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16) - 诺贝尔奖
李革胜, 2013-4-4
X同学和G同学是在北京青年材料科学家学会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当时她刚下飞机,模模糊糊地被人送到西单大木仓胡同一家宽敞的四合院,因为她将代表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讲话。出席的人不多,大概有30多人,但都是中国材料学界的后起之秀,如卢柯,龚克,王恩哥,潘复生等人。
从纽约到北京,14小时的长途飞行,她头脑有些混乱,看见身材修长的G同学,竟把他误认成清华同窗,G同学赶紧解释,自己是交大毕业的,她认错人了,两人就这么认识了。G同学以朴实形象、厚道言谈赢得X同学的好感和信任。
五年后,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 G同学信步来到温哥华中山公园,碰到一女子,样子很熟悉, 看到她艰难地和商家交涉,遂上前帮忙,“what can I do for you?" X同学眼睛一下就亮了,马上认出G同学, 告诉G 她刚从纽约飞过来, 想买纪念品, 苦于不认识加拿大的硬币,又怕商家骗她,正左右为难,碰上熟人G同学,就把手里的一堆硬币递给G同学,让他挑。G同学欣然帮她解困。
温厚儒雅的X同学告诉G,她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后,已经回到清华大学,在工程物理系当副教授,现在拿的国家留学基金来加拿大A大学原子能中心进修,做为期半年的高级访问学者。
X同学请G同学参观了她的办公室和研究室,就在A大学高薪从美国聘请的科学院院士W教授旁边。W院士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他与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相提并论。那天W院士不在,X同学征得他的秘书同意, 就带G同学参观了W院士宽敞的办公室,见墙上挂满了世界各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证书,G同学深深景仰这位在A大学一言九鼎的学术大牛。W院士曾给他的中国学生吹嘘,他如果访问中国,中国的国家主席都会接见他。这绝对不是夸张,W院士办公室墙上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元首的合影。其实,这些都是被所谓“商业效应”假象所迷惑,W院士自己不知不觉停留在“我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迷思及自我陶醉里。他的优越感太重,太现实了,这就给无名小卒G同学机会。虚荣心和现实性是W院士学术不端的罪魁祸首,诺贝尔奖的光环让他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不受遏制,“诺贝尔奖不可怀疑”的陈腐观念让人们对他的信任度随着他的文章,专利的不断发表而飙升。
那时W院士并不知道,他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G同学也是一位学习牛人,在高中时期,各门功课全班第一,除了书法,体操外,他的各门功课其实是可以免修的。W院士在明处,G同学在暗处。后来G同学事件发酵后,W院士明显不被信任。据传, 很多学生质疑他的学术水平,一次给本科生讲课前,他竟收到炸弹恐吓,警告他不要再误人子弟,从此, W院士再也没有给本科生公开上过课。
有人会问,G同学对罪那么敏感,对别人的错误那样敏锐,为什么不去做警察?这是不是好高骛远?警察这个行业, 说白了, 就是做个情报, 有情报, 找证据抓人逮人, 实际上是小菜一碟。[1] 从另一个角度讲,警察办案无非就是做“非奸即盗”的案子。G同学在大学里积累了20年,做个一般警察,太可惜他那些知识了,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好处,所以从事造就人的“技术伦理”工作,又有技术,又有伦理,对他来讲是个可行的方向。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大部分是笔者十余年前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材料系,做了半年工程师和两年半硕士研究生的真实奇幻经历。该书是写给材料技术工程 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看的,不是写给普通大众的技术伦理教程。“伦理学案例本身就是讨论科研中不道德的现象, 即如何用道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在生活中都不常见, 否则不会形成案例, 所以本书中的人和事决不能与现实生活对号入座,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2]
G同学为了出国读研,交大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准备,作了长达十年的精心备战,所以,他在中国的同事绝对不允许他去美国,因为他们都崇拜美国,又不敢承认真正的人才,怕G同学把他们的偶像打掉,搞得他们斯文扫地,颜面无存。什么好处都给他,还让不让人活了?G同学长期生活在重庆的一个托儿所,有点与世隔绝。周围的人对他的思想倾向、文化素养,道德水平,方式方法相当隔膜 ,加上所谓“托儿所绯闻”,大家对他的看法又负面居多。周围的人都象鲁迅的“九斤老太”那样,总不禁感叹“一代不如一代”,认为G同学不算优秀,还有更好 的。如果实在没有,也会去创造一个天才放在G同学身边,告诉其他人,还有更优秀的人才。实际上,G同学从来都不比那些所谓“出类拔萃”的状元们差。靠着上帝保 佑,他在恶劣的中国教育环境下,一直在顽强生长。
