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28)- 木马计划
李革胜,2013-09-08
一架来自温哥华的美联合航班777-300er型飞机缓缓地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G同学走下飞机,在一辆林肯加长车前,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庞,Princeton大学生物系教授,交大同窗Wong同学。Wong同学是河南人,仅从从本科成绩单分数上看,他是交大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一名,耐人寻味的是,Wong同学其实是个“中等水平”的学生,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天才。
Wong同学的学习天赋一般,但长期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有时连他自己都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水平。Wong同学得益于一项中美联合秘密研究计划,“木马计划”,该计划开始 于八十年代,即把最优秀的人才雪藏于暗处,把水平中等的学生创造成天才,领导人,甚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因为大众都不了解,世界顶尖人才到底应该是什么水平,上帝不喜欢人拜偶像。
中国大学的保送生类似古代的“察举制”,或“举孝廉”制度。完全凭领导一句话。曹操二十岁可以“举孝廉”,就可以看出“举孝廉”或保送生制度不如更公平的科举或高考制度。
G同学认识 Wong同学是在宜兴军训时,晚上,星光灿烂,两人一同仰望星空。G同学指天上的群星问Wong同学,哪颗是北斗星?Wong一头雾水,我怎么知 道?我又不是学天文的。G同学用河南话给他分析,你是未经高考的保送生,在交大象你这样水平的学生,多如牛毛,想不想毕业后去美国当教授?住大房子,开豪 车?Wong同学满口答应,他知道自己的斤两。他所需要做的就是象个机器人上课从不迟到,每天晚上装模作样去图书馆晚自习,不交女朋友,没有不良习气,说话待人温柔和 气,彬彬有礼。
从此,成绩中等的Wong同学的每门功课都得到特殊照顾,各门功课都是班上前三名。据传,作弊过程是这样的,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新兴学科,老师全是从其他科系东拼西凑调来的专业课设置粗劣,大都是生搬硬套欧美的教 材,东拼西凑的学分制。对当时的老师来讲,上课只是一个挣工分、捞学时养家糊口的手段,跟认真负责完全粘不边,很多时候教师其实是个读PPT的播音员,照本宣科。很多东西主讲教师自己都没有搞清来龙去脉,没有对课程内容深层次的理解把握,没有对知识点的凝练升华,没有对科研案例的深度分析,没有对学生教育的对症下药。一句话,大家都没有准备好。
生物系大多数教授都被文革耽搁了,学术上没有自信,一切以西方的学术成果马首视瞻,对诺贝尔奖亦步亦趋,一句话,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本科专业课基本没有闭卷考试, 也很难定量分析学生的优劣。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中小学差远了,教授上完课就回家,又不坐班,望着讲台下面黑亚亚,人头攒动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谁优谁劣,谁有背景,谁是草根,更遑论给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命运。主讲教师通常都是门槛精,在北清复交这些精英大学,学生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教授也怕给错分,得 罪了大人物,那可是自讨苦吃。如果给错了分数,把好学生打低分,给差学生高分,一方面岂不是显得自己没见识,没面子;另一方面,这明显和其他老师对着干,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基于这种心理,主讲教师对于如何给学生打分其实非常慎重,他们开学前大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生的信息,通过系主任,或主管教学的副系主 任,或系总支,有的干脆找到辅导员,直接问哪个学生功课好,哪个功课不行。教师们大都人云亦云,采用“跟大流”的策略,如果前任教授给某学生高分,他也跟着含糊其辞给个高分,这样不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也省了许多麻烦。如果有本校熟人打招呼,学校的老师大多卖面子,高抬贵手,何必得罪同事呢?反 正学校规定不许学生本人查卷,要复查卷只能向辅导员申请,经教务处同意,才能由班长代查考卷,查卷与不查卷没有两样。
大一时,生物医学工程系与材料系一起被交大和师大的校际联盟重点培养优秀人才,F教授是师范大学物理系权威, 她就带着两个助手来到交大, 教授为期两年的”普通物理”基础课, 使用F教授发明的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 清华大学工程学院相同的教材,考题进行横向比较。及时教学-反馈法实质上是, 50分钟的课程30分钟填鸭式讲完,剩下15分钟考试所讲授的内容,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再进行统计分析。交大并没有告诉蒙在鼓里的学生们, 因为这是国家基金项目, 一切在悄悄地进行。[1]
F教授对河南老乡Wong同学有天然的好感,开学前,有人故意把Wong同学介绍给F教授,Wong同学是河南省三好学生,品学兼优,保送交大的优异生,暗 示帮个忙,以后会给她好处。第一学期,F教授给了Wong同学“普通物理”95%的高分,为其他教授给Wong同学高分做了个榜样,打了个好基础。加上 Wong同学写得一手好字, 往往给阅卷老师好印象,“字是敲门砖嘛”, 去抄别人的作业, 也可以得高分; 其次,Wong同学有贵人相助,比别的同学人脉丰富, 门坎精, 加上Wong同学善解人意, 套起瓷来, 老师一般都高抬贵手。
果不出意料,Wong同学大四毕业时,交大生物医学工程总分第一名考取美国藤校达特茅斯博士生。博士毕业后,很快取得Princeton教职,在贵人帮助 下,成为Princeton终身教授,下一步就是把他送进美国科学院,问鼎诺贝尔奖。”为了人类,必须装逼下去。”G同学的话语时常在Wong同学的耳边回荡,鼓励他一往无前。在新州Wong同学那五千英尺的大房子里,G同学望着这位被创造出来的成功者,感慨万千,“木马计划”到目前为止进展顺利。
G同学12岁那年,因成绩出类拔萃在小升初考试中首当其冲被人看成眼中钉。出于生理前馈本能,他只好站出来给他的老师们谏言,如果他能够在小升初考试中独占鳌头,就把五位成绩平常的女生包装送到全国22所重点 中学之一,重庆南开中学,自己去读杂牌中学,重庆清华,六年后,再看结果如何。因为他不服,“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这个诅咒。没有想到一语成谶,因为当时的地方教委也搞不清楚全国重点中学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就把五位女生做为“木马”送进重庆南开,他们也想看看是啥结果。六年后,G同学高考一鸣惊人,教委就伪造了高考状元, 送进中科大物理系,准备五年后,经CUSPEA考试送到美国偷原子弹。因为教委也想看看中科大是个啥水平,美国常青藤博士又是个啥水平。谁知该状元不争 气,在中科大读了一年物理,无论如何读不下去了,掩人耳目,只好把他转到生物系,因为在中科大,生物这一科最容易读。该状元五年后,从中科大生物系第一名 毕业,通过办假侨属证明等包装手段,全额奖学金被美国藤校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成为“木马计划”的一部分。
再回到遗传学的问题,遗传学家认为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是基因的物质载体,因为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遗传运作。但是证据是什么?说DNA的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如果是思想记忆智慧思辨等高级活动是由简单枯燥的蛋白质排列组合来决定,那人与计算 机有何差别?这个问题是DNA遗传学家长期回避的问题,因为他们不能回答。
