际上,大多数后来证明是错误的。Q同学的博士论文撒了谎,T教授提出化学键溶胶凝胶晶体化模型,400ºC以下,γ氧化铝结晶为α 相,把晶态基材衍射谱误解释为涂层结晶化。他以为这样可以圆谎,继续得到基金支持。T教授在北美学术界混了多年,在这方面他是有很多经验见识的,门儿清。
但是,说实在的,T教授被提名诺贝尔奖,让别人来看可能是侮辱人格。但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奖赏。好比一个体弱多病的婴孩,大家都担心他长不大。好容易成年之后,在他打 篮球的时候,忽然有人对他说,你跟姚明比起来差得很远。他听后不知道有多高兴。T教授一路有贵人相助,从波兰移民加拿大,并顺利拿到加拿大 McMaster材料系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因强硬的推荐人,得到A大学教授位置,一路顺风顺水,自己有多少斤两,清楚得很。所以G同学毕业时敢跟他搞恶作剧,提名他诺奖捉弄他,知道他不会介意,他的博士论文就是个中国在职博士水平。T教授自己也没有准备好。北大物理系卢刚博士杀人泄愤,G同学一向不以为然,要怪就只能怪北大没有教他科研伦理的知识。
T教授只差一票获得诺奖,但在三番市获得“世界杰出材料专家”奖,该奖是北美材料学界最高奖项。当时,G同学正好在加州史坦福出差,从旧金山商业时报上读到该新闻的。
材料系100多名研究生喜大普奔,他们前前后后都获得博士学位,在世界各地当教授。Q博士的公司在美国纳仕达克上市,“大学孵化器” (incubators) 的概念就是从这里产生的。A大学从此提供孵化器以协助大学生企业成长。Q同学的公司是第一个大学孵化器的受益者,他的公司后来在印度雇佣了500人。Q博士经常回中国,他逢人就说,我的导师得过诺贝尔奖提名,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K同学博士毕业后,到BCHydro门口hanger strike绝食抗议,三陪女写本半通不通的小说都可以拿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什么不能回韩国当教授?既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又乘机减肥。看来K同学深谙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才华与职业没有必然联系,谁说女子不如男?历史上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都不是教授博导,照样名留青史,三陪也可以拿诺奖。
在毕业典礼上,G同学从A大学校长F博士手中接过硕士毕业证书,无比激动,他为了等这一天,准备了10年。F博士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声音很好听,她轻轻地宣告G同学毕业了。G同学忽然想起是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权威F教授,不知道她是否还在交大教授“普通物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G同学毕业那年,交大得出结论,外地生源比上海本地生源素质要高些。老师和同学们也得出结论,读书成绩好不好关键看个人的天赋。
G同学并不是在抱怨他的老师们:他本该上清华,他的老师们非要他上北师大。交大出于私利,让G同学补考《普通物理》与《实验数据处理》两门课程,这才搞出这么多事来。G同学的观点是,教育应该公平,因为科技要发展,人类文明要进步,他必须为全人类的学生说话。
时光飞逝,十年弹指一挥间,G同学交大毕业已经二十年了。这时,他从加拿大A大学材料系毕业也十年了。G同学没有选择去美国读博士,只是和Lucy呆在温哥华,过着平静和谐的草根生活。
语已多,情未了。北大校花F同学顺利获得A大学博士学位后,也得到加拿大枫叶卡。几年后,她移居上海,在师大“大学物理”教研室做起了副教授。师大提拔F教授为物理系主任,她也获得国家基金支持,成了大学联盟物理教学的权威,常带着两个助手到交大给大一新生用“及时教学-反馈法”教授“普通物理”,使交大 “普通物理”全国统考年年名列前茅。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有大男孩到她的办公室请答疑时,她总是蓦地想起远在温哥华的G同学,她回忆起两人一起去北京双榆树街吃羊蝎子时,总是泪流满面。她的办公室对学生一直开放。对聪明勤奋好学的学生,F教授一直另眼相看。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背离了毛主席的群众路线,犯了世界观的错误,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样的道理,诺贝尔奖代表的是欧美白人的利益,诺贝尔奖必然会走上愚弄人类,对人类实行愚民政策的道路,诺贝尔奖必然会犯学术不端的错误。到最后,只有爱心才能解决问题。