因为准备充分,G同学一进入加拿大大学,所向披靡,最后大获全胜。因为他是个非常用功的人,"从1984夏天开始, 近30年如一日, 几乎天天象高考一样, 学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本博客里的事都有10-20年以上的日子, 一口气写出来, 可见当年活得很用心, 很认真, 一天当十天活过来的"。[3]
正如G同学曾经聊过,“通13门外语, 就归因于早年在计算方法上下的工夫, 因为学计算机和学外语是一个道理, 都是学语言。学计算机是学语法, 算法, 逻辑, 和数据管理, 而学外语是学语法, 单词, 和惯用语。因为用外语写作完全可以用排字工的方法, 掌握基本的语法, 拿一本字典就可以了, 因为人的思想, 情感, 意志都是一样的, 并不以人的语言不同, 而有所不同。而读的能力就需要时间积累了, 我的法文和西班牙文就是看出来的, 不过看了13年了。”[3] 这番话淋漓尽致地诠译了G同学的学术态度。
A大学是加拿大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研究中心,拥有全加拿大最先进的同步加速器,能量可超过二十亿电子伏特, 是加拿大主要的原子物理研究基地。卢瑟福1919年用α射线轰击氮原子实现了元素的转变后,物理学家就发明了高能加速器和发展了原子核物理学。
很多北美的科技伦理学者认为,原子物理学其实是被原子弹夸大了。粒子加速器的概念简单得很,电视机就是个简单的粒子加速器。量子力学的东西适用范围很窄,大都是物理学家们为了自己数学推导方便,凭空想象出来的,跟牛顿力学适用范围没法比。原子弹本身在北美就有很多谣言,曾有个台湾同学告诉G,他自称查遍过美国,加拿大所有的图书馆,怀疑美国在二战时期没有在广岛,长崎投下过原子弹。理由是,图书馆里所有的原子弹爆炸照片看上去,只有一朵蘑菇云,象同一朵蘑菇云从不同角度拍摄的。蘑菇云的形状可以大同小异,但天空的颜色,地理环境完全相同就有点难以想象。当年美国从犹他州, 把原子弹安全运到天宁岛,又从天宁到空运到广岛,长崎轰炸。可见,美国的原子弹技术很成熟了,而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技术是需要成千上百次试验才能达到的。历史档案里应该有很多在不同时间的原子弹爆炸原始实验记录,但他在北美的图书馆里就是找不到。如果美国真的在广岛长崎投下过原子弹,那么美国的原子能技术完全可以生产出安全可靠的内燃机尺寸核反应堆,这种内燃机核反应堆推动的汽车飞机岂不是人类梦想多年的“海底两万里”无需燃料的运载工具?
笔者无意为日本军国主义辩护,战犯本身就不明白技术伦理,军国主义上当受骗是不可避免的。其实用所谓“贫铀”重磅炸弹也是可以达到原子弹轰炸当量的, 兵不厌诈, 日本还真被迷惑吓着,无条件投降了。45年的时候德国纳粹投降了,美国通过蛙跳战术占领了一些关键岛屿,但日本的战略纵深相当大,从菲律宾印度一直到库页岛,美国苏联就是打进日本占领区也控制不住。实际上当时美国已经筋疲力尽,日本再坚持一下,完全可能与美国媾和,两国平分菲律宾,成为面积仅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
美国二战后再打朝鲜越南已经是强弩之末,毕竟跨过太平洋打仗太辛苦,不是每个美国人都有积极性愿意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原子弹如果要申请专利,从法律程序上讲,可能还通不过,因为申请专利需要详细的原始实验数据记录。G同学不是怀疑 一切,也不是极端的妄想的“愤青”,他并不信奉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是凡事爱较真,而“较真”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有人要问,“原子弹在日本没有投吗? 这个不是吧?不是有很多受伤者的影像资料吗?”,好莱坞的导演拍部大灾难的纪录片,完全是小菜一碟,容易得很的事体。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8年建成时,与“银河巨型计算机”等一起被称为中国科技的奇迹,当时 就有人预言华而不实,果然,投资6.4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2005年就不得不结束运行, 主要因为投入-产出比太小,不合算。美国,欧洲很多同步辐射光源以后都要面临这样的命运。同样道理, 北大卢刚博士在美国研究的《Study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effect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ionization)》, 就是个空对空的典型, 大都是异想天开的东西, 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因为那时全世界都被“阿波罗登月计划”误导了,导致中国政府把最优秀的学生通过CUSPEA考试送到美国,学习天文航天技术。“阿波罗登月计划”一开始就 有很多人认为是个骗局,真理不言而喻,道理很简单,如果人类真的曾经以第二宇宙速度上过月球,现在就不需要花巨资修飞机场了,就不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培养航母飞行员,研发直升飞机了,直接发展“高速航天器山地垂直起降技术”, 象有十万马力的“铁臂阿童木”精确起降技术就可以了。