1928年摩尔 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提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从而获得了生理医学诺贝尔奖。他在1910年通过果蝇眼色突变性状的遗传实验发现了伴性遗传现象,首次揭示 出一种或多种遗传特性与某一特定染色体的明确联系,即,连锁互换规律,这是遗传染色体学说的唯一可靠的证据。到目前为止,只有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认为染 色体是盂德尔式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验,铁的证据,证明染色体是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唯一物质基础。为什么摩尔根只选果蝇做为对象?就是因为他的实验在其他物种身上重复不出来。这和孟德尔选豌豆作研究对象一样,因为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如花色有红花与白花 之分,种子形状有圆粒与皱粒之分等等。同样,白眼果蝇被摩尔根过分敏锐地认为是基因突变。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摩尔根是在选种,不是在研究基因,他的实验最多证明了染色体是果蝇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唯一物质基础,其他远比果蝇复杂的物种还没有实证,你不能用单一物种的特殊性去证明所有物种的遗传性。摩尔根 1933年被授予诺贝尔奖,但当年没敢去领奖,因为人们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果蝇上面,他突然发现自己对果蝇遗传并不内行,有人发现了他从不知道的果蝇唾液 腺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s),这个结果对一向自负的摩尔根不啻为“当头一棒”,他自觉知识水平有限,太没面子,怕出丑而没有去领奖。况且,他的结论是通过类 比推理得来的,即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相同,推知它们在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比较来推测基因与染色体有关,是靠推测的 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这在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摩尔根的解释和验证,都是在假设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前提下,对基因存在位置所作的被验证为正确 的一种推理。摩尔根本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也表示过怀疑。至于后来,人们为了给摩尔根圆谎,用物化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应该是在知道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前提下,对基因存在位置所作的一种更直观的标记处理。有没有这种可见标记,对“基因是否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并无影响,更不能作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所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不能证明“所有的遗传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过去二十多年来,每年有大量新药出现,让人目不暇接,但象青霉素,天花预苗等革命性新药从没出现。生物学家的逻辑一直是混乱的,他们的研究思路已经进入死胡同,没有任何生命现象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用所谓生物相似性去把果蝇的遗传规律推广到一切物种只能最多是大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遗传学家的逻辑一直是混乱的,就象牛有四条腿,牛吃草,老虎也有四条腿,老虎也是吃草的?可见,用生物相似性得出的结论有多么可笑。
因为诺贝尔奖的光环,全世界选择了沉默。九十多年过去了,摩尔根的遗传实验在其他物种上成功不多,日益清晰的事实是,没有证据证明染色体或DNA是人类遗传 传递机理的唯一物质基础,肌肉神经纤维,血液,毛发,体液,牙齿,骨骼等果蝇没有的肌体组织都可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些问题无法回答,遗传学家才搬出人伦常理做为遮羞布。
Miescher 1869年就分离出了DNA,氨基嘌呤即在DNA和RNA中发现的含氮的碱基和含磷的糖分子的蛋白质,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高分子。当时没有人会相信这种简 单结构的核酸会包含复杂的遗传信息,没有生命的化学物质结构,即简单重复的核糖核酸会决定复杂生命体的传宗接代,愚蠢的无生命的简单结构的化学物质是有生命有智慧的个体遗传的承载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荒谬的观点。DNA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被认为最多是在生命遗传中的起辅助作用,playing an auxiliary role in hereditary,而不是所谓“中心法则”讲的决定作用。
1953年, James Watson 博士与Crick博士在大名鼎鼎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宣称他们掌握了生命遗传的奥秘,这就是所谓的Watson-Crick模型,该模型是现代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的奠基石。
长期以来,生物学家相信,动植物是由小的细胞构成,因此细胞中的化学成分肯定包含了遗传信息,但谁也不知道带有遗传信息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什 么。在没有任何实证的情况下,hard evidence,在诺贝尔奖的支持下,很多遗传学家一口咬定,细胞中的蛋白质是遗传基因的唯一载体,而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的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唯一来源。 大多数人都相信感觉,因为动植物繁殖都是通过受精与受粉的过程,精子和花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不是骨骼,毛发等无机物,所以人们广泛接受所谓蛋白质 DNA是生命遗传的唯一载体的“中心法则”,人都容易相信直觉。到现在为止,没有实证可以证明“蛋白质是生命遗传的唯一载体”,因为人类对于遗传过程还只停留在猜测阶段,生物学家还没有能力创造生命。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基因工程刚开始就走歪了路,遗传学家从此只研究微观,不考虑宏观。遗传肯定是微观和宏观相互影响的一个活动,蛋白质也不应该是遗传信息的唯一载体,血液,体液,肌肉纤维,骨骼牙齿毛发等都可能参与遗传活动。孤立研究细胞里的染色体,蛋白质,而不考虑整个生物个体的宏观特性去研究遗传,毋庸置疑这是个死胡同。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 X-射线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所谓蛋白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 , 通过对简单的DNA晶体的三维测定determination of DN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引起人们的兴趣。