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14 - 清华同窗
李革胜, 2013-3-20
Z同学是清华大学材料系本科全A的尖子,在加拿大A大学材料系流体力学hydromechanics实验室做博士论文研究,与G同学在选修“传热学”课程期间认识。他们两个几乎同时进校, 同时毕业。Z同学在功课上一直把G同学当作竞争对手和超越目标。G同学是个安静,保守的人,他只喜欢读书,希望和家人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Z同学则气场大,有闯劲(aggressive), 有时有点磨蚀病态人格(abrasive personality),可能是家庭影响,他父亲是东北大学副校长,要求很严,期望很高,希望他儿子博士毕业后在A大学材料系找到教职工作,望子成龙是正常的。Z同学观察到T教授的经费多,权利大,就想转到T教授的陶瓷研究室来,暗暗地在找机会与T教授套近乎,几次都让Q博士干扰了。Z同学报复心强,G同学的小老板Q博士,不知不觉就成了他的眼中钉,一直想取而代之,到了博士研究的第三年,人人都可以看出Z同学与Q博士角力隐现,两人关系时好时坏。
为了测试ɤ,ɑ 溶胶-凝胶复合材料的粘性系数 (viscosity),T教授的陶瓷实验室联合流体力学实验共同攻关。Z同学就来到Q博士的研究小组。通常T教授每周四下午召开小组会议,检讨本周的工作,制定下周的研究计划。当时,每平方寸氧化铝陈化时间大约15-25分钟,Z同学在小组会议上提出,用鼓风机背吹和电阻丝加热的办法,更改工艺参数,可以减 少溶胶-凝胶时间到5分钟以内。这个建议与Z同学负责的溶胶-凝胶化学模型设计和粘度系数测定的工作方向不搭界,相隔很远 (an over extension),大家一致认为这是Z同学工作的延伸,觉得突兀,都没有说话。Z同学马上意识这点,向T教授保证一周内就会有结果,不用等太久,T教 授也累了,含煳其辞地表示兴趣,遂含含糊糊同意了Z同学的工艺方案,并吩咐G同学帮助Z同学测试粘度系数,“事非经过不知难”,经验不够的G同学爽快地答应下来。Z同学也回到流体实验室进行他工艺研究工作。
两周后,G同学没有收到Z同学的回音,就拿着测定的初始数据找到Z同学,告诉他这是用材料系新购买的全自动转筒式运动粘度测定仪,得到的数据,需要与他讨论一下,用乌氏粘度计还是坎农芬斯克粘度计,采用牛顿运动粘体模型,还是非牛顿运动粘体模型,选择进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还是条件粘度参数测试。
G同学想与Z讨论一下非规则形状颗粒流体中,雷诺系数特征长度的计算方法。他发现非规则形状雷诺系数特征长度没有准确的计算方法,教科书写的用等体积,等表面积的方法效果都不好,说白了,这是个世界难题,没有人能提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办法。Z同学在小组技术讨论会上讲的用散射截面面积除以周长并乘4,G同学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是个经验公式,在水中还可以适用,而在氧化铝溶胶溶液就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不好用了。雷诺系数特征长度的计算本质上不是流体力学专家的研究范畴,而是数学家的工作,精确计算是世界性难题,不然密立根也不会在他的油滴实验中作弊了。G同学在中科院读研究生时试着用分形去解决,花了几个月都没有结果,最后只好放弃在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浪费宝贵时间。
G同学发现Z同学根本就没有进行溶胶-凝胶工艺研究工作,他全身心投入到文章写作中 (boggeddown),两个月后西雅图有个国际机械材料会议,Z同学想参加。正巧,英语较好的G同学来到, 遂请G帮忙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G同学责备他说话不算数,Z同学拿出伪造的实验结果应付,都是完整的工艺参数。G同学一眼就看出数据是伪造的,为了不伤 害Z的自尊心,遂请Z同学把原始实验记录本拿出来,想对照一下是否计算机数据输入有误。因为加拿大A大学研究生入学时,都接受过科研伦理训练,实验室的原始数据必须记在专用的实验记录本上,有时间,地点,实验状况,实验人和仪器设备等具体信息。
Z同学其实是粗中有细,平时数据造假,都在实验记录本上记下同样假数据,留一手防检查,即清华人常讲的“小聪明”。这就是他平时到处游手好闲,实验工作比其他人还快的原因。在他看来,溶胶-凝胶陈华时间工艺参数实验根本不需要做,谁都知道,提高温度,增加空气对流可以加快水分挥发,缩短凝胶时间,到时候捏造一套数据就是了,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象个傻子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工作。况且他Z同学又不是学计算机的,二指禅打字速度慢,写篇文章要五天,哪有时间做脏兮兮的涂层工艺实验?
