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012 1 Comment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2)--考研第一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2)--考研第一 李革胜,11-06-2012 四年弹指一挥间,离G同学大学毕业只有5个月了。交大与师大校际联盟被一场荒唐的学潮中断,这正好拯救了F教授和Z教授的课题。因为材料班《普通物理》全国统考第一的成绩无法重复。F教授铩羽而回师大物理系当系主任,Z教授从交大材料系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任铸造材料国家实验室主任。 铸造材料实验室是确立交大在全国材料界地位的砝码,每年发表的文章,专利给交大带来很多项目和荣誉。Z教授从清华调来交大走的是曲线救国道路,清华人才太多竞争太激烈,而上海远离政治中心以及交大硬件不输清华等因素可以给Z教授增补院士,申请国家科研经费加分不少。 G同学正好在铸造材料实验室做本科毕业设计。G同学做毕业设计的兴致很高,甚至想到发表文章。他加入Z教授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课题组,这是个勤奋的研究小组,包括研究生Y同学和年长G同学20岁的C高工。G同学用功钻研,很快找到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可以定量分析碳化硅颗粒在铝基材中的分布。G同学找到了最关键的统计模型,数理分析统计果然没有白学,G同学亲手做实验采集数据,实验进行得非常顺利。他的毕业设计对Y同学的硕士论文帮助很大,因G同学的创造性勤奋工作,C高工对G同学非常满意,高兴地承诺下篇文章把G同学的名字列为作者。 碰巧,Z教授安排C高工写个基金项目申请书。时间很紧,必须在截止日期前寄到基金委,最好明天就寄,Z教授建议当天晚上开夜车加班了。Z教授也请G同学帮C高工一起做基金申请书,因为统计模型是G同学搞出来的,加上G同学计算机盲打能力强,打字速度快,G同学当仁不让成为基金申请书的执笔者。Z教授阴差阳错没有告诉C高工G同学也参与了基金申请。当天晚上,G同学一个人坐在计算机前如火如荼地写申请书,C高工碰巧走进来,他看见G同学一个人热火朝天地搞基金项目申请书,变了脸色走开了。C高工认为G同学一个本科生有点越权了,从此,C高工再也不搭理G同学了。后来他发现G同学得到Z教授的授权撰写基金申请,并没有越位越权,两人又和好如初。很显然,双方沟通不够,相互理解有偏差,才造成相互之间的尴尬。 两周后,G同学借用实验室唯一的铸铝搅拌器做实验,矛盾又开始了。材料系规定,借搅拌器在实验仪器表格中填写上使用时间和日期并且签字。每个人用完设备之后,都必须认真清洗仪器设备,如果发现问题,要负责及时通知材料系修理。C高工在头天晚上刚使用过铸铝搅拌器,不知什么原因,C高工并没有发现熔铝残余浸入活塞缝隙并凝固在里面。人人都知道C高工是个非常仔细的人,机器坏了不会不修理,没修好也不会不告知别人。G同学使用时,不疑有它。那一天铸铝耐磨强度不理想,G仔细检查后发现,是因为搅拌器出了故障,造成碳化硅分布不均匀。G同学原以为,C高工早已修好了,没想到是坏的。一天的时间和铝材都浪费了,碳化硅加进去,就取不出来了。让大个子的G同学爬到空间狭小的电阻熔炉里修搅拌器,比小个的C高工要难得多。年青气盛的G同学立即当面质问C高工,阴谋蓄意破坏实验,浪费时间和材料,口气多多少少有点冲。C高工当然矢口否认,气急败坏,推卸责任,只是用完后,忘了修理和通知其他人,不是故意的。G同学将此事告诉Z教授,从那以后,两人再也没有说话。 最后,G同学毕业设计得了个中等成绩B。C高工把C同学的毕业论文数据,图表,模型和照片整理成2篇文章发表,但压根没有提到G同学,实在不够大度。 用北京话讲,G同学的“爱谁谁“的态度是种威胁压力,四年来,Z教授对G同学一直采用高压政策。给任课老师打招呼,不管考得多好,绝对不能给G同学高分,免得下不了台,F教授灰溜溜回师大就是榜样。况且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沿海发达地区的同学才有资格获得优秀成绩,因为发达地区高中素质教育好,不能与国家教改政策相抵触。G同学来自地级市重庆一所不知名的高中,成绩中下才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此乃潜规则。材料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粗制滥造,没有标准,学生准备考试一头雾水,摸不着北,只有班长才能查卷,自己没法查卷,有冤无处伸。很多专业课都没有闭卷考试,完全是老师想给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根本无法定量评价学生的优劣。 