Watson 博士适时推出有X 射线衍射结论的所谓Watson-Crick模型,吹嘘他破解了生命遗传的奥秘。当时很多人反对他的模型,Watson曾写了本书,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 (New York: Atheneum, 1968),哈弗大学出版社曾认为那不是科学著作,而是科幻文集而拒绝出版。1987年美国有个电视剧"The Race for the Double Helix," 讲的就是这个双螺旋DNA的伪科学故事。但X 射线衍射精确测定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大家都为X 射线的衍射图谱技术惊叹,没有人认识到“中心法则”的致命缺陷。Watson的这篇改变生物学历史的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是篇不到一页半纸的短 文,Crick事后回忆,《自然》杂志几乎是收到稿件后谓未经审稿就决定发表,文章成稿于1953年4月2日,《自然》期刋该文的日期是1953年4月 25日,从投稿到刊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文章得益于Watson文笔精湛,浅显易懂,很适合大学教材内容,至于其真实性如何,就没有人较真了,毕竟只是种学术观点而已。这种错误很正常,当科学家们发现有趣的事物时,如果在一开始没有假设自己受到了表面现象的欺骗,如实验设备系统误差,理论与实际的错位,模拟装置的不合理设计都可能误导科学家们以为自己有了令世人人震惊、全世界仰慕的新发现、新理论。如果缺少自知之明,科学家们大都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以批判性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发现。
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Watson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全世界都沉默了,没有人愿意挑战诺贝尔奖的权威性。中国生物学界更是把“中心法则”奉为不可怀疑的神圣经典,Watson-Crick模型甚至明确写进了全国普通 中学课本,全中国每个中学生都必须背诵DNA双螺旋结构才能高中毕业,才能考上大学。
再回到生命科学,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由此立了生命传宗接代的“中心法则”,就是八十年代中国普通中学生物学课本上讲的“遗传基因”,即DNA始终都会忠实地复制自己,并通过RNA互相影响,产生蛋白,而蛋白则不能逆向影响DNA和RNA。一种基因组只精确产生一种蛋白,所以,只要掌握了全部基因数据,就能用“精确打靶”的方式基因重组,从而制造与预期完全符合的蛋白,即按照人类的意志改变制造新的生命。“基因工程”就是建立在所 谓“中心法则”的基础上,中国高校生物化学专业长期把该法则奉为至宝。实际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心法则”就被证明是伪科学。因为,生命遗传信息的运作 不是简单的单向的过程,一个基因组可以有不同的蛋白,遗传是个RNA,DNA,蛋白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所以在北美生物学界,很多学者根本不承认“基因”的存在。他们认为基因学是个语焉不详的伪科学,袁隆平只是在利用生命个体的特异性进行“选种”,而不是在改变“基因”,杂交过程实际上也只是个选种过程,把一些人类不知道的物种通过杂交的方式选择出来。在自然界有很多杂交动植物物种是人类并不知道的,如一匹野马偶然与野驴交配生出野骡,在这种情况下,野骡就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一种杂交动物,它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不是人类创造的。袁隆平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上就指出他培育的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为天然杂交水稻。他的工作只是把这些人类还没有发现的高产物种通过杂交的方式选择出来,并没有改变水稻的基因。袁隆平的贡献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败育稻开始的,因为袁隆平再怎么折腾,水稻只能长出稻米,不能长出鸡肉,牛肉来。所以,杂交不是转基因。人类提出基因的概念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投入了天文数字的金钱,到现在还是不能拿出实证,基因的结构和物质载体到底是什么。袁隆平与中科院院士无缘就是因为他对遗传的理论解释是错误的,袁隆平只是在选种而不是创造了新的基因,袁隆平只适合当工程院院士。
现在很多常说的“转基因作物”只是贴了个“基因”的标签,其遗传基因并没有改变,本质上是 化学试剂诱导的肿瘤,吃这种所谓“转基因食品”其实是在吃化学试剂,所以应该立法禁止。当然,G同学并不反对用化学试剂诱导生产所谓“转基因”食品,只是人类能吃的那一类化学试剂非常昂贵,但现在市场上贴有“转基因”标签的生化食品太便宜了,很可能是用有毒的工业化学试剂催化生产的,便宜无好货,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吃。
据报道,在中国只有棉花与番木瓜获准进行转基因商业化生产,也就是说,超市 里琳琅满目的转基因商品,可能只是贴了个“转基因”标签,并不是真正的转基因产品。比如,有的所谓“转基因”豆油,实际上是用化学试剂把里面的脂肪萃取出来,口感与众不同,再用添加剂改变了色泽,即只是用食品工程的物理化学方法改变了豆油的成分,所以称这种豆油为“转基因”是瞎掰。因为“转基因”所带来的特性必须在没有外因的前提下,一代代遗传下去,才是真正的转基因。在萃取脂肪时,豆油中不可避免掺杂了有毒的化学物质,所以这种所谓的“转基因”豆油应该少吃。
以抗虫棉为例,它苗期病害多,需要不停打药防治虫害。也就是说,棉苗不打药就长不 大。抗虫棉只对棉玲虫的低龄幼虫(1—2龄)有较强的毒杀作用,而对大龄幼虫的毒杀能力较差,所以抗虫棉完全可能因为注射农药的原因抗虫,而不是因为基因 改变而抗虫。现在大多数所谓转基因作物在遗传4,5代以后就长回去了,和转基因前一摸一样,一点也看不到转基因的遗传特性。如果是这种情况,很可能该作物的遗传基因并没有改变,是化学试剂改变了该作物的某些特性,并影响到下一代的特性,利用人的视觉误差,让动植物看上去不同,看上去象是改变了遗传基因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试剂的影响逐渐变弱并消失,该作物就慢慢变得和以前一样了,根本不是遗传学家骗国人的惯用招数“遗传不稳定”那回事。其实用针管把低浓度敌敌畏注射进很多植物,它们都会显示出抗虫的特性,即害虫不爱吃了。就象有人把辣椒水注射到苹果里,宣传他成功地把辣椒基因移植到苹果,你会信吗?同样,如果能把抗虫基因移植到棉苗,也能把其它基因移植到棉苗,让棉苗长出苹果来,才是真正的”转基因“。一句话,遗传与育种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G同学并不反对投入巨资搞这种基础研究,毕竟这些研究增加人类的知识积累, G同学反对的是,数据作假,夸大研究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关键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交了学费,学到的又是什么?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生命科学中类似的教训不少,“我们是谁”这个核心问题是一切 理论研究和医学实验的出发点。如果仅仅根据果蝇的特殊遗传现象,诺奖的光环和一些站不住脚的证据,就简单认定癌症是可以通过基因打靶等侵入性实验来治愈的过失不仅是患者的灾难与医生前途的毁灭,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也会造成恶劣影响。以诺奖成果Watson-Crick模型为基础的“中心法则”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日本小保方晴子基于“中心法则”发现的STAP万能细胞论文被发现存在着造假行为,因为万能细胞是从“中心法则”理论延伸出的必然结果,巨大压 力导致其导师笹井芳树走上了不归路。至于临床医生根据夸大的检验数据报告,错误的透射照片,以偏概全的理论对病人做出“蒙古大夫”式开膛破肚医学事故的例子,枚不胜举。这都是被错误理论严重误导的教训,虚荣心害死人。