四川雅安地震救灾的最大困难就是道路中断,救援人员与物资无法进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赶紧与美国宇航局(NASA)讨论购买“阿波罗登月计划” 使用的“高速航天器山地垂直起降技术”, 象有十万马力的“铁臂阿童木”精确起降技术。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几百吨物资以第二宇宙速度送上月球,而且不需飞机场,用这个技术来救 人,在雅安救灾是小菜一碟。有了这个技术,人类就不需要修飞机场,不需要建航母基地,甚至发展直升飞机了。该技术可以节约大量金钱,耕地,人力和物力。这个方案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卢刚博士就是仗义直言得罪了导师, 伤害了爱荷华大学的利益集团,他们视卢刚如芒刺在背,排挤他,把他扫地出门是自然而然的。 当然,卢刚解决问题方式太极端,不能容忍,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必要杀人泄愤。
现在A大学同步粒子加速器的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大型机器制造厂,其用电量相当于维多利亚那样一个中等城市,工作人员可达五千人。费用惊人,不是一两所大学就可以负担的, 象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只能由国际组织, 全球85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所, 超过八千物理学家共同合作,连财大气粗的CERN都只能提供部分年度预算,如果没有实质突破,其前景将相当黯淡,原子物理学家们终将面对凋敝惨景,好日子终结的那一天,那时他们将被历史摒弃在一边。
粒子加速器投入巨资得到的回报,从商业的角度讲,其实很小。到目前为止,粒子加速器在民用上用得最好就是 CT,工业与医用CT。CT技术就是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技术。选用加速器作为X射线源的CT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手段,最早是用来无损检测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部缺陷。没有CT以前,中国人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不用任何仪器, 照样诊断疾病。当然G同学不反对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他关心的是这些昂贵的设备到底好用否,有无立竿见影的作用?目前,加速器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主要有 三个方面,即放射治疗、生产医用同位素与医用消毒。这些发明都是原子物理学家们花费了纳税人大量金钱后,为了瞒天过海,异想天开出来的玩意儿,看上去很 美,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考验。
很多人认为,医疗器械消毒,绝大多数可以用开水,酒精消毒。用现成的微波炉,红外线, 穿透力强的X射线都可以消毒, 不一定非要用需投入天文数字的金钱研发的质子, 中子等粒子加速器。大家都认为利用加速器对医用器械、一次性医用物品、疫苗、抗生素、中成药的灭菌消毒是一个有广阔前途的方向。可取代目前应用的高温消毒、化学消毒等方法。但灭菌需要的射线剂量要大于杀虫所需的剂量, 而灭菌最好的办法还是煮。加速器用于肿瘤诊断与治疗、无损探伤、高分子辐照聚合、材料改性、离子注入以及空间辐射 模拟、核爆炸模拟、材料科学、表面物理、分子生物学、光化学等领域应用成功的例子都不太多。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热敏陶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0-80年代投入了天文数字的金钱研发, 中国“863”对热敏陶瓷也是投入巨资,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场材料革命,40年过去了, 热敏陶瓷只是少量用于工业开关,电吹风等应用,根本没能取代传统的电阻丝。再如, 太阳能, 风能,原子能都是人类投入巨资,长达半个世纪的研发,到现在还是没能代替传统的煤炭发电。十年前,就有人预言光伏产业是个骗局, 绝对不可能象燃煤发电那样普及。相反,那些没有出过一分钱研究的小国家,却学会了很多东西。 而美国,中国等大国花费巨额资金,很多都打了水漂。如果把这些用于研发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改善百姓生活中,情况要比现在好得多。当然,该不该投资搞这些基础研究,这是个开放命题,不能一概而论。G 同学并不反对投入巨资搞科研, 毕竟这些研究增加人类的知识积累, G同学反对的是,数据作假,夸大研究成果的科研不端行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关键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交了学费,学到的又是什么?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X同学来A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也是来摸底的。A大学的同步加速器太耗钱了,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重型机器制造厂,其用电量相当于维多利亚那样一个中等城 市,工作人员达三千人, 不得不向美国, 中国, 欧洲的同行寻求合作。X同学找机会了解A大学的粒子加速器,看看能否从北京基金会申请经费,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究,国际合作,资源共享。