(完)
(2013年春初稿于温哥华克拉里花园家中)
以上的关系当然不全是因果关系,有的只是关联关系,把世界上一切关联关系都总结为一种因果关系,那本身就是在低估上帝的智慧。
“光速不变”只是光在空间中运动的前因后果,光速是随空间变化而改变的。
李革胜, 2018年5月11日
李革胜,2013-2-23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光速的大小与尺度密不可分,尺度如果可以无限小,六角雪花的周长可以无穷大。“光速不变原理”从没有被实验证实过,时空涟漪不能用光线弯曲来间接反映。
G同学的故事到这里好象是结束了,却又没有真正结束,因为看上去剧情跌宕起伏,G同学还没有准备好。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个罗生门故事,这个故事让T教授,Q博士,D博士等人讲出来,可能是另一种情况。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强盗、妻子与丈夫都强调自己就是杀人犯,每个人都可能为了自己的私利编造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如果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证明,就可能引起无休止的争论,无法让真相大白,G同学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很显然,G同学是个“逃学威龙”,以学生的身份进学校调查情况,由于不能忍受学校的种种制度而屡受惩罚。G同学一个无名小卒,竟然可以提名T教授诺贝尔奖,不太可能。G同学可以反驳,历史大多是小人物创造的,"阿甘正传”讲的也是小人物。
G同学出生在重庆九龙坡机关托儿所,在那里一直长到18岁,才离开重庆去上海读大学,实现了从托儿所到交通大学的飞跃。在重庆,除了读书看书以外,托儿所便是他的启蒙教师,他那一点可怜的做人训练,都是在托儿所学的,所以人到中年了,还是个“老玩童”。但如何真诚的待人,以一颗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困苦和不幸,是G同学从小就懂的。G同学在磨难面前,从不消极,以一颗坚强的心勇敢地面对一切挫折和困难,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G同学襟怀坦荡,从不记仇。
这一切都事出有因,故事应该是从G同学六岁开始的。在托儿所,老师命令男女生脱得精光一起冲凉,这在托儿所是常有的。G同学在托儿所光屁股被两个年长的女孩同时撞见,不知怎地,给人留下了暧昧的印象,加上G同学正直,直言不讳,经常让人下不了台,人们恼羞成怒之余,就把G同学在托儿所的轶闻拿来作为谈资。G同学天生学习能力强,长得高大帅气,讨女同学喜欢,在同学中得了个“容易发情”的名声。G同学成年后个性张扬,情绪外露,所以朋友不多,没有太多的社会活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恰恰给了G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宗教,法律和工程伦理,真是福倚祸伏。还有一个原因,G同学小时候模仿能力强,他并不赞成文革,但言谈举止中有时候会流露出文革遗风,这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人提醒过他,所以他的老师们先入为主认为他们在G同学眼里是“臭老九”。加上G同学有强烈的平权思想,有好东西总是喜欢与人分享,极难被贿赂,老师们暗地里常常为难G同学,绝对不能让他出人头地。
G同学天生学习能力强,他的小学成绩出类拔萃,有些学生家长出于嫉妒就怀疑学校偏心,“重男轻女”。老师为了避嫌,落下“歧视女学生”的名声,故意把G同学的分数打低,把其他女同学的分数打高。这就形成在小学的金字塔顶全是女生,G同学处于中间,在众男生之上,在众女生之下的奇怪现象。G同学的父母质疑时,老师就用“小学初中阶段女生比男生成绩好是正常现象”来搪塞。最后,考重点中学时,学校故意让G同学和5个女同学同居一室,有惩罚捉弄G同学的意思; 也有给大家看,学校做到了“男女平等”的意思。结果,只有G同学一个男生考上重点中学,重庆外国语学校。不料,这惹起其他人的嫉妒,给G同学以后带来极大的麻烦。周围竟然有人倒果为因得出结论,“和5个女生同住一屋”是G同学考上重点中学的原因。