所以,G同学的成绩几乎没有80分以上,但大多数在70分以上。Z教授需要打击其自信心,认为他没有准备好,毕业后计划把G同学分配到重庆郊区缙云山一家仪表厂去工作。缙云山仪表厂虽然在深山中,其实是家全国有名,实力雄厚的科学仪器生产公司。Z教授最初的如意算盘是,先让G同学补考《实验数据处理》,再分配到全国有名的科学仪器公司。如果G同学一个《实验数据处理》补考的学生都能在该公司脱翼而出,显得材料系其他本科生的水平更是深不可测。反正内地信息不通,人又老实好蒙,到时实在瞒不下去,还可以把其他优秀学生送出国。Z教授深谋远虑,把作弊学生包装一下送出国清华一直是这么做的,这是个不错的骗取国家资助金蝉脱壳之计。G同学在重庆是出了名的机灵,到我上海交大也就混个中等偏下,可以显得材料班其他学生水平更高,交大的教育质量好得不一般。重庆教育界的老师们也心服口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沿海的教育质量果然比内地还是要高出一个档次 。 G同学也意识到,在交大呆着憋屈,只好装出一副没有自信、憨厚、 憋闷、委屈模样,尽量引起同情。笃行慎为,卧薪尝胆,装傻是他那时唯一的选择。G同学知道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给人口实,落下把柄。 机会来了,全国研究生入学采用统一试卷考试,如果独占鳌头,就能证明自己。G同学当时没有看到这点,他的问题是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为学潮,考研必须学校推荐,G同学早就放弃了,打点行李准备去重庆仪表厂工作。Z教授眼光厉害,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滋生。据他四年观察,清楚材料系所谓的尖子生,要硬考,根本考不过G同学那样的内地同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练就的考试功夫,大城市的素质教育哪里是对手。 交大材料系基金主要竞争者是中国科学院材料所,如果把G同学这个混世魔王送到那里去,鹤立鸡群的智商,独行特立的为人,不同流俗的处事,材料所肯定会犯错,交大材料系就有机可乘。Z教授雄才大略,考虑问题在全国材料界战略高度上。科学院有钱,大学有学生。试想,G同学一个材料系中下成绩学生,都能考上中科院研究生,说不定还能在中科院名列前茅。要知道,在中国第一高校,中国科技大学苦读五年才有机会去中科院读研究生呢。如果G同学能上,材料系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读研,教学质量没得讲。四年的栽培可以用在刀尖上了,清华老领导的儿子在材料系读书,四年来的关照,不显山漏水,成绩优异,读交大研究生,毕业后保送出国顺理成章。算自己从清华调来交大,当四年系主任的功劳。可以报答老领导知遇之恩。这些小算盘,Z教授没有告诉任何人,当然也没有记下来。 新系主任S教授对Z教授言听计从,正好教毕业班《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在课堂上,他秉承Z教授的授意大肆吹嘘东北的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如何先进和顶尖,鼓励报考其研究生。S教授郑重其事地告知,G们材料系愿意推荐任何愿意报考材料所的同学,学潮中的所做所为既往不咎。G同学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没有过多的言语,默默决定报考。这时距离考研究生只剩2个月时间了,材料系毕业班还要上3门专业选修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G同学做梦也没有想到,《实验数据处理》这么简单的课程,竟然得了52分,毕业前还需要补考。52分是逼学生补考的最佳分数,低于52分那是谁也不会信的,如果是57,58分会给印象老师太刻薄,52分与60分差距大些,显得老师无能为力。因为要补考那有心情考研?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真是不顺,心变得沉甸甸的。G同学丈二金刚摸不着头,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试想连本正式教材都没有的选修课,只需高中数学就可以过关,莫名其妙地补考,太失望无奈。原来是主讲老师C高工,刻薄寡恩,在Z教授的授意下故意抓G不及格。此举误导了班长,发考研推荐信,他死活不给G同学,他也认为G同学没有准备好。 G同学看在眼里,心中有数,把失望咽在肚里,变困难为动力,把坏事变好事是G同学的长项。G同学到系办公室装可怜,最终讨来推荐信,他终于可以报考研究生了。G同学填志愿时,毅然填远在东北的科学院材料所。G同学没有告诉任何人,只给在复旦的发小S同学通气,怕节外生枝。G同学知道,他的执着一直在影响其他同学,“瑜亮情结“让某位同窗偷了G同学的考研通知书,G同学只好默默地自己骑车去教委查考点和时间,内心强大是他的优势。 