其实,这些都不怪原子物理学家们,他们发展粒子加速器都是国家资助,很少考虑到经济效益,他们最初只是对物质是怎么回事感到好奇 (how matter is put together)。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却不是他们所优先考虑的。
X同学很聪明,在美国读博士期间就看出搞粒子加速器没有前途,很快转到核磁共振成像(MRI)方向,转得快。核磁共振成像, 顾名思义,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原理,依据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所释放的能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得知构成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并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生物医学工程师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衍生出一种新的临床医学诊断工具。磁共振成像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改 变氢原子的旋转排列方向,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经软件处理,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一般的粒子加速器对氢原子无能为力,因为氢是世界上最小的原子。
一般人都有垂体瘤,垂体瘤分为两类,分泌激素的功能性垂体瘤,不分泌激素的无功能垂体瘤,核磁共振可以很容易看到垂体瘤,但望着大大小小的垂体们,你怎么知道哪个垂体瘤在搞事情?抽血化验的办法与核磁共振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
从核磁共振现象发现到MRI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共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W院士曾以MRI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成为世界知名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他的名字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放在一起, W教授在A大学一言九鼎。
W院士的MRI最先申请美国专利, 其应用前景被很多人看好, 大家都认为有利可图。A大学高薪聘来W院士, 也是想把他的专利一起弄到加拿大来。要知道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曾经投入血本支持W院士, 开始出成果了, 就被加拿大挖来。
但W院士来到加拿大A大学时,核磁共振成像离实际临床应用还有距离,两个大功率激光器非常昂贵, 并且很难操作,最少 (the state of the art)也需要两个配合娴熟专家来操作。W院士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发现用激光原子跃迁,更便宜和易于操作, 并申请了美国专利。
W院士的效率很高,来加拿大几个月后,增加了很多功能,如计算机软件控制等,在美国专利的基础上加以该进,又申请了加拿大专利。
G同学做事不按常理出牌, 其实,所谓“常理”通常是按儒家的思维方式,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惯处事方式。这些“常理”方法本身没有对错,如果有圣灵引导,就会产生“仁爱,喜乐,和平, 忍耐,恩赐,良善,信实,温柔,借助”,这些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如果被自己的私欲引导, 再好的方式方法都会犯错,“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一个心底善良,常作好事的人,就应该赋有充分的自由;一个心怀恶念, 常作恶事的人, 应该受到限制。
X同学私下地向G同学抱怨,W 院士遮遮掩掩地要价太高,就是把清华大学卖了,也买不起他的专利。这些医疗设备是用来救人的,用的全是纳税人的钱,又不是奢侈品,没有让W院士私人掏腰包,完全没有必要狮子大开口, 漫天要价。G同学把W院士的专利仔细阅读之后, 告诉X同学,W院士的MRI所获得的图像是非常清晰精细,但那都是事先输入进软件的图片,看上去,所有人的大脑长得都大同小异。这种招数骗病人还行,因为病人不会拿自己的脑成像与别人的图像去比较,但要骗临床医生,就不那么容易了。W院士的MRI对早期肿瘤诊断也没有他吹嘘的那样好,这是典型的夸大科研学术成果。
这是W院士花了加拿大基金会大量金钱,没有什么突破,不得已铤而走险,采取的一系列不计后果的举措之一,这不仅毫无必要,还会带来恶劣影响。G同学发现W院士有点名不副实, 走入了邪路,就给基金会主席B博士打电话, 当他了解到也有临床医生抱怨W院士的MRI技术对早期肿瘤诊断没有他吹的那样有效,名不符实。早期肿瘤诊断谈何容易!