那所小学为了显示公正无私,散布谣言,外语学校不好,不学数理化,不如不去。有个数学X老师就悄悄告诉G同学的母亲,外语学校不学数理化。母亲勃然大怒,我儿子文武双全,哪能不学数理化?她就把G同学转到九龙坡区重点中学,清华中学,三年初中就坐在X老师的女儿傍边。区重点清华中学比四川省重点外语学校差了很多,但周围的人还是心理不平衡,高中三年,G同学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全年级第一,“一好遮百丑”,在托儿所出的“丑事”,大家都记得。老师们同学们都认为:即使G同学成绩全班第一,他也不应该睥睨同学,必须给G同学一个教训。G同学平时十分自律,连小错误都不犯,老师同学们竟然找不到理由批评他。
这就是高考前夕,清华中学坚决不让G同学报考清华大学,非让考北京师大,要让他尝尝当老师的滋味。一心想学工科的G同学,偷偷填报交大材料系,没想到区重点第二名被交大材料系录取。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并非所有的好学生都能上清华北大,因为一个高中生报考心仪的大学必须经老师同意,所以,G们在上哪所大学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选择。G同学还有个不能说出来的想法,他嫌班上另外一个报考北师大的女同学长得太丑,强扭的瓜不甜,死活不肯报考北师大。那女生顺利考进北师大后,她的班辅导员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晓波,露西的中文名叫刘霞。
从经济学的角度,G同学的例子是个价格歧视案例,只有当边界利益大于或等于边界成本时效率最高,国家总统找个演员来做最合适,最优秀的总统人选应该是在幕后制定国策,而不是在前台作秀。就象成品油由发改委来定价,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定价,中国的教育是个学校价格垄断市场。G同学的老师们为了学校的利益最大化,实行”买一送二”的策略,教育的垄断利润对社会发展不利。”理性”的定义就是这么来的,理性就是利益最大化的代名词。G同学的案例后来促使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高等教育市场化,彻底废除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政策。现在回头看过去,政府对教育垄断不作为应该是合适的选择,在中国搞高等教育市场化其实是失策。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现在也也没有意识到,市场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灵丹妙药,市场调节会经常失灵,市场只能保证效率,不能保证公平,市场调节失灵经常会造成社会混乱。马克思早就指出: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必然结果。
G同学高中三年各门功课全年级第二,因为第一名是老师创造的,学校为了利益最大化,他的老师就创造C同学。要嫉妒去嫉妒C没有必要去伤害G,你为什么不去嫉妒杨振宁?美其名曰保护人才。事实上,高三毕业时该校有上百同学进大学和招干,一所区重点杂牌中学的升学率竟然可以跟堂堂重庆市的市重点,省重点甚至全国重点中学相比肩,可见学校的“田忌赛马”策略是很成功的,当地教育局给这种模式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弯道超车”。交通大学材料系后来为了全国第一的名声,也拷贝了这种方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所中学老师与同学气量小,一个杂牌区重点中学,环境就是那样。G同学经常开夜车读书,白天还不得不听老师那索然无味的照本宣科,白开水样的老生常谈。G同学身高180厘米,坐教室最后一排,上课打盹其他同学都看不到,对别人没有任何影响,老师授课声音又细小,G同学太疲倦了,经常上课忍不住打盹。其实,学生上课睡觉在当时是个普遍现象,从没有任何同学因此受过惩罚,关键是G同学上课睡觉还各门功课全年级第一,老师坐不住了,上课打盹还考第一,那还要我这个老师做什么?有同学反映,G同学不尊重老师,上课打盹就是证据。奇怪的是,G同学当了21年的学生,从来没有一个老师或教授来找他促膝谈心过。其实问题非常简单,老师约个时间或直接了当找到G同学,明确告诉他上课不要打盹,优秀学生要给别人做个榜样,G同学肯定会顺从的。据传,老师们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个区重点,他靠自学考清华大学走了,我们以后怎么办?清华中学还办不办?况且全年级第一是内定的,如果让一个自学的家伙拿走第一,要我们这些老师做什么?G同学的英语老师曾经推心置腹地给G同学交底,我们这所普通中学不可能让你的英文比外语学校的英文生还好,莫非你想反社会主义?据传:当时清华中学让G同学去上海交大有一个小算盘,交大是清华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把G同学这个混世魔王送到交大,交大肯定会被搞臭,清华日子就好过多了。