考研前一个月,G同学补考《实验数据处理》67分过关,这是生平第二次补考。在交通大学,3门课不及格,是要留级甚至退学的。好险! 材料系资深的研究生Y同学好心告诉G同学最好保持缄默自认倒霉,这是材料系故意整治调皮学生的惯用手法。C高工悄悄在《实验数据处理》里加了大量自控系《电机原理》的内容,又不给学生教材和相应的阅读资料,图书馆又没有合适的资料,材料系的学生怎会想到去机电学院找教材?C高工只是在课堂上草草讲一遍电磁力矩和转动惯量,看上去学生在下面听得头头是道,其实大家都没有真正搞懂电机转子是如何转的,有苦说不出。考试题目都是严格的数理推导,不明白真的做不出。这时,老师想给谁不及格,就可以给谁不及格,想让谁过关,就可以让谁过关,反正又不让学生本人查卷,都被整得没脾气。这种阴招在上海高等教育界用了很多年,学生再聪明,没有准备,给个补考,任谁也没话讲。C高工的这种做法后来在材料系激起众愤,有学生写匿名信去教务处告恶状,搞得C高工狼狈不堪,最后材料系不得不取消了这门课,让C高工下海提前退休了事。 这时,G同学只有一个月时间准备研究生全国统考,走硬考的钢丝,步步惊心。他的学习爆发力和强记功夫再次凸现,英语,高数,普物,物化基础本来就好,稍微温习一下就是一流水平。他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背政治,一个月下来,把《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时事政治》倒背如流。四十年来,G同学写文章,哲学术语信手拈来,这是他把《辩证唯物主义》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硬生生背下来的证明。交大本科毕业时,G同学就通英,日,德三门外语,三本外文字典强背下来,记忆超群。后来,G同学第一名考入中科院材料所,因其政治,英语成绩遥遥领先。 接到科学院材料所录取通知书时,发现材料系有9名同学被科学院录取,去年考取中科院研究生人数为零,又没有扩招。G同学对此十分纳闷,材料系只要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90%都得到录取,果然是个精英班。Z教授再次证明,G同学没有鹤立鸡群,还没有准备好。那年,材料系获得交大先进集体称号,Z教授成为校先进个人,铸造实验室也获得国家基金滚动支持。三年后G同学走钢丝硕士毕业时,Z教授增补为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从清华调来交大的一个安慰。 问题讨论:
伦理观点: 本案例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讨论,1. 如何处理实验室人际关系? 这不仅发生在材料实验室,也发生在其它地方。2. 只指责老师缺乏责任心和学生的冒险或虚荣心,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这话有道理。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C高工因为G同学说话冲,就怀恨在心,剽窃其实验数据,写文章不列其名字,利用教师地位优势打学生打不及格以报复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学生告状,这显然是错误的。实验室同事之间应该是态度开明的,G同学告C高工的状。他不理你,你也可以主动理他,说点别的,缓和一下也是可以的。都是为了工作,急了点,以 后注意就是了。私下找机会沟通交流,缓和相互的关系。这样不失为好方法。Z教授没有干涉并缓和两人的矛盾,有失职嫌疑。 G同学的独行特立,让其他人感觉到威胁和压力,Z教授的高压政策可能是合适的,但故意给学生打低分,对其前途考虑不周。一名科研人员,最初主要是对自己负责,但当他成为高级工程师后,就要为所在的整个团队负责了。G同学只是一个比C小20岁的本科生,C高工大可不必如此刻薄。 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时,G同学感到茫然和踌躇。考研需要推荐,自己本科成绩中下,要得到承认很难。通往成功的道路复杂曲折,有弯路,有岔路,有捷径。被打了偏见分,老师不喜欢,因为学潮不能考研,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如果G同学希望获得成功,那么就一定要具备一个充满活力、开朗且不畏惧困难的性格。从这里看到G同学能吃苦,天赋高,学得快。但性格内向,狭隘,扭曲,偏执。这很容易让人发现,傲慢掩盖下骨子里极端的自卑。G同学要是碰上坏人,这就危险了。吃一堑,长一智。 一次次走进陷阱,又一次次走出来,让人提心吊胆,当问题解决后,又依然故我,屡改屡犯,让G老是在走钢丝。矛盾多根源其自卑的个性。还有意无意与出身联系起来,画地为牢。