W院士的实验室在财政、道德,及学术理论层面都已破产。那 年,82岁的杨振宁的婚礼正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G同学心急如焚,拍案而起,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怎么完全不替他人考虑,他们做了个什么榜样?G遂用英文,法 文, 中文 和瑞典文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了封长信,并转交自己正在瑞典皇家学院做访问学者的原中科院同学,痛陈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学术不端行为, 要求取消W院士的诺贝尔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回复同意对W院士学术不端一事进行调查。
Reference
[1] 《营盘镇警事》观后感, 羽飞 03-01-2013,http://www.vanforum.org/1/post/2013/01/14.html
[2] http://www.vanforum.org/36828312432594532946--2403731243202622970223398.html
[3] 回忆和中科院大学亲密接触的时光. 李革胜, 9-15-2012, http://www.vanforum.org/3/post/2012/09/september-15th-2012.html
(3小时完成初稿)
李革胜, 2013-4-4
X同学和G同学是在北京青年材料科学家学会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当时她刚下飞机,模模糊糊地被人送到西单大木仓胡同一家宽敞的四合院,因为她将代表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讲话。出席的人不多,大概有30多人,但都是中国材料学界的后起之秀,如卢柯,龚克,王恩哥,潘复生等人。
从纽约到北京,14小时的长途飞行,她头脑有些混乱,看见身材修长的G同学,竟把他误认成清华同窗,G同学赶紧解释,自己是交大毕业的,她认错人了,两人就这么认识了。G同学以朴实形象、厚道言谈赢得X同学的好感和信任。
五年后,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 G同学信步来到温哥华中山公园,碰到一女子,样子很熟悉, 看到她艰难地和商家交涉,遂上前帮忙,“what can I do for you?" X同学眼睛一下就亮了,马上认出G同学, 告诉G 她刚从纽约飞过来, 想买纪念品, 苦于不认识加拿大的硬币,又怕商家骗她,正左右为难,碰上熟人G同学,就把手里的一堆硬币递给G同学,让他挑。G同学欣然帮她解困。
温厚儒雅的X同学告诉G,她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后,已经回到清华大学,在工程物理系当副教授,现在拿的国家留学基金来加拿大A大学原子能中心进修,做为期半年的高级访问学者。
X同学请G同学参观了她的办公室和研究室,就在A大学高薪从美国聘请的科学院院士W教授旁边。W院士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他与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相提并论。那天W院士不在,X同学征得他的秘书同意, 就带G同学参观了W院士宽敞的办公室,见墙上挂满了世界各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证书,G同学深深景仰这位在A大学一言九鼎的学术大牛。W院士曾给他的中国学生吹嘘,他如果访问中国,中国的国家主席都会接见他。这绝对不是夸张,W院士办公室墙上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元首的合影。其实,这些都是被所谓“商业效应”假象所迷惑,W院士自己不知不觉停留在“我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迷思及自我陶醉里。他的优越感太重,太现实了,这就给无名小卒G同学机会。虚荣心和现实性是W院士学术不端的罪魁祸首,诺贝尔奖的光环让他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不受遏制,“诺贝尔奖不可怀疑”的陈腐观念让人们对他的信任度随着他的文章,专利的不断发表而飙升。
那时W院士并不知道,他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G同学也是一位学习牛人,在高中时期,各门功课全班第一,除了书法,体操外,他的各门功课其实是可以免修的。W院士在明处,G同学在暗处。后来G同学事件发酵后,W院士明显不被信任。据传, 很多学生质疑他的学术水平,一次给本科生讲课前,他竟收到炸弹恐吓,警告他不要再误人子弟,从此, W院士再也没有给本科生公开上过课。
有人会问,G同学对罪那么敏感,对别人的错误那样敏锐,为什么不去做警察?这是不是好高骛远?警察这个行业, 说白了, 就是做个情报, 有情报, 找证据抓人逮人, 实际上是小菜一碟。[1] 从另一个角度讲,警察办案无非就是做“非奸即盗”的案子。G同学在大学里积累了20年,做个一般警察,太可惜他那些知识了,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好处,所以从事造就人的“技术伦理”工作,又有技术,又有伦理,对他来讲是个可行的方向。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大部分是笔者十余年前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材料系,做了半年工程师和两年半硕士研究生的真实奇幻经历。该书是写给材料技术工程 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看的,不是写给普通大众的技术伦理教程。“伦理学案例本身就是讨论科研中不道德的现象, 即如何用道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在生活中都不常见, 否则不会形成案例, 所以本书中的人和事决不能与现实生活对号入座,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2]