因为那时候教育界把师生关系搞颠倒了,社会认为“教学就是通过教科书向学生灌输既知的间接经验,学生并不负有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教育部门曾有个口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界把教育定义为“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和塑造学生的过程”,完全抹煞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所有经验的获得都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客观规律。教学蜕变成为类似马戏团“动物训练”的过程。毕竟学生不是实验室的小白鼠,学生被长期被当成被动的试验品,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遭到长期漠视,这才是那所中学升学率低的原因。G同学变被动为主动,在家刻苦自学,持之以恒,这是他各门功课第一的原因。
那所中学的教学方式也错了,它把讲授与背诵作为其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方式,却忽略思考、研讨、批判、探讨等在主体掌握、理解和建构价值观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环节,剥夺学生的动手机会,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得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教育就是“教化”,以文化人,就是给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就是国内常说的“三好”。这样看来,教育没有目的,而是“三好”的目的。教学校教学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而不只是记住表述这些知识的方式,如文字,数学等表面形式,这都是中国教育的弊病与危机。G同学的老师们不是傻子,他们早就看到这些教育的沉疴年深月久,遂借G同学事件一抒心中积郁的骚怨而已。
G同学成绩优异,以致让老师心理不平衡,有的老师们竟然得出“乱搞男女关系”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的结论。“人要成功不但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这就不难理解G同学高中教导主任,高考前夕,半夜去女生寝室查房,借口熄灯后有人吵闹,偷看女学生睡觉,涉嫌猥亵被当场抓获,可怜的老男人啊。这与杨振宁的美国老师费曼相似,费曼在脱衣舞俱乐部研究理论物理,教导主任可能认为猥亵女生可以提高他的教学水平。G同学高中班主任在高考前夕,搞小三也可能是这样认为的,G同学在托儿所和女同学一起洗澡,在考重点中学前夕与5个女生同居一室,这些都是G同学成绩优异的原因。以致G同学在交大的班主任和其女同学谈恋爱,交大实习老师与学生谈恋爱,都是心理不平衡的结果,好处都让G同学一个人占完了,他在托儿所搞女人,我就搞不得?所以才有班主任在高考前夕去跳花溪河的荒唐举动。当时在清华中学,G同学数学几乎都在95分以上,如果哪个同学数学能考80分,就可以当第二名。他的班主任就认定是数学老师不好,想换数学老师,让校长亲自教毕业班的数学课。这肯定得罪数学老师与其他老教师,很快,班主任在高考前夕,与新来做毕业设计的大学生王姑娘出轨,鬼使神差地被数学老师捉奸在床。到现在,G同学都怀疑班主任得罪了人,被钓鱼执法了。这些听起来象天方夜谭,在那个荒诞的岁月却是真实的。
G同学毕业多年后,偶然碰到他的高中班主任。班主任后悔地说,“我完全没有想到,那些名牌中学的尖子生们会比你差那么多。我原来真的没有看出你好在哪里,我以为你只是在学习上比别人花的时间多,仅此而已。你没有感觉到奇怪吗?你去上海交大四川籍大学生打听一下,哪个不是省重点全国重点中学毕业的?有谁的高考裸分比你高?你每门功课高考成绩都是90%的分数,唯独比重最大的语文成绩只有60%。我们只是一所地级市区重点中学,能考上个大专就谢天谢地了。生物是高考比重最小的一科,让高考状元去学生物,是怎么回事你懂的。方舟子毕业于云霄第一中学,那是省重点中学,所以方舟子能拿福建省高考语文状元,方舟子读生物,你懂的。我们只能把你的语文成绩打低,因为语文比重最大作文又没法查卷,我们只能在语文作文成绩上动手脚,才能把你的总分数拉下来。我对那些全国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们完全没有任何概念,才主观认定你考不上清华。所以我才坚决不让你报考清华,那是为了你好。”G同学没有说话,班主任在撒谎。