Z同学的坏习惯全是在清华养成的,跟他那个当副校长的老爹一个德性。北大以富豪校友为荣,清华以政要学生自豪,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不以学术论长短,却以媚俗惊世人为荣,一切向钱和权看,都是虚荣心造成的。
Z同学的伎俩很简单,G同学没有证据显示他的数据造假,所以,他Z同学就没有造假嫌疑。没有造假嫌疑,Z同学就真的没有造假,G同学是在冤枉他,因此他Z同学的数据是可靠的。可靠的数据就应该发表,发表了的数据就是他Z同学的成果,有了成果,T教授就应该奖励提拔他Z同学,并根据他的结果申请基金。每一步都往前走一点,每次步子都不大,把底线渐行渐远,别人还察觉不到,这是他在清华学到的手法。
G同学对于学术造假深恶痛绝,他出国前,在北京基金会留学生办公室工作时,就与同事嘀咕过,当时只要是在国外拿了博士学位的,不管有无真才实学,回国最少给个副教授位子,这对大多数在国内的老师是不公平的。G同学科学院硕士毕业后,没有再拿博士学位,完全是因为不想欺世盗名。“国外的副教授相当于国内的博导,国外的正教授相当于国内的院士”,外国教授的水平是被夸大了,T教授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个中国在职博士水平,只不过英文流利地道,一般的国内学者都被英文唬住了,不疑有它。G同学原打算加拿大硕士毕业后,去美国MIT材料系读博,顺便抓个美国院士给大家看,所以一直隐忍没有发作,后来是见到T教授太不成话,才将他告到工程师协会。
Z同学当然拿不出实验原始记录,到实验室转一圈,推说找不到了,可能是丢在地球系的电镜室,或者是忘在家里了。G同学知道,Z同学手脚灵活,只要给时间,他五分钟内就可以在实验记录本上现造一套数据。G同学也眼尖,先看见当月的实验记录本就放在Z同学的台式计算机旁,一把抓起,翻开查看当月记录,并质问为什么没有过去两周的原始实验数据?
Z同学脑羞成怒,清华高才生怎能输给交大“小赤佬”? 反诘G有罪推定, 虽然随口承认违反了实验规程,没有把数据记录在规定的实验记录本上, 但确实是把实验数据用打印纸记录下来,只是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了,G同学应该少一些没有根据的指责。G同学又疑问,其它实验都有详细记录, 这次实验长达两周,复杂且需多种设备,为何没有记录在册?Z同学强词夺理, 为了准备西雅图的国际学术会议,时间紧迫,考虑不周。一口咬定,没有时间把原始数据誊抄在正式的记录本上。在实验工作紧张的时候,随便抓张草稿纸记录数据,以前也发生过,没有正式记录很正常,并把英文草稿给G同学看。
G同学一针见血,Z同学是查英文字典,用剪刀加浆糊的办法,或用copy+paste写的英文文章。中文,Z同学要用一辈子,英文祸害了他半辈子。Z同学不明白诚实的道理,长期唯物主义教育,他不明白,这个世界是上帝造的,而上帝是真实不撒谎的。人是有灵魂的,灵魂间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不需见面,说话与通信。查字典写的文字是没有灵魂的,只是看上去通顺而已。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文章,有灵魂的人用心中的眼睛一眼就可以看穿,不需要实证。抄来的文章, 前一段和后一段是不同的人写的,有圣灵的人一下就可以觉察到是两个灵魂说的话,“说的话就是灵”,这个道理唯物主义学生是不知道的,认为是第六感,看不见摸不着。Z同学只是设计了实验,但这只是思辨性的思维实验,没有具体实验精度的定量分析,数据都是其思维实验的结果,与真实实验结果看上去,好像可以张冠李戴、以假乱真、模棱两可,其实似是而非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在否定上帝的真实性,人的虚假性。只要看看Z同学白白净净来实验室, 干干净净回家,就知道他根本没有长时间做脏兮兮的溶胶凝胶实验,要知道实验室没有浴室和肥皂可以洗澡的。
G同学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就劝Z同学别投垃圾文章了,免得这种短视的行为遗笑方家。大家都了解的东西,就不要再包装发表了,“宁缺毋滥”,你不知道的东西,不等于别人就不知道。当然,一个人的判断可能有误,不管是专家还是编辑。Z同学可能的补救方法是把稿件提交其它众多的国内外刊物或专家。如果竟然也找不到审稿,或在审稿后得不到支持,不妨把稿件放到网上,让千千万万人都看到,这也就不会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必要拿到国际会议上去丢人现眼。著名的事例就是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他在2002和2003年先后把三篇论文公布在网络文库arXiv.org上,虽未提交任何刊物发表,也同样被科学界公认为伟大的成就。[1]
其实文章写得不好问题并不大,有语法错误,甚至有抄来的段落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科技文章要有“干货”,让人得益处,对科技进步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在发展错误的理论,误人子弟,让人家走弯路,毕竟别人是花了时间拜读的,水分太多,是会引人厌恶的。大多数人读科技文章,只关心技术,不太关心语法,因为正确的语法,优美流畅的文字目的只是让人更容易理解文章所阐述的学术观点。
Z同学是博士候选人,粘度系数分析小组的负责人,G同学只是个硕士生,不愿下克上,与血气方刚的Z正面冲突。加上G同学尊重他父亲,就不再言语。Z同学这时忽然产生一个可怕的想法,G同学想强奸自己,这个念头把Z同学吓得落荒而逃。G同学知道Q博士与Z同学关系微妙,一次小组会议上,当Q博士问到研究进展时,G同学悄悄告诉Q博士,他怀疑Z同学的数据是伪造的,没有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时间有矛盾等等。当天晚上,G同学做了个梦,清华的教授们在五道口游行示威,抵制学术不端。