G同学为了出国读研,交大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准备,作了长达十年的精心备战,所以,他在中国的同事绝对不允许他去美国,因为他们都崇拜美国,又不敢承认真正的人才,怕G同学把他们的偶像打掉,搞得他们斯文扫地,颜面无存。什么好处都给他,还让不让人活了?G同学长期生活在重庆的一个托儿所,有点与世隔绝。周围的人对他的思想倾向、文化素养,道德水平,方式方法相当隔膜 ,加上所谓“托儿所绯闻”,大家对他的看法又负面居多。周围的人都象鲁迅的“九斤老太”那样,总不禁感叹“一代不如一代”,认为G同学不算优秀,还有更好 的。如果实在没有,也会去创造一个天才放在G同学身边,告诉其他人,还有更优秀的人才。实际上,G同学从来都不比那些所谓“出类拔萃”的状元们差。靠着上帝保 佑,他在恶劣的中国教育环境下,一直在顽强生长。
因为准备充分,G同学一进入加拿大大学,所向披靡,最后大获全胜。因为他是个非常用功的人,"从1984夏天开始, 近30年如一日, 几乎天天象高考一样, 学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本博客里的事都有10-20年以上的日子, 一口气写出来, 可见当年活得很用心, 很认真, 一天当十天活过来的"。[3]
正如G同学曾经聊过,“通13门外语, 就归因于早年在计算方法上下的工夫, 因为学计算机和学外语是一个道理, 都是学语言。学计算机是学语法, 算法, 逻辑, 和数据管理, 而学外语是学语法, 单词, 和惯用语。因为用外语写作完全可以用排字工的方法, 掌握基本的语法, 拿一本字典就可以了, 因为人的思想, 情感, 意志都是一样的, 并不以人的语言不同, 而有所不同。而读的能力就需要时间积累了, 我的法文和西班牙文就是看出来的, 不过看了13年了。”[3] 这番话淋漓尽致地诠译了G同学的学术态度。
A大学是加拿大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研究中心,拥有全加拿大最先进的同步加速器,能量可超过二十亿电子伏特, 是加拿大主要的原子物理研究基地。卢瑟福1919年用α射线轰击氮原子实现了元素的转变后,物理学家就发明了高能加速器和发展了原子核物理学。
很多北美的科技伦理学者认为,原子物理学其实是被原子弹夸大了。粒子加速器的概念简单得很,电视机就是个简单的粒子加速器。量子力学的东西适用范围很窄,大都是物理学家们为了自己数学推导方便,凭空想象出来的,跟牛顿力学适用范围没法比。原子弹本身在北美就有很多谣言,曾有个台湾同学告诉G,他自称查遍过美国,加拿大所有的图书馆,怀疑美国在二战时期没有在广岛,长崎投下过原子弹。理由是,图书馆里所有的原子弹爆炸照片看上去,只有一朵蘑菇云,象同一朵蘑菇云从不同角度拍摄的。蘑菇云的形状可以大同小异,但天空的颜色,地理环境完全相同就有点难以想象。当年美国从犹他州, 把原子弹安全运到天宁岛,又从天宁到空运到广岛,长崎轰炸。可见,美国的原子弹技术很成熟了,而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技术是需要成千上百次试验才能达到的。历史档案里应该有很多在不同时间的原子弹爆炸原始实验记录,但他在北美的图书馆里就是找不到。如果美国真的在广岛长崎投下过原子弹,那么美国的原子能技术完全可以生产出安全可靠的内燃机尺寸核反应堆,这种内燃机核反应堆推动的汽车飞机岂不是人类梦想多年的“海底两万里”无需燃料的运载工具?
笔者无意为日本军国主义辩护,战犯本身就不明白技术伦理,军国主义上当受骗是不可避免的。其实用所谓“贫铀”重磅炸弹也是可以达到原子弹轰炸当量的, 兵不厌诈, 日本还真被迷惑吓着,无条件投降了。45年的时候德国纳粹投降了,美国通过蛙跳战术占领了一些关键岛屿,但日本的战略纵深相当大,从菲律宾印度一直到库页岛,美国苏联就是打进日本占领区也控制不住。实际上当时美国已经筋疲力尽,日本再坚持一下,完全可能与美国媾和,两国平分菲律宾,成为面积仅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
美国二战后再打朝鲜越南已经是强弩之末,毕竟跨过太平洋打仗太辛苦,不是每个美国人都有积极性愿意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原子弹如果要申请专利,从法律程序上讲,可能还通不过,因为申请专利需要详细的原始实验数据记录。G同学不是怀疑 一切,也不是极端的妄想的“愤青”,他并不信奉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是凡事爱较真,而“较真”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有人要问,“原子弹在日本没有投吗? 这个不是吧?不是有很多受伤者的影像资料吗?”,好莱坞的导演拍部大灾难的纪录片,完全是小菜一碟,容易得很的事体。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8年建成时,与“银河巨型计算机”等一起被称为中国科技的奇迹,当时 就有人预言华而不实,果然,投资6.4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2005年就不得不结束运行, 主要因为投入-产出比太小,不合算。美国,欧洲很多同步辐射光源以后都要面临这样的命运。同样道理, 北大卢刚博士在美国研究的《Study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effect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ionization)》, 就是个空对空的典型, 大都是异想天开的东西, 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因为那时全世界都被“阿波罗登月计划”误导了,导致中国政府把最优秀的学生通过CUSPEA考试送到美国,学习天文航天技术。“阿波罗登月计划”一开始就 有很多人认为是个骗局,真理不言而喻,道理很简单,如果人类真的曾经以第二宇宙速度上过月球,现在就不需要花巨资修飞机场了,就不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培养航母飞行员,研发直升飞机了,直接发展“高速航天器山地垂直起降技术”, 象有十万马力的“铁臂阿童木”精确起降技术就可以了。四川雅安地震救灾的最大困难就是道路中断,救援人员与物资无法进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赶紧与美国宇航局(NASA)讨论购买“阿波罗登月计划” 使用的“高速航天器山地垂直起降技术”, 象有十万马力的“铁臂阿童木”精确起降技术。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几百吨物资以第二宇宙速度送上月球,而且不需飞机场,用这个技术来救 人,在雅安救灾是小菜一碟。有了这个技术,人类就不需要修飞机场,不需要建航母基地,甚至发展直升飞机了。该技术可以节约大量金钱,耕地,人力和物力。这个方案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卢刚博士就是仗义直言得罪了导师, 伤害了爱荷华大学的利益集团,他们视卢刚如芒刺在背,排挤他,把他扫地出门是自然而然的。 当然,卢刚解决问题方式太极端,不能容忍,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必要杀人泄愤。