生命科学家常用这样的推诿,有的药对有的人有效对有的人无效,像青霉素那样对所有的人有效的神奇药毕竟是少数。细胞蛋白质实验温度-时间是最不好控制的,因为生物个体都有差异性。生物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不会重复。有人说,现在的生命科学家离开试剂盒就不会做实验。其实,生命科学实验最大问题就是可重复性问题,拿单一菌种的培养来说,单一菌种说起来轻巧,重复起来就难了。因为菌种在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有其它菌种出现,很难做到单一纯粹。
《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桥段就是,中国版的“木马计划”。
八十年代,出国留学最热门的专业是卢刚学的理论物理,九十年代,出国留学最热门的专业是生物学。那时,美国政府鼓吹“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十年前吹嘘“以后是计算机的时代”一样,读生物学的学生很容易从美国拿到奖学金。美国在中国招收大量的生物学学生,是因为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军工产品出口严格限制,而生命科学被认为是给人类带来和平和富足的学问,不在限制范围内。在美国,生物博士大都是搞基因工程这样的伪科学,贬值很快,博士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而在中国,生命科学经费充足,一派欣欣向荣,这样的布局使得生物博士们大量海归,这就是前几年,海归人才大多是生物学博士或基因博士的原因 了。
再回到Wong教授,G同学那年夏天到了萦耳多年的Princeton,主要是看望一 下远在异国他乡的老同学,在Wong教授的“基因定量实验室”做了六个月X射线衍射合同研究工程师,Research Engineer,再回温哥华做他的硕士论文。G同学非常用功,学习爆发力再次凸现,半年后已经是基因实验室的业务高手,当时在实验室,只有他才能快速定 量分析蛋白质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谱,那时候还没有象现在这样的计算机X射线衍射数据库,衍射图谱全靠手工查ASTM卡片,人工一张张波峰-角度对比校对。 只有深入理解DNA三维结构和X射线衍射机原理才能快速高效准确地确定DNA三维结构。
G同学做了大量实验,特别是非晶态大分子蛋白质,macromolecular protein,其衍射图谱没有人能看得懂, interpret。G同学是该实验室第一个尝试用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DNA纤维,DNA fibers的三维结构的研究人员。技术知识储备上,他一直在做准备。
Wong同学听了G 同学的建议,在家里装了流落式马桶,因为冲落式马桶声音太大。这天,他郁闷地告诉G同学,马桶堵了,他喜欢把剩菜倒到马桶里面,这样容易产生油污,由于水封面积小,在座便器的排污管道,即存水弯上易产生积垢,水污与淤泥。对于G同学来说,没有疏不通的马桶,他是个热心人,责无旁贷,马上卷起袖子,戴上手 套,根据管道尺寸把毛巾缠绕在手上,在马桶排水管口内,快速进行活塞运动,使管道内瞬间产生正负压差,很快帮他解决了问题。对于毛发等软性物,用适量的草酸泡一夜,也可以解决问题,或用马桶吸碗,甚至家里的拖把头,可以尝试压两下,一般都可以通走:G同学在重庆曾经把泥鳅放入马桶中,加入温水,泥鳅遇热便会拼命往下钻,来疏通马桶。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能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Wong同学的宝贝儿子曾把猪骨头扔进马桶,马桶的口径根本没有办法通过,马桶底座镶嵌在地面深处,G同学只好用切割机将马桶管道开膛破肚,取出猪骨头,将切割掉的瓷块安放回原处,再胶合严密,涂上瓷粉固化,拧紧 螺丝才行。G同学在Wong教授家里做 客,义务给他做了马桶疏通工作。真是上帝保佑,Wong同学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做到Princeton终身教授,胸无点墨, 水平一般的他竟然没有穿帮,简直是个奇迹。
Wong同学曾经用生物系的扫描电镜在纳米级定 量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他的最小刻度达到了2纳米,这个结果竟然在《美洲基因工程》学报上发表了。G同学读后大吃一惊,责怪Wong同学为何发表前不通个气,该文章一看就是假的,人人都在怀疑生物系那台老掉牙的岛津扫描电镜的分辨率 resolution。看到Wong同学一头雾水的样子,G同学抽丝剥茧地给Wong逐步分析,首先,2个纳米大概是20-50个原子团族,能看到2个纳米就能看到分子,分子是啥样子的?现在的电镜都是电子束用类似光学放大镜的原理进行放大,这是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上的方法,在微米级是可行的,到了纳米级,牛顿力学不起作用了,量子力学开始是适用。现在的电镜虽然都声称可以定量分析纳米尺度,那些电镜公司这么做,只是为了把电镜卖出去搞的商业营销策略 或计谋。他们自己都不信自己的电镜可以观察纳米尺度。你只要检查一下电镜,从厘米到微米,到纳米软件没有变化,硬件没有变化,在该系统中,纳米尺度只能是牛顿力学从宏观到纳米的简单外延,外推出来的,为了钱,电镜公司可以卖给你从宏观到太微的电镜。试着比较DNA纳米晶的重量与表面能,很容易估计该纳米蛋 白晶是否团聚,即是否可能。你再比较电镜照片,微米级与纳米级形貌差不多,更逞论观察原子分子,如果一台小小的扫描电镜可以分辨原子分子,北京正负对撞 机,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用来做什么的?此言一出波澜再起, Wong教授有点坐不住了,这个问题我怎么从未注意到,不是说牛顿力学从太微到太宏都适用吗?
G同学拿起Wong教授在《美洲基因工程》学报上的文章,一针见血,该文章试验过程不合逻辑。该试验用了两万只小白鼠,首先,假定一只小白鼠每天吃100克 粮食,两万只白鼠每天要消耗两顿粮食,一个月要消耗60吨粮食,半年就是360吨粮食,一年720顿,五年就是3,600顿粮食,要知道3,600吨粮食绝对是大宗粮食交易,在美国大宗粮食交易是属于国家战略物资贸易,需要政府特别许可才可以做的,一般人根本无法染指。不知道你是在哪个超市买的粮食?哪个卡车公司运输的粮食?哪个粮食仓库存储的粮食?发票又在哪里?你宰杀了两万只老鼠,尸体是如何处理的?是土埋还是火葬?是土埋,埋在哪里?是火葬又是在哪个火葬场焚烧的?新泽西州对动物尸体处理是有严格规定 的。你也不怕动物保护协会起诉你?你这篇文章如果是真的,就是在犯罪,违反的是美国动物保护法案。
G同学随手找出两个错误就证明了Wong 同学的无知,Wong同学惊出一身冷汗,这个《美洲基因工程》学报真是个烂杂志!什么烂文章都敢录。他们也太不负责任了,事先也不提醒一声。未了,他又改口,我投这篇文章其实就想试探一下该杂志的水平如何。G同学好心劝他,趁现在刚发表,读的人不多,赶紧给《美洲基因工程》学报写封信,请求收回该文章,把主动权攥在手中,免得 以后被动。Wong同学不听,他的理由是基因文章读者面窄,读的人不多,懂的人不多,该理论又是建立在诺贝尔奖的基础上,怀疑他就是怀疑诺贝尔奖。谁会吃饱了没事干去怀疑Princeton终身教授?但偏偏就是这篇文章后来被Wong教授的竞争对手抓住把柄,证据确凿,将他告到工程师协会,最后Wong 同学不得不黯然离开Princeton,但作为“木马”又被送到清华生物系当教授。据传,Wong同学顶着Princeton终身教授,奈米生物博士的帽子,在清华混得 还可以,增补过中科院院士。“木马计划”还在继续进行。
Reference
[1]http://www.vanforum.org/3/post/2013/06/-1.html