对其出身过分敏感,来自内地,毕业于歪高中,虽明白英雄不问出处的道理,但偏执的性格让G老是去做些匪夷所思的事情。G常常臆想别人在背地里讲坏话,做坏事,没有理解和宽容,他作出点东西就沾沾自喜和心满意足。G同学遇到不如意觉得生活很纠结,很挣扎,很恐惧,缺乏安全感。他可能常会在梦里惊醒,梦到考试不及格,杞人忧天。 G同学越是这样,就越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越怕失败越摆出副无所谓和蛮横无理的样子,人际关系就越糟糕。自卑和骄傲让G同学变得常常不能自己,不可理喻。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指责C高工阴谋蓄意破坏实验 (sabotage),浪费铝材。一点小火星,就酿成大火。 G同学可以说他勤奋工作的习惯,让周围的人有压力,自然而然嫉妒他,C高工可能过分地嫉妒。两人最开始对项目申请书词不达意的交流沟通,造成理解错误,引起矛盾,双方没有宽容别人的性格是日后矛盾激化肥沃土壤。 G同学一点小事,就指责C高工阴谋蓄意破坏实验 (sabotage),浪费铝材。蓄意破坏是个严重的指责,C高工应该不会那么小气和卑鄙,与比自己年青20岁的同学斗气。没有实质上的确凿证据,G同学是太敏感,没有注意方式方法。C高工的回答很聪明,也很诚实,他就是忘了修铸铝搅拌器,人无完人,哪个人不会犯错误呢? G同学并不相信C高工的辩白,还告到Z教授那里。可见,G同学心理还不成熟,是个没有准备好的学生。Z教授对此事保持沉默,Y同学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保持一定距离。实验室的和谐度和信任度确实不够好。两个年龄相差20岁的师生在实验室打口水仗,搞冷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认识误区,当面沟通是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无缘无故被补考的原因,G同学不信任C高工,多少有点敌意,人之常情。两人的矛盾加剧也会影响实验室的气氛,最终导致同事之间正常关系的恶化。 如果只有一次争吵,Z教授就让事情过去了,如果矛盾继续激化,Z教授就不能置身事外。正直诚实,受人敬佩是科学家的必备素养。大学是培养学生团队工作的基地,如果在大学都不能和人相处,到了社会,该怎么办? 从这点看,G同学与C高工在交大都没有养成宽容的好习惯,这是种教育缺失,也是交大的失败。 实际上,Z教授可以在实验室开个会,讨论一下和谐与信任问题。他可以做一个姿态,给机会让两人和好。C高工可以推卸责任,“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创 世 记 4:9),但同一实验室的人必须在一起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必须把个人利益放在一边。Y同学应该站出来说话,不然,他迟早会失去他的话语权。 任何研究成果成果,如果没有人愿意用,就不能实现它的价值,而了解和重视价值又是所有成功的基础。当我们谈一个科学家的科研成就时,共同的准绳就是 ——科学家所具备的性格。所以,要利用性格决定职业的道路,不断地利用性格出成果创造价值,实现最终的个人成就。C高工应大度些,主动修理搅拌器。同行之间保持良好关系,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也很好。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要努力成为成功的科研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专注眼前的工作,处处留心,谦虚谨慎,寻找是否有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积极地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而不是盯着钟表发呆,一直等着下班。要勇于特立独行,平凡没有特点的人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要做最好的科研人员。遇到挫折时,一定要克服心理障碍和缺点,排除困难,利用自己的人际网络来帮助化解。当然,孤独的G同学就只能靠自己了,要随时准备好接 受负面意见,不要在意一时的成败得失,要有耐心地坚持自己的立场,等待时机慢慢地成熟,成果也会随之体现出来。这是笔者给G同学的建议。 本案例还谈到了一个学术诚信,剽窃和抄袭问题。毕业设计曾是四年大学教学中的经典阶段,激动人心的高潮环节,是对本科生最后的学术锻炼和教学质量检验,毕业设计对于G们来说是一个提高专业素养的必要过程,通过毕业设计他们可以学会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士怎样去发现问题、去表达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如今这种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名存实亡。