现在A大学同步粒子加速器的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大型机器制造厂,其用电量相当于维多利亚那样一个中等城市,工作人员可达五千人。费用惊人,不是一两所大学就可以负担的, 象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只能由国际组织, 全球85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所, 超过八千物理学家共同合作,连财大气粗的CERN都只能提供部分年度预算,如果没有实质突破,其前景将相当黯淡,原子物理学家们终将面对凋敝惨景,好日子终结的那一天,那时他们将被历史摒弃在一边。
粒子加速器投入巨资得到的回报,从商业的角度讲,其实很小。到目前为止,粒子加速器在民用上用得最好就是 CT,工业与医用CT。CT技术就是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技术。选用加速器作为X射线源的CT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手段,最早是用来无损检测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部缺陷。没有CT以前,中国人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不用任何仪器, 照样诊断疾病。当然G同学不反对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他关心的是这些昂贵的设备到底好用否,有无立竿见影的作用?目前,加速器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主要有 三个方面,即放射治疗、生产医用同位素与医用消毒。这些发明都是原子物理学家们花费了纳税人大量金钱后,为了瞒天过海,异想天开出来的玩意儿,看上去很 美,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考验。
很多人认为,医疗器械消毒,绝大多数可以用开水,酒精消毒。用现成的微波炉,红外线, 穿透力强的X射线都可以消毒, 不一定非要用需投入天文数字的金钱研发的质子, 中子等粒子加速器。大家都认为利用加速器对医用器械、一次性医用物品、疫苗、抗生素、中成药的灭菌消毒是一个有广阔前途的方向。可取代目前应用的高温消毒、化学消毒等方法。但灭菌需要的射线剂量要大于杀虫所需的剂量, 而灭菌最好的办法还是煮。加速器用于肿瘤诊断与治疗、无损探伤、高分子辐照聚合、材料改性、离子注入以及空间辐射 模拟、核爆炸模拟、材料科学、表面物理、分子生物学、光化学等领域应用成功的例子都不太多。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热敏陶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0-80年代投入了天文数字的金钱研发, 中国“863”对热敏陶瓷也是投入巨资,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场材料革命,40年过去了, 热敏陶瓷只是少量用于工业开关,电吹风等应用,根本没能取代传统的电阻丝。再如, 太阳能, 风能,原子能都是人类投入巨资,长达半个世纪的研发,到现在还是没能代替传统的煤炭发电。十年前,就有人预言光伏产业是个骗局, 绝对不可能象燃煤发电那样普及。相反,那些没有出过一分钱研究的小国家,却学会了很多东西。 而美国,中国等大国花费巨额资金,很多都打了水漂。如果把这些用于研发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改善百姓生活中,情况要比现在好得多。当然,该不该投资搞这些基础研究,这是个开放命题,不能一概而论。G 同学并不反对投入巨资搞科研, 毕竟这些研究增加人类的知识积累, G同学反对的是,数据作假,夸大研究成果的科研不端行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关键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交了学费,学到的又是什么?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X同学来A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也是来摸底的。A大学的同步加速器太耗钱了,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重型机器制造厂,其用电量相当于维多利亚那样一个中等城 市,工作人员达三千人, 不得不向美国, 中国, 欧洲的同行寻求合作。X同学找机会了解A大学的粒子加速器,看看能否从北京基金会申请经费,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究,国际合作,资源共享。
其实,这些都不怪原子物理学家们,他们发展粒子加速器都是国家资助,很少考虑到经济效益,他们最初只是对物质是怎么回事感到好奇 (how matter is put together)。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却不是他们所优先考虑的。