李革胜,2013-09-08
一架来自温哥华的美联合航班777-300er型飞机缓缓地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G同学走下飞机,在一辆林肯加长车前,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庞,Princeton大学生物系教授,交大同窗Wong同学。Wong同学是河南人,仅从从本科成绩单分数上看,他是交大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一名,耐人寻味的是,Wong同学其实是个“中等水平”的学生,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天才。
Wong同学的学习天赋一般,但长期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有时连他自己都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水平。Wong同学得益于一项中美联合秘密研究计划,“木马计划”,该计划开始 于八十年代,即把最优秀的人才雪藏于暗处,把水平中等的学生创造成天才,领导人,甚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因为大众都不了解,世界顶尖人才到底应该是什么水平,上帝不喜欢人拜偶像。
中国大学的保送生类似古代的“察举制”,或“举孝廉”制度。完全凭领导一句话。曹操二十岁可以“举孝廉”,就可以看出“举孝廉”或保送生制度不如更公平的科举或高考制度。
G同学认识 Wong同学是在宜兴军训时,晚上,星光灿烂,两人一同仰望星空。G同学指天上的群星问Wong同学,哪颗是北斗星?Wong一头雾水,我怎么知 道?我又不是学天文的。G同学用河南话给他分析,你是未经高考的保送生,在交大象你这样水平的学生,多如牛毛,想不想毕业后去美国当教授?住大房子,开豪 车?Wong同学满口答应,他知道自己的斤两。他所需要做的就是象个机器人上课从不迟到,每天晚上装模作样去图书馆晚自习,不交女朋友,没有不良习气,说话待人温柔和 气,彬彬有礼。
从此,成绩中等的Wong同学的每门功课都得到特殊照顾,各门功课都是班上前三名。据传,作弊过程是这样的,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新兴学科,老师全是从其他科系东拼西凑调来的专业课设置粗劣,大都是生搬硬套欧美的教 材,东拼西凑的学分制。对当时的老师来讲,上课只是一个挣工分、捞学时养家糊口的手段,跟认真负责完全粘不边,很多时候教师其实是个读PPT的播音员,照本宣科。很多东西主讲教师自己都没有搞清来龙去脉,没有对课程内容深层次的理解把握,没有对知识点的凝练升华,没有对科研案例的深度分析,没有对学生教育的对症下药。一句话,大家都没有准备好。
生物系大多数教授都被文革耽搁了,学术上没有自信,一切以西方的学术成果马首视瞻,对诺贝尔奖亦步亦趋,一句话,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本科专业课基本没有闭卷考试, 也很难定量分析学生的优劣。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中小学差远了,教授上完课就回家,又不坐班,望着讲台下面黑亚亚,人头攒动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谁优谁劣,谁有背景,谁是草根,更遑论给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命运。主讲教师通常都是门槛精,在北清复交这些精英大学,学生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教授也怕给错分,得 罪了大人物,那可是自讨苦吃。如果给错了分数,把好学生打低分,给差学生高分,一方面岂不是显得自己没见识,没面子;另一方面,这明显和其他老师对着干,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基于这种心理,主讲教师对于如何给学生打分其实非常慎重,他们开学前大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生的信息,通过系主任,或主管教学的副系主 任,或系总支,有的干脆找到辅导员,直接问哪个学生功课好,哪个功课不行。教师们大都人云亦云,采用“跟大流”的策略,如果前任教授给某学生高分,他也跟着含糊其辞给个高分,这样不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也省了许多麻烦。如果有本校熟人打招呼,学校的老师大多卖面子,高抬贵手,何必得罪同事呢?反 正学校规定不许学生本人查卷,要复查卷只能向辅导员申请,经教务处同意,才能由班长代查考卷,查卷与不查卷没有两样。
大一时,生物医学工程系与材料系一起被交大和师大的校际联盟重点培养优秀人才,F教授是师范大学物理系权威, 她就带着两个助手来到交大, 教授为期两年的”普通物理”基础课, 使用F教授发明的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 清华大学工程学院相同的教材,考题进行横向比较。及时教学-反馈法实质上是, 50分钟的课程30分钟填鸭式讲完,剩下15分钟考试所讲授的内容,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再进行统计分析。交大并没有告诉蒙在鼓里的学生们, 因为这是国家基金项目, 一切在悄悄地进行。[1]
F教授对河南老乡Wong同学有天然的好感,开学前,有人故意把Wong同学介绍给F教授,Wong同学是河南省三好学生,品学兼优,保送交大的优异生,暗 示帮个忙,以后会给她好处。第一学期,F教授给了Wong同学“普通物理”95%的高分,为其他教授给Wong同学高分做了个榜样,打了个好基础。加上 Wong同学写得一手好字, 往往给阅卷老师好印象,“字是敲门砖嘛”, 去抄别人的作业, 也可以得高分; 其次,Wong同学有贵人相助,比别的同学人脉丰富, 门坎精, 加上Wong同学善解人意, 套起瓷来, 老师一般都高抬贵手。
果不出意料,Wong同学大四毕业时,交大生物医学工程总分第一名考取美国藤校达特茅斯博士生。博士毕业后,很快取得Princeton教职,在贵人帮助 下,成为Princeton终身教授,下一步就是把他送进美国科学院,问鼎诺贝尔奖。”为了人类,必须装逼下去。”G同学的话语时常在Wong同学的耳边回荡,鼓励他一往无前。在新州Wong同学那五千英尺的大房子里,G同学望着这位被创造出来的成功者,感慨万千,“木马计划”到目前为止进展顺利。
G同学12岁那年,因成绩出类拔萃在小升初考试中首当其冲被人看成眼中钉。出于生理前馈本能,他只好站出来给他的老师们谏言,如果他能够在小升初考试中独占鳌头,就把五位成绩平常的女生包装送到全国22所重点 中学之一,重庆南开中学,自己去读杂牌中学,重庆清华,六年后,再看结果如何。因为他不服,“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这个诅咒。没有想到一语成谶,因为当时的地方教委也搞不清楚全国重点中学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就把五位女生做为“木马”送进重庆南开,他们也想看看是啥结果。六年后,G同学高考一鸣惊人,教委就伪造了高考状元, 送进中科大物理系,准备五年后,经CUSPEA考试送到美国偷原子弹。因为教委也想看看中科大是个啥水平,美国常青藤博士又是个啥水平。谁知该状元不争 气,在中科大读了一年物理,无论如何读不下去了,掩人耳目,只好把他转到生物系,因为在中科大,生物这一科最容易读。该状元五年后,从中科大生物系第一名 毕业,通过办假侨属证明等包装手段,全额奖学金被美国藤校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成为“木马计划”的一部分。
再回到遗传学的问题,遗传学家认为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是基因的物质载体,因为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遗传运作。但是证据是什么?说DNA的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如果是思想记忆智慧思辨等高级活动是由简单枯燥的蛋白质排列组合来决定,那人与计算 机有何差别?这个问题是DNA遗传学家长期回避的问题,因为他们不能回答。