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已经成为一次零距离的编造、抄袭和反查重的综合训练。至少材料系就在明里暗里纵容C高工那样的教工不当使用学生的数据,甚至教唆那些少不更事的年青人们努力营造一种不诚实中国特色的毕业设计,从这一角度,真正需要补考《实验数据处理》的其实是C高工。 在交大四年本科学习中,G们有大约八分之一的时间在做毕业设计,这毕竟是时间最长的学习环节。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对自己的毕业论文还有深刻印象,可见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由于课程全部学完,学生时间充裕,可理论联系实际,这段与教职人员接触时间最长的毕业设计是衔接象牙塔与社会之间的鸿沟,培养学生的工程科研综合素质的最好时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提出、文献综述、实验分析、论文撰写,口头答辩等过程几乎涵盖了人一生中所有解决问题的步骤。毕业设计是对四年大学学习成果的最后综合考查,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学生毕业以后,很难有时间能像在学校里那样学习科研。本科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作用有限,不然就不需要研究生教育了,但单单考虑毕业设计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一条,就应该保留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而不是象有的教改课题研究的废除毕业设计。如果认真完成毕业设计,通晓研究方法,精通科技文献写作技巧,本科生工作后要发表文章提职称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本科毕业设计没有花时间认真准备,大学四年就只是一个知识培训过程,学生没有机会把知识用于实际,大学四年教育就不完整。 C高工有他自己的道理,对于材料系的本科生来说,毕业设计从来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材料系对本科毕业设计从没有任何原创性要求,交大从来没有规定学生进校时签署独创性声明或使用授权声明,甚至连毕业设计数据是否正确,模型是否可靠,文献来源是否真实,除了要求指导教授把关以外没有其他要求,也从来没有人检查。在交大材料系,教授大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分一部分出来,让本科生去完成其中比较简单容易的部分。从传统上讲,这些结果可以不加注明写进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谁也不会把它当作学生自己的成果,而指导教师不管有没有核心的智力贡献,都有权把本科生毕业设计的任何内容当作自己的工作发表,这是历史又是现状。学生如果要把毕业设计单独发表,必须得到导师的首肯,想造反?门都没有! 当然C高工可以反驳,材料系的本科毕业设计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位论文,而仅是四年本科学习的一个大作业而已。如果象G同学那样沾点边就要在文章中致谢,那每篇文章得感谢一大堆人。在交大材料系发表的文章致谢中,我们通常是感谢一大堆基金项目,很少有人在致谢中感谢什么教授专家,更何况感谢一个已经毕业的二门补考的差生。 G同学也可以说他的毕业设计有摘要,有关键词,有前言,有文献综述,有实验设备,有主体,有结论,有参考文献,论文该有的都有了。如果C高工称为大作业则是在混淆视听,欺骗一般人不知情,这是本科生辛勤劳动的不尊重,对本科毕业设计的侮辱。任何科技期刊杂志都允许在文章后致谢,有人对文章作了贡献,就应该感谢,这是对别人智力帮助的尊重。何况C高工曾口头承诺下篇文章列G同学为作者,却失信于人,太不应该。 C高工用G同学的毕业论文数据,图表,模型和照片整理成2篇文章发表,但压根没有提到G同学,是不够大度。虽然毕业设计是在交大铸造实验室做的,知识产权属于交大,属于铸造实验室。但G同学提出了论文中最核心的思想,一套符合逻辑、有深度和系统的思维汇集和外延性的思路,做出最关键的统计模型,并亲自做实验采集的数据。如果以他是个本科生,又毕业了为由,把他的名字从作者中剔除,不够规范,这是一种侵权行为,说重点,这是学术剽窃。C高工至少应该通知G同学,文章得到发表,表示尊重G同学的知情权或在致谢中提到G同学。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良心。 