伦理观点
为了测试ɤ,ɑ 溶胶-凝胶复合材料的粘性系数 (viscosity),T 教授联合流体力学实验共同攻关。Z同学提出,用鼓风机背吹和电阻丝加热的办法,更改工艺参数,可以减少溶胶-凝胶时间到5分钟以内。这个建议与Z同学负责 的溶胶-凝胶化学模型设计和粘度系数测定的工作方向不搭界,相隔很远(an extension),大家一致认为这是Z同学工作的延伸,都觉得突兀,没有说话。Z同学马上意识这点,向T教授保证一周内就会有结果,不用等太久,T教 授这时应该觉察到Z同学的大胆计划能否实现,这是他的责任。不应该马上同意Z同学的方案,T教授决策的随意性导致陶瓷实验室陨落和多次战略失误,Z完全是随心所欲,可见T教授并不在乎学生是否犯错。他手下20个研究生,还当材料系行政官,肯定累得一塌糊涂,含含糊糊地表示兴趣,遂同意了Z同学的工艺方案, “事非经过不知难。” Z同学有撒谎的历史,捏造数据也是自然而然。T 教授难道不知道Z同学数据作弊吗?陶瓷实验室欠债太多,积重难返,作为掌握资源的话事人,他敢割自己的肉吗?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可能是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好。
在学生眼中,T教授是位备受尊重并且颇有“长者风范” 的博导,他表面刚愎,内里却不是一个强势的教授,在陶瓷实验室他一直在营造和气、开放的氛围,从本科生到工程师对他都敢当面于提出异议。甚至在每周四下午他主持的研究会议上,也经常是吵得一塌煳涂。T教授的“和气”没啥不好,和气生财嘛,但让研究生们找不到主心骨,在思想上,他也不是研究生们可以依赖的“灵魂人物”。“你的论文,是你自己的事”他常这么对研究生们讲,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摸样,他能力有限,心力交瘁,其实早就不想干教授搞科研了。G同学对T教授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有科学家气质的学者”,表面做事很严谨,内里其实很粗心,表面喜欢“渐进式”的有板有眼的研究方式,其实内里经常犯冲动的低级错误,也错失过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可能是欠债太多,积重难返。T教授经常给人无所适从,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跟他干事没有前途的感觉。T教授的失误对他学生意味著什么,很明显,研究生们将为他的失误、不负责任,自欺欺人付出代价。
T教授的错误应该说比Z同学更严重,许多人可能更不能原谅Z同学。这与Z同学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有很大关系。T教授就是个想干好,也干不好的草包,Z同 学则不同,Z同学是中国的官二代,清华翘楚,小组负责人,博士候选人,前途光明。他的问题更多是出于自欺欺人的双重人格,因此,更不易被人谅解和宽恕。他表面光鲜,内里阴暗,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其背后政治势力隐现。
这样理解是不是对Z同学有点不公平呢?有人会认为T教授误人子弟,主要责任是在A大学,A大学材料系不该选这个无能的人做教授。而Z同学的问题是,大家都认为他有能力也有机会少做假,多做实质性的科研,但他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虚伪,这是他自己的选择。Z同学自以为聪明,自以为能够掩人耳目,只要结果是对的,数据怎么弄都可以。Z同学如果不急着发表文章,急着做实验,如果没有那么贪得无厌,或者Z自己不要说那么多谎话, Z同学都不会如此遭人讨厌。
让我们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下Z同学数据作假的内因。数据造假本身包含着许多内容,也许造假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也许是一种不劳而获,让自己过得轻松的方式。用于作弊,假造原始实验数据记录的手段,是Z同学用来证明自己成功的一种方式。有许多研究生都发生过作业作弊,数据造假行为,这明显是错误的。可是,绝大多数研究生并没有做出特别离谱的事。文章实验数据造假不可能发生在真空中,也不可能是天然发生的。它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极端的行为表达形式,一般是在行为发生之前经过预谋的。如Z同学到实验室转一圈,推说找不到了,可能是丢在地球系的电镜室,或者是忘在家里了。这些都是Z同学事先想好了的办法来应付检查。
对于学生数据造假和撒谎,首先需要知道,任何作弊造假发生之前,作弊学生一定存在以下三个条件:
1.一定存在实施造假的动机。Z同学想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想赢得T教授的好感,调到陶瓷实验室。
2.一定有作弊前的准备,这种准备是为了克服自身的压抑或者说服自己的良心,产生实施作弊的信心,Z同学把假数据记在实验记录中。
3. 能克服外部环境的限制并可以作弊,在实施作弊行为的过程中必须有能力造假。有T教授的尚方宝剑,在另一个研究小组,Z同学自己就是小组负责人,没有人监 督。Z清楚人人都知道, 提高温度,增加空气对流可以加快水分挥发,缩短凝胶时间,到时候捏造一套数据,没有人会怀疑。
那么,他为什么要作弊,或者,为什么要实验数据造假?