1928年摩尔 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提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从而获得了生理医学诺贝尔奖。他在1910年通过果蝇眼色突变性状的遗传实验发现了伴性遗传现象,首次揭示 出一种或多种遗传特性与某一特定染色体的明确联系,即,连锁互换规律,这是遗传染色体学说的唯一可靠的证据。到目前为止,只有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认为染 色体是盂德尔式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验,铁的证据,证明染色体是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唯一物质基础。为什么摩尔根只选果蝇做为对象?就是因为他的实验在其他物种身上重复不出来。这和孟德尔选豌豆作研究对象一样,因为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如花色有红花与白花 之分,种子形状有圆粒与皱粒之分等等。同样,白眼果蝇被摩尔根过分敏锐地认为是基因突变。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摩尔根是在选种,不是在研究基因,他的实验最多证明了染色体是果蝇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唯一物质基础,其他远比果蝇复杂的物种还没有实证,你不能用单一物种的特殊性去证明所有物种的遗传性。摩尔根 1933年被授予诺贝尔奖,但当年没敢去领奖,因为人们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果蝇上面,他突然发现自己对果蝇遗传并不内行,有人发现了他从不知道的果蝇唾液 腺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s),这个结果对一向自负的摩尔根不啻为“当头一棒”,他自觉知识水平有限,太没面子,怕出丑而没有去领奖。况且,他的结论是通过类 比推理得来的,即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相同,推知它们在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比较来推测基因与染色体有关,是靠推测的 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这在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摩尔根的解释和验证,都是在假设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前提下,对基因存在位置所作的被验证为正确 的一种推理。摩尔根本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也表示过怀疑。至于后来,人们为了给摩尔根圆谎,用物化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应该是在知道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前提下,对基因存在位置所作的一种更直观的标记处理。有没有这种可见标记,对“基因是否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并无影响,更不能作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所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不能证明“所有的遗传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过去二十多年来,每年有大量新药出现,让人目不暇接,但象青霉素,天花预苗等革命性新药从没出现。生物学家的逻辑一直是混乱的,他们的研究思路已经进入死胡同,没有任何生命现象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用所谓生物相似性去把果蝇的遗传规律推广到一切物种只能最多是大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遗传学家的逻辑一直是混乱的,就象牛有四条腿,牛吃草,老虎也有四条腿,老虎也是吃草的?可见,用生物相似性得出的结论有多么可笑。
因为诺贝尔奖的光环,全世界选择了沉默。九十多年过去了,摩尔根的遗传实验在其他物种上成功不多,日益清晰的事实是,没有证据证明染色体或DNA是人类遗传 传递机理的唯一物质基础,肌肉神经纤维,血液,毛发,体液,牙齿,骨骼等果蝇没有的肌体组织都可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些问题无法回答,遗传学家才搬出人伦常理做为遮羞布。
Miescher 1869年就分离出了DNA,氨基嘌呤即在DNA和RNA中发现的含氮的碱基和含磷的糖分子的蛋白质,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高分子。当时没有人会相信这种简 单结构的核酸会包含复杂的遗传信息,没有生命的化学物质结构,即简单重复的核糖核酸会决定复杂生命体的传宗接代,愚蠢的无生命的简单结构的化学物质是有生命有智慧的个体遗传的承载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荒谬的观点。DNA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被认为最多是在生命遗传中的起辅助作用,playing an auxiliary role in hereditary,而不是所谓“中心法则”讲的决定作用。
1953年, James Watson 博士与Crick博士在大名鼎鼎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宣称他们掌握了生命遗传的奥秘,这就是所谓的Watson-Crick模型,该模型是现代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的奠基石。
长期以来,生物学家相信,动植物是由小的细胞构成,因此细胞中的化学成分肯定包含了遗传信息,但谁也不知道带有遗传信息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什 么。在没有任何实证的情况下,hard evidence,在诺贝尔奖的支持下,很多遗传学家一口咬定,细胞中的蛋白质是遗传基因的唯一载体,而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的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唯一来源。 大多数人都相信感觉,因为动植物繁殖都是通过受精与受粉的过程,精子和花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不是骨骼,毛发等无机物,所以人们广泛接受所谓蛋白质 DNA是生命遗传的唯一载体的“中心法则”,人都容易相信直觉。到现在为止,没有实证可以证明“蛋白质是生命遗传的唯一载体”,因为人类对于遗传过程还只停留在猜测阶段,生物学家还没有能力创造生命。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基因工程刚开始就走歪了路,遗传学家从此只研究微观,不考虑宏观。遗传肯定是微观和宏观相互影响的一个活动,蛋白质也不应该是遗传信息的唯一载体,血液,体液,肌肉纤维,骨骼牙齿毛发等都可能参与遗传活动。孤立研究细胞里的染色体,蛋白质,而不考虑整个生物个体的宏观特性去研究遗传,毋庸置疑这是个死胡同。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 X-射线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所谓蛋白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 , 通过对简单的DNA晶体的三维测定determination of DN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引起人们的兴趣。