回帖: 其实,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青,精力充沛,但没有太多的名利恩怨计较. 老师与学生秉着公正合理(fair)的原则,各司其职,把工作做好也就是了,为什么总是私人关系扯进来? 其实很多老师在利益面前就是个贪婪的孩子,没有道理可讲,行为很幼稚! 而在我们中国大学校园似乎是司空见惯! 我想,老师们不会因这些"说教"有什么改变了,教会学生怎么对付他们是不错的,同时也教育他们将来自己别重蹈老师们的覆辙 吧. 转自一个清华生的回贴 首先,笔者写工程伦理学,并非是教学生怎样对付老师,老师怎样对付学生,师生关系不是敌我矛盾,不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师生关系可以是情同父子,情同手足的关系,写工程伦理学就是想试着调和这种关系. 师生关系不是敌我关系,是因为有利益或意见冲突时,权大压小,或是双方勾通有问题,才导致矛盾的产生. 师生关系可以象父子或朋友或手足,前提是首先是清清楚楚的师生关系: 老师,处在老师的位置,应该尽其职,做好一个导师应做的,学生要做学生应做的,有了利益冲突或意见分歧,本着就事论事,公证原则处理. 看起来似乎没有人情味,太冷漠,但是有时真的是把个人感情和工作关系分清楚很不错的. 我想在彼此工作关系协调好了,再进一步增进个人之间的好感才会对彼此有好处. 师生关系应该首先是工作关系类的人与人的关系. 你的这个课题真的很大. 虽然不是教老师和学生彼此对付,但是很多时候"协调"得了吗? 转自一个清华生的回贴 "有时"! 即使是能协调,也是需要"人"来协调,十有八九需要官方性质的协调. 我们大学毕业那年,一天中午,一个学生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一个老师进那楼拿东西,学生误把老师当贼给"擒获",觉得自己毕业前立个功. 他是个很不错,毕业直接留校直博的. 你猜怎么样? 被打的老师揪着"我一个堂堂教授被学生打,很没面子"不放,坚持罢工在家养病,要系里惩罚学生以示"公道". 学生人为自己意图是好的,是个失误,道欠也就是了. 班主任让学生买礼物看望老师以示诚意,结果被拒门外.......反正那时一团糟. 其实事情很简单,学生根本不需出面与被打老师道歉,系里出面道欠,那老师再"低素质"也不会和系里闹,班主任应该跟系里讲学生的无辜和负责精神,即使不嘉奖,也不是错误. 这和面子完全两回事,根本不是"学生打老师"的严重错误. 学生在这些背景下,和被打老师真诚地道个欠,是不是皆大欢喜? 你说大家当时谁不明白这真相?是不是很简单就可协调的? 但为什么没"人"来协调? 所以我说你的这个课题是非常被需要的,但很难的,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不就事论事,还要要求一方(弱方)委屈一下去"解决"矛盾,而不是公正处理问题. 似乎这种心态是一种惯性,或习性. 你是在挑战中国几千年就存在的"伦理"! 有时我都觉得,你的这个课题,完全应该是大学里的一个独立机构,学生的必修课,教授的必修课! 转自一个清华生的回贴 "有时"! 即使是能协调,也是需要"人"来协调,十有八九需要官方性质的协调. 我们大学毕业那年,一天中午,一个学生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一个老师进那楼拿东西,学生误把老师当贼给"擒获",觉得自己毕业前立个功. 他是个很不错,毕业直接留校直博的. 你猜怎么样? 被打的老师揪着"我一个堂堂教授被学生打,很没面子"不放,坚持罢工在家养病,要系里惩罚学生以示"公道". 学生人为自己意图是好的,是个失误,道欠也就是了. 班主任让学生买礼物看望老师以示诚意,结果被拒门外.......反正那时一团糟. 其实事情很简单,学生根本不需出面与被打老师道歉,系里出面道欠,那老师再"低素质"也不会和系里闹,班主任应该跟系里讲学生的无辜和负责精神,即使不嘉奖,也不是错误. 这和面子完全两回事,根本不是"学生打老师"的严重错误. 学生在这些背景下,和被打老师真诚地道个欠,是不是皆大欢喜? 你说大家当时谁不明白这真相?是不是很简单就可协调的? 但为什么没"人"来协调? 所以我说你的这个课题是非常被需要的,但很难的,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不就事论事,还要要求一方(弱方)委屈一下去"解决"矛盾,而不是公正处理问题. 似乎这种心态是一种惯性,或习性. 你是在挑战中国几千年就存在的"伦理"! 有时我都觉得,你的这个课题,完全应该是大学里的一个独立机构,学生的必修课,教授的必修课! 转自一个清华女生的回贴
1 Comment
大
12/6/2012 01:03:34 am
"有时"! 即使是能协调, 也是需要"人"来协调, 十有八九需要官方性质的协调.
Reply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