班主任明知道重庆市高考状元是假的,却故意不说出来。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G平时为人强势,让一些人受不了,有的人宁愿找一个平庸的人也不愿承认他。所以 G只能长期在幕后工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个没有准备好的学生是在尽他的能力。一些不喜欢G的人私下串联,同谋凡是G反对的大家就支持,凡是G支持的大家就反对。一定要挫败G的霸气。随着G的年龄增加,加入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 G是一个聪明人,早就看出其中端倪,将计就计,充分利用众人的逆反心理,如果他想支持某个人,就当众调侃他/她,搞得大家都义愤填膺,反过来大力支持这个人,结果只能是沐猴而冠。 S同学上复旦,C同学当状元上科大去美国,T教授的诺奖提名,Q博士的公司上市就是这样在大家的赌气中搞成的,材料系所有的研究生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反过来G同学要报复某人,就当着大家的面对他/她特别客气,大家就会反对这个人。J同学的二次硕士答辩就是例子。总之,G同学一直是个孤家寡人,从小跟周围的人斗心眼,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他把上帝当成最好的朋友是自然而然的事。
最滑稽的是竟然有人私下找到G,要求G当着众人的面欺负他,事后两个人平分好处。Wong 同学就是一个例子,当时交大把生物医学工程系与材料系两个单位的本科生混在一起上课,G同学找了一个机会当众羞辱Wong 同学,Wong 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过G同学爸爸,这引起对Wong的普遍同情,Wong同学的“苦肉计”获得成功。不出所料,一个月后,Wong同学运交华盖,他获得甲等奖学金,被班主任指定为班长,而G同学补考《普通物理》。这在历史上确有其事。G周围有不少人都是这样被扶一程送一马上路的,G同学的老师们也不想一想前因后果,Wong同学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当众叫G同学爸爸?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对付G同学最好的办法是按上帝的标准,公平地处理事情,该支持的支持该反对的反对。人心在上帝手中就象水一样可以形成各种形状,民意这个东西听上去有道理,其实最靠不住,民意是很容易被操纵的。
G同学学习能力强,加上独行特立。周围的人是亦因彼就认为他作威作福,是学校偏心,老师藏私,绝招只教了G同学一人的结果。那所高中有苦说不出,为了平衡,就创造了第一名C同学,让G同学当老二。就是给周围的人看,还有更好的,G同学不算什么。美国神话也是这么吹出来的,G同学在同学们中不可超越的存在,这让同学们佩服得不得了。老师们就骗大家:美国学生比G同学优秀得多。后来又发展到犹太学生最厉害,误导大家崇拜美国人与犹太人。这种作弊行为,其实是个恶性循环,C同学明知道自己学不过G同学,偏偏要装出冠军的样子,经常晚上做恶梦。后来,G同学高考取得九龙坡区第一名,地方政府就通过各种渠道把C同学扮成重庆市的高考状元,并送其到中科大物理系,掩人耳目。四年后,G同学以交大差生身份高分考上中科院研究生,C同学被送到复旦进修,并送到美国藤校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其实大家都是赌一口气,死要面子,活受罪。
师大F教授发明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Z教授从清华调来交大,并任材料系主任,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科研伦理方案。在人们看来,G同学根本没有把这些“臭老九”放在眼里,他一个板板学校毕业生高分考入交大,完全靠自学,根本不需要老师,这本身就证明了老师们的无能。让F教授的教学法去教G同学应该是火星撞地球的好戏,这是调她获得国家基金支持,来交大搞大学联盟的原因。如果能揭示G同学高分的奥秘,让所有的学生都象G同学那样不废吹灰之力就考第一,该是多好的一件事。没有想到高考让G同学精疲力竭,到了大学实在是应该放松一下,经常翘课溜号,给人感觉他是个不合作的人,为了教训G同学,掩盖基金研究作弊等学术不端行为,材料系才人为制造了G同学两次补考的教学事故。