X同学很聪明,在美国读博士期间就看出搞粒子加速器没有前途,很快转到核磁共振成像(MRI)方向,转得快。核磁共振成像, 顾名思义,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原理,依据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所释放的能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得知构成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并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生物医学工程师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衍生出一种新的临床医学诊断工具。磁共振成像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改 变氢原子的旋转排列方向,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经软件处理,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一般的粒子加速器对氢原子无能为力,因为氢是世界上最小的原子。
一般人都有垂体瘤,垂体瘤分为两类,分泌激素的功能性垂体瘤,不分泌激素的无功能垂体瘤,核磁共振可以很容易看到垂体瘤,但望着大大小小的垂体们,你怎么知道哪个垂体瘤在搞事情?抽血化验的办法与核磁共振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
从核磁共振现象发现到MRI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共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W院士曾以MRI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成为世界知名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他的名字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放在一起, W教授在A大学一言九鼎。
W院士的MRI最先申请美国专利, 其应用前景被很多人看好, 大家都认为有利可图。A大学高薪聘来W院士, 也是想把他的专利一起弄到加拿大来。要知道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曾经投入血本支持W院士, 开始出成果了, 就被加拿大挖来。
但W院士来到加拿大A大学时,核磁共振成像离实际临床应用还有距离,两个大功率激光器非常昂贵, 并且很难操作,最少 (the state of the art)也需要两个配合娴熟专家来操作。W院士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发现用激光原子跃迁,更便宜和易于操作, 并申请了美国专利。
W院士的效率很高,来加拿大几个月后,增加了很多功能,如计算机软件控制等,在美国专利的基础上加以该进,又申请了加拿大专利。
G同学做事不按常理出牌, 其实,所谓“常理”通常是按儒家的思维方式,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惯处事方式。这些“常理”方法本身没有对错,如果有圣灵引导,就会产生“仁爱,喜乐,和平, 忍耐,恩赐,良善,信实,温柔,借助”,这些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如果被自己的私欲引导, 再好的方式方法都会犯错,“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一个心底善良,常作好事的人,就应该赋有充分的自由;一个心怀恶念, 常作恶事的人, 应该受到限制。
X同学私下地向G同学抱怨,W 院士遮遮掩掩地要价太高,就是把清华大学卖了,也买不起他的专利。这些医疗设备是用来救人的,用的全是纳税人的钱,又不是奢侈品,没有让W院士私人掏腰包,完全没有必要狮子大开口, 漫天要价。G同学把W院士的专利仔细阅读之后, 告诉X同学,W院士的MRI所获得的图像是非常清晰精细,但那都是事先输入进软件的图片,看上去,所有人的大脑长得都大同小异。这种招数骗病人还行,因为病人不会拿自己的脑成像与别人的图像去比较,但要骗临床医生,就不那么容易了。W院士的MRI对早期肿瘤诊断也没有他吹嘘的那样好,这是典型的夸大科研学术成果。
这是W院士花了加拿大基金会大量金钱,没有什么突破,不得已铤而走险,采取的一系列不计后果的举措之一,这不仅毫无必要,还会带来恶劣影响。G同学发现W院士有点名不副实, 走入了邪路,就给基金会主席B博士打电话, 当他了解到也有临床医生抱怨W院士的MRI技术对早期肿瘤诊断没有他吹的那样有效,名不符实。早期肿瘤诊断谈何容易!
W院士的实验室在财政、道德,及学术理论层面都已破产。那 年,82岁的杨振宁的婚礼正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G同学心急如焚,拍案而起,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怎么完全不替他人考虑,他们做了个什么榜样?G遂用英文,法 文, 中文 和瑞典文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了封长信,并转交自己正在瑞典皇家学院做访问学者的原中科院同学,痛陈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学术不端行为, 要求取消W院士的诺贝尔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回复同意对W院士学术不端一事进行调查。
Reference
[1] 《营盘镇警事》观后感, 羽飞 03-01-2013,http://www.vanforum.org/1/post/2013/01/14.html
[2] http://www.vanforum.org/36828312432594532946--2403731243202622970223398.html
[3] 回忆和中科院大学亲密接触的时光. 李革胜, 9-15-2012, http://www.vanforum.org/3/post/2012/09/september-15th-2012.html
(3小时完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