Watson 博士适时推出有X 射线衍射结论的所谓Watson-Crick模型,吹嘘他破解了生命遗传的奥秘。当时很多人反对他的模型,Watson曾写了本书,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 (New York: Atheneum, 1968),哈弗大学出版社曾认为那不是科学著作,而是科幻文集而拒绝出版。1987年美国有个电视剧"The Race for the Double Helix," 讲的就是这个双螺旋DNA的伪科学故事。但X 射线衍射精确测定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大家都为X 射线的衍射图谱技术惊叹,没有人认识到“中心法则”的致命缺陷。Watson的这篇改变生物学历史的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是篇不到一页半纸的短 文,Crick事后回忆,《自然》杂志几乎是收到稿件后谓未经审稿就决定发表,文章成稿于1953年4月2日,《自然》期刋该文的日期是1953年4月 25日,从投稿到刊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文章得益于Watson文笔精湛,浅显易懂,很适合大学教材内容,至于其真实性如何,就没有人较真了,毕竟只是种学术观点而已。这种错误很正常,当科学家们发现有趣的事物时,如果在一开始没有假设自己受到了表面现象的欺骗,如实验设备系统误差,理论与实际的错位,模拟装置的不合理设计都可能误导科学家们以为自己有了令世人人震惊、全世界仰慕的新发现、新理论。如果缺少自知之明,科学家们大都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以批判性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发现。
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Watson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全世界都沉默了,没有人愿意挑战诺贝尔奖的权威性。中国生物学界更是把“中心法则”奉为不可怀疑的神圣经典,Watson-Crick模型甚至明确写进了全国普通 中学课本,全中国每个中学生都必须背诵DNA双螺旋结构才能高中毕业,才能考上大学。
再回到生命科学,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由此立了生命传宗接代的“中心法则”,就是八十年代中国普通中学生物学课本上讲的“遗传基因”,即DNA始终都会忠实地复制自己,并通过RNA互相影响,产生蛋白,而蛋白则不能逆向影响DNA和RNA。一种基因组只精确产生一种蛋白,所以,只要掌握了全部基因数据,就能用“精确打靶”的方式基因重组,从而制造与预期完全符合的蛋白,即按照人类的意志改变制造新的生命。“基因工程”就是建立在所 谓“中心法则”的基础上,中国高校生物化学专业长期把该法则奉为至宝。实际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心法则”就被证明是伪科学。因为,生命遗传信息的运作 不是简单的单向的过程,一个基因组可以有不同的蛋白,遗传是个RNA,DNA,蛋白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所以在北美生物学界,很多学者根本不承认“基因”的存在。他们认为基因学是个语焉不详的伪科学,袁隆平只是在利用生命个体的特异性进行“选种”,而不是在改变“基因”,杂交过程实际上也只是个选种过程,把一些人类不知道的物种通过杂交的方式选择出来。在自然界有很多杂交动植物物种是人类并不知道的,如一匹野马偶然与野驴交配生出野骡,在这种情况下,野骡就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一种杂交动物,它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不是人类创造的。袁隆平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上就指出他培育的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为天然杂交水稻。他的工作只是把这些人类还没有发现的高产物种通过杂交的方式选择出来,并没有改变水稻的基因。袁隆平的贡献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败育稻开始的,因为袁隆平再怎么折腾,水稻只能长出稻米,不能长出鸡肉,牛肉来。所以,杂交不是转基因。人类提出基因的概念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投入了天文数字的金钱,到现在还是不能拿出实证,基因的结构和物质载体到底是什么。袁隆平与中科院院士无缘就是因为他对遗传的理论解释是错误的,袁隆平只是在选种而不是创造了新的基因,袁隆平只适合当工程院院士。
现在很多常说的“转基因作物”只是贴了个“基因”的标签,其遗传基因并没有改变,本质上是 化学试剂诱导的肿瘤,吃这种所谓“转基因食品”其实是在吃化学试剂,所以应该立法禁止。当然,G同学并不反对用化学试剂诱导生产所谓“转基因”食品,只是人类能吃的那一类化学试剂非常昂贵,但现在市场上贴有“转基因”标签的生化食品太便宜了,很可能是用有毒的工业化学试剂催化生产的,便宜无好货,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吃。
据报道,在中国只有棉花与番木瓜获准进行转基因商业化生产,也就是说,超市 里琳琅满目的转基因商品,可能只是贴了个“转基因”标签,并不是真正的转基因产品。比如,有的所谓“转基因”豆油,实际上是用化学试剂把里面的脂肪萃取出来,口感与众不同,再用添加剂改变了色泽,即只是用食品工程的物理化学方法改变了豆油的成分,所以称这种豆油为“转基因”是瞎掰。因为“转基因”所带来的特性必须在没有外因的前提下,一代代遗传下去,才是真正的转基因。在萃取脂肪时,豆油中不可避免掺杂了有毒的化学物质,所以这种所谓的“转基因”豆油应该少吃。
以抗虫棉为例,它苗期病害多,需要不停打药防治虫害。也就是说,棉苗不打药就长不 大。抗虫棉只对棉玲虫的低龄幼虫(1—2龄)有较强的毒杀作用,而对大龄幼虫的毒杀能力较差,所以抗虫棉完全可能因为注射农药的原因抗虫,而不是因为基因 改变而抗虫。现在大多数所谓转基因作物在遗传4,5代以后就长回去了,和转基因前一摸一样,一点也看不到转基因的遗传特性。如果是这种情况,很可能该作物的遗传基因并没有改变,是化学试剂改变了该作物的某些特性,并影响到下一代的特性,利用人的视觉误差,让动植物看上去不同,看上去象是改变了遗传基因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试剂的影响逐渐变弱并消失,该作物就慢慢变得和以前一样了,根本不是遗传学家骗国人的惯用招数“遗传不稳定”那回事。其实用针管把低浓度敌敌畏注射进很多植物,它们都会显示出抗虫的特性,即害虫不爱吃了。就象有人把辣椒水注射到苹果里,宣传他成功地把辣椒基因移植到苹果,你会信吗?同样,如果能把抗虫基因移植到棉苗,也能把其它基因移植到棉苗,让棉苗长出苹果来,才是真正的”转基因“。一句话,遗传与育种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G同学并不反对投入巨资搞这种基础研究,毕竟这些研究增加人类的知识积累, G同学反对的是,数据作假,夸大研究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关键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交了学费,学到的又是什么?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生命科学中类似的教训不少,“我们是谁”这个核心问题是一切 理论研究和医学实验的出发点。如果仅仅根据果蝇的特殊遗传现象,诺奖的光环和一些站不住脚的证据,就简单认定癌症是可以通过基因打靶等侵入性实验来治愈的过失不仅是患者的灾难与医生前途的毁灭,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也会造成恶劣影响。以诺奖成果Watson-Crick模型为基础的“中心法则”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日本小保方晴子基于“中心法则”发现的STAP万能细胞论文被发现存在着造假行为,因为万能细胞是从“中心法则”理论延伸出的必然结果,巨大压 力导致其导师笹井芳树走上了不归路。至于临床医生根据夸大的检验数据报告,错误的透射照片,以偏概全的理论对病人做出“蒙古大夫”式开膛破肚医学事故的例子,枚不胜举。这都是被错误理论严重误导的教训,虚荣心害死人。