很显然,交大让其补考,也是沿用了历史,实现利益最大化。G同学的老师却从未意识到,G同学并没有把“考第一”太当回事,他的兴趣在于“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考第一”,是个效率狂人。所以用补考的办法惩罚他完全是用错了教育方法。G同学来自地级市重庆的区重点,入学成绩比四川的全国重点,省重点,市重点高,这本身已经让很多人心理不平衡。历史上,四川学子的成绩在交通大学一直是中流水平,这是由于四川的经济状况在全国是中流水平,与学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全国一盘棋嘛。让G同学这个来自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独占鳌头,岂不是要犯众怒,上海高教界的面子往哪里搁?让G同学补考是自然而然的。八九年的学潮就是大家心理都不平衡,想发泄一下,拿赵紫阳的鸡毛当令箭,相约上街造成的。而交大与师大的校际联盟则是学潮的受益者之一,因为G同学所在材料班全国第一的成绩无法重复的尴尬被学潮洗得干干净净,当时交大Z教授正在苦思如何脱身,获知学生上街,告往知来,他长吁一口气:我运气真好。
加拿大A大学的决策层也知道中国大学里全A学生未必有真才实学,在中国的大学要想拔尖必须具备后台与背景,所以A 大学研究生院招生主要看申请者为什么能本科全A。导师T教授也有一个大胆的金蝉脱壳之计,故意把G同学分数打低,其他同学分数打高。适当的时间,再放虎归山,也是为了最大利益。 试想,G同学一个材料系中下成绩学生,都可以出类拔萃,材料系一百多研究生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读博,当教授,教学质量没得讲,以后G同学在A大学的同窗就是当了加拿大总理,别人也无话可说。交大历史重演,Q同学博士论文数据有假,专利卖不去带来的尴尬,可以洗得干干净净,两全其美。T教授雄才大略,考虑问题在全球材料界战略高度上,他的目标是诺奖。这些轶闻听起来象天方夜谭,匪夷所思,但却是真实的历史。
一句话,教过G同学的老师不管G同学考得有多好,因为幼儿园事件反正认为G不适合当第一,对他特别严格,这反过来激发了G同学的学习热情。 G同学成年以后要挑别人的缺点容易得很,因为他就是在被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长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毕业前,A大学研究生院院长B教授找G同学做了一次长谈。B教授是个澳大利亚移民,他的母语虽是澳洲土著英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与G同学的交流。G同学的语言天赋是从娘胎里带来的。G同学诚恳地与B教授讲起,他在交通大学两门补考的详细经历。B教授表示理解,因为材料系1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科尖子将被授予A大学博士学位,事实是摆在那里的。事实胜于雄辩,B教授郑重地告诉G同学他在A大学的硕士学位攻读非常成功,并祝贺G取得加拿大顶尖大学的硕士学位。未了,他问G同学还有什么要求。
G同学乘机谏言,T教授从波兰移民加拿大已经超过二十年了,在学术上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可以提名诺贝尔化学奖。Q博士在A大学6年工作期间,兢兢业业,他的公司可以上市了,B教授以为然。
T教授雄才大略,考虑问题在全球材料界战略高度上,他的目标是诺奖,这不啻为一个艰巨挑战。G同学毕业时,T教授真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成为世界著名教授。哀乐相生,据传,T教授的模型离诺奖只差一票,一步之遥。 同行认为,其化学键溶胶凝胶晶体化模型得诺奖是迟早的事。因为诺奖是匿名提名,没有人知道是谁提名T教授的,但加拿大A大学T教授的名字赫然在诺奖候选人名单中,这是事实。那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美国加州的一个高中化学老师,物理奖是新泽西州一个卡车司机,这很正常。在北美,大学教授兼职干体力劳动很平常。文学奖是一个三流波兰作家,其作品经常有低级语法错误,但文学意义重大。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很难象高考,大学排行榜那样定量分析。
T教授获诺贝尔奖提名,并不是夸张。历史上有些诺奖科学成果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因为科技界从表面上看,新理论一直都是层出不穷,实际上,大多数后来证明是错误的。Q同学的博士论文撒了谎,T教授提出化学键溶胶凝胶晶体化模型,400ºC以下,γ氧化铝结晶为α 相,把晶态基材衍射谱误解释为涂层结晶化。他以为这样可以圆谎,继续得到基金支持。T教授在北美学术界混了多年,在这方面他是有很多经验见识的,门儿清。