我们都有一种被承认的需要,上大学,出国,拿博士学位,发财都是被承认的需要。许多对作弊的学生,当他们利用欺骗的方式得到认可,如拿博士学位,发表文章,专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获胜能力。满足自己渴望成功的感觉。Z同学可能感到在作弊的知识和体验比Q博士缺乏时,他选择了“减小障碍”的对 象,把造假文章投到学术会议,而不是投到正规的期刊上。
Z同学通常通过数据造假来向他父亲表示力量、成功和满足其父的虚荣心。对于Z同学,有人看见他的成功是重要的,通过作弊发表文章有助于他快速显示自己的成功。凡事都要讲证据,当是确凿证据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Z同学作弊的可能性非常大的情况下,G同学没有确凿证据,使用谣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至少可以让周围的人提高警惕。
现在来谈谈G同学的问题,G同学不承认世上有所谓好人和坏人之分,而认为只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之分,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一个敢对T教授,Q博士落井下石的人,G同学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又把自己装扮成好人。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双重人格的自欺欺人的思维。
在材料系,自欺欺人的教授研究生不少,但达到G同学这种水平的并不多,即当G同学扮演好人的时候,是非常自觉地在演戏,他知道这不是他自己,但明白这样演对他个人大有好处,可以刁买人心,沽誉钓名,这是他从娘胎里带来的。
当然,这样理解G同学未免太简单了。所有人的行为都是由下意识来支配的。G同学的演技看上去很高,是因为他从小学就开始训练自己,无需刻意去演某个脚色。他凭著直觉本能,就能在瞬间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人格的转换,实现“无缝焊接”,这方面他一直都在作准备。
G同学是一个非常自相矛盾,表里不一的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就是G同学从没与人发生争吵,结婚20年,从没与太太吵过架,打过孩子。但他揭发T教授, Q博士作弊,却毫不留情,事前没一点征兆,是个一流演员。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揭发老板,下克上与犯上时他的内心有没有挣扎?
G同学也有点过于敏感,Z同学作弊,明眼人一下就可以看出,何必得理不饶人呢? 修养工夫,还是欠缺,应少发牢骚,免得树敌太多,以犯众怒。应该多交朋友,千万不要以为就自己能干,就看扁别人,要襟怀豁达,宽容别人的过失, 不计算人的恶,与人为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的进取心可能使他成为他人利用的目标。
T教授,Z同学,与G同学个人悲剧对于材料系的师生们来说有很大的普遍意义。这都是聪明误的例子。在材料系像Z同学这样的聪明人很多。他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和别人的失误,以为凭自己的小聪明可以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结果是既害了自己,也害了材料系。
Reference
[1] 王鼎盛院士: 《中国科学》等期刊来稿不审即退的解释
http://tieba.baidu.com/p/675930215
(2小时35分钟写完初稿)
李革胜, 2013-3-20
Z同学是清华大学材料系本科全A的尖子,在加拿大A大学材料系流体力学hydromechanics实验室做博士论文研究,与G同学在选修“传热学”课程期间认识。他们两个几乎同时进校, 同时毕业。Z同学在功课上一直把G同学当作竞争对手和超越目标。G同学是个安静,保守的人,他只喜欢读书,希望和家人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Z同学则气场大,有闯劲(aggressive), 有时有点磨蚀病态人格(abrasive personality),可能是家庭影响,他父亲是东北大