生命科学家常用这样的推诿,有的药对有的人有效对有的人无效,像青霉素那样对所有的人有效的神奇药毕竟是少数。细胞蛋白质实验温度-时间是最不好控制的,因为生物个体都有差异性。生物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不会重复。有人说,现在的生命科学家离开试剂盒就不会做实验。其实,生命科学实验最大问题就是可重复性问题,拿单一菌种的培养来说,单一菌种说起来轻巧,重复起来就难了。因为菌种在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有其它菌种出现,很难做到单一纯粹。
《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桥段就是,中国版的“木马计划”。
八十年代,出国留学最热门的专业是卢刚学的理论物理,九十年代,出国留学最热门的专业是生物学。那时,美国政府鼓吹“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十年前吹嘘“以后是计算机的时代”一样,读生物学的学生很容易从美国拿到奖学金。美国在中国招收大量的生物学学生,是因为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军工产品出口严格限制,而生命科学被认为是给人类带来和平和富足的学问,不在限制范围内。在美国,生物博士大都是搞基因工程这样的伪科学,贬值很快,博士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而在中国,生命科学经费充足,一派欣欣向荣,这样的布局使得生物博士们大量海归,这就是前几年,海归人才大多是生物学博士或基因博士的原因 了。
再回到Wong教授,G同学那年夏天到了萦耳多年的Princeton,主要是看望一 下远在异国他乡的老同学,在Wong教授的“基因定量实验室”做了六个月X射线衍射合同研究工程师,Research Engineer,再回温哥华做他的硕士论文。G同学非常用功,学习爆发力再次凸现,半年后已经是基因实验室的业务高手,当时在实验室,只有他才能快速定 量分析蛋白质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谱,那时候还没有象现在这样的计算机X射线衍射数据库,衍射图谱全靠手工查ASTM卡片,人工一张张波峰-角度对比校对。 只有深入理解DNA三维结构和X射线衍射机原理才能快速高效准确地确定DNA三维结构。
G同学做了大量实验,特别是非晶态大分子蛋白质,macromolecular protein,其衍射图谱没有人能看得懂, interpret。G同学是该实验室第一个尝试用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DNA纤维,DNA fibers的三维结构的研究人员。技术知识储备上,他一直在做准备。
Wong同学听了G 同学的建议,在家里装了流落式马桶,因为冲落式马桶声音太大。这天,他郁闷地告诉G同学,马桶堵了,他喜欢把剩菜倒到马桶里面,这样容易产生油污,由于水封面积小,在座便器的排污管道,即存水弯上易产生积垢,水污与淤泥。对于G同学来说,没有疏不通的马桶,他是个热心人,责无旁贷,马上卷起袖子,戴上手 套,根据管道尺寸把毛巾缠绕在手上,在马桶排水管口内,快速进行活塞运动,使管道内瞬间产生正负压差,很快帮他解决了问题。对于毛发等软性物,用适量的草酸泡一夜,也可以解决问题,或用马桶吸碗,甚至家里的拖把头,可以尝试压两下,一般都可以通走:G同学在重庆曾经把泥鳅放入马桶中,加入温水,泥鳅遇热便会拼命往下钻,来疏通马桶。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能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Wong同学的宝贝儿子曾把猪骨头扔进马桶,马桶的口径根本没有办法通过,马桶底座镶嵌在地面深处,G同学只好用切割机将马桶管道开膛破肚,取出猪骨头,将切割掉的瓷块安放回原处,再胶合严密,涂上瓷粉固化,拧紧 螺丝才行。G同学在Wong教授家里做 客,义务给他做了马桶疏通工作。真是上帝保佑,Wong同学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做到Princeton终身教授,胸无点墨, 水平一般的他竟然没有穿帮,简直是个奇迹。
Wong同学曾经用生物系的扫描电镜在纳米级定 量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他的最小刻度达到了2纳米,这个结果竟然在《美洲基因工程》学报上发表了。G同学读后大吃一惊,责怪Wong同学为何发表前不通个气,该文章一看就是假的,人人都在怀疑生物系那台老掉牙的岛津扫描电镜的分辨率 resolution。看到Wong同学一头雾水的样子,G同学抽丝剥茧地给Wong逐步分析,首先,2个纳米大概是20-50个原子团族,能看到2个纳米就能看到分子,分子是啥样子的?现在的电镜都是电子束用类似光学放大镜的原理进行放大,这是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上的方法,在微米级是可行的,到了纳米级,牛顿力学不起作用了,量子力学开始是适用。现在的电镜虽然都声称可以定量分析纳米尺度,那些电镜公司这么做,只是为了把电镜卖出去搞的商业营销策略 或计谋。他们自己都不信自己的电镜可以观察纳米尺度。你只要检查一下电镜,从厘米到微米,到纳米软件没有变化,硬件没有变化,在该系统中,纳米尺度只能是牛顿力学从宏观到纳米的简单外延,外推出来的,为了钱,电镜公司可以卖给你从宏观到太微的电镜。试着比较DNA纳米晶的重量与表面能,很容易估计该纳米蛋 白晶是否团聚,即是否可能。你再比较电镜照片,微米级与纳米级形貌差不多,更逞论观察原子分子,如果一台小小的扫描电镜可以分辨原子分子,北京正负对撞 机,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用来做什么的?此言一出波澜再起, Wong教授有点坐不住了,这个问题我怎么从未注意到,不是说牛顿力学从太微到太宏都适用吗?
G同学拿起Wong教授在《美洲基因工程》学报上的文章,一针见血,该文章试验过程不合逻辑。该试验用了两万只小白鼠,首先,假定一只小白鼠每天吃100克 粮食,两万只白鼠每天要消耗两顿粮食,一个月要消耗60吨粮食,半年就是360吨粮食,一年720顿,五年就是3,600顿粮食,要知道3,600吨粮食绝对是大宗粮食交易,在美国大宗粮食交易是属于国家战略物资贸易,需要政府特别许可才可以做的,一般人根本无法染指。不知道你是在哪个超市买的粮食?哪个卡车公司运输的粮食?哪个粮食仓库存储的粮食?发票又在哪里?你宰杀了两万只老鼠,尸体是如何处理的?是土埋还是火葬?是土埋,埋在哪里?是火葬又是在哪个火葬场焚烧的?新泽西州对动物尸体处理是有严格规定 的。你也不怕动物保护协会起诉你?你这篇文章如果是真的,就是在犯罪,违反的是美国动物保护法案。
G同学随手找出两个错误就证明了Wong 同学的无知,Wong同学惊出一身冷汗,这个《美洲基因工程》学报真是个烂杂志!什么烂文章都敢录。他们也太不负责任了,事先也不提醒一声。未了,他又改口,我投这篇文章其实就想试探一下该杂志的水平如何。G同学好心劝他,趁现在刚发表,读的人不多,赶紧给《美洲基因工程》学报写封信,请求收回该文章,把主动权攥在手中,免得 以后被动。Wong同学不听,他的理由是基因文章读者面窄,读的人不多,懂的人不多,该理论又是建立在诺贝尔奖的基础上,怀疑他就是怀疑诺贝尔奖。谁会吃饱了没事干去怀疑Princeton终身教授?但偏偏就是这篇文章后来被Wong教授的竞争对手抓住把柄,证据确凿,将他告到工程师协会,最后Wong 同学不得不黯然离开Princeton,但作为“木马”又被送到清华生物系当教授。据传,Wong同学顶着Princeton终身教授,奈米生物博士的帽子,在清华混得 还可以,增补过中科院院士。“木马计划”还在继续进行。
Reference
[1]http://www.vanforum.org/3/post/201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