但是,说实在的,T教授被提名诺贝尔奖,让别人来看可能是侮辱人格。但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奖赏。好比一个体弱多病的婴孩,大家都担心他长不大。好容易成年之后,在他打 篮球的时候,忽然有人对他说,你跟姚明比起来差得很远。他听后不知道有多高兴。T教授一路有贵人相助,从波兰移民加拿大,并顺利拿到加拿大 McMaster材料系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因强硬的推荐人,得到A大学教授位置,一路顺风顺水,自己有多少斤两,清楚得很。所以G同学毕业时敢跟他搞恶作剧,提名他诺奖捉弄他,知道他不会介意,他的博士论文就是个中国在职博士水平。T教授自己也没有准备好。北大物理系卢刚博士杀人泄愤,G同学一向不以为然,要怪就只能怪北大没有教他科研伦理的知识。
T教授只差一票获得诺奖,但在三番市获得“世界杰出材料专家”奖,该奖是北美材料学界最高奖项。当时,G同学正好在加州史坦福出差,从旧金山商业时报上读到该新闻的。
材料系100多名研究生喜大普奔,他们前前后后都获得博士学位,在世界各地当教授。Q博士的公司在美国纳仕达克上市,“大学孵化器” (incubators) 的概念就是从这里产生的。A大学从此提供孵化器以协助大学生企业成长。Q同学的公司是第一个大学孵化器的受益者,他的公司后来在印度雇佣了500人。Q博士经常回中国,他逢人就说,我的导师得过诺贝尔奖提名,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K同学博士毕业后,到BCHydro门口hanger strike绝食抗议,三陪女写本半通不通的小说都可以拿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什么不能回韩国当教授?既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又乘机减肥。看来K同学深谙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才华与职业没有必然联系,谁说女子不如男?历史上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都不是教授博导,照样名留青史,三陪也可以拿诺奖。
在毕业典礼上,G同学从A大学校长F博士手中接过硕士毕业证书,无比激动,他为了等这一天,准备了10年。F博士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声音很好听,她轻轻地宣告G同学毕业了。G同学忽然想起是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权威F教授,不知道她是否还在交大教授“普通物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G同学毕业那年,交大得出结论,外地生源比上海本地生源素质要高些。老师和同学们也得出结论,读书成绩好不好关键看个人的天赋。
G同学并不是在抱怨他的老师们:他本该上清华,他的老师们非要他上北师大。交大出于私利,让G同学补考《普通物理》与《实验数据处理》两门课程,这才搞出这么多事来。G同学的观点是,教育应该公平,因为科技要发展,人类文明要进步,他必须为全人类的学生说话。
时光飞逝,十年弹指一挥间,G同学交大毕业已经二十年了。这时,他从加拿大A大学材料系毕业也十年了。G同学没有选择去美国读博士,只是和Lucy呆在温哥华,过着平静和谐的草根生活。
语已多,情未了。北大校花F同学顺利获得A大学博士学位后,也得到加拿大枫叶卡。几年后,她移居上海,在师大“大学物理”教研室做起了副教授。师大提拔F教授为物理系主任,她也获得国家基金支持,成了大学联盟物理教学的权威,常带着两个助手到交大给大一新生用“及时教学-反馈法”教授“普通物理”,使交大 “普通物理”全国统考年年名列前茅。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有大男孩到她的办公室请答疑时,她总是蓦地想起远在温哥华的G同学,她回忆起两人一起去北京双榆树街吃羊蝎子时,总是泪流满面。她的办公室对学生一直开放。对聪明勤奋好学的学生,F教授一直另眼相看。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背离了毛主席的群众路线,犯了世界观的错误,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样的道理,诺贝尔奖代表的是欧美白人的利益,诺贝尔奖必然会走上愚弄人类,对人类实行愚民政策的道路,诺贝尔奖必然会犯学术不端的错误。到最后,只有爱心才能解决问题。
(完)
(2013年春初稿于温哥华克拉里花园家中)
以上的关系当然不全是因果关系,有的只是关联关系,把世界上一切关联关系都总结为一种因果关系,那本身就是在低估上帝的智慧。
“光速不变”只是光在空间中运动的前因后果,光速是随空间变化而改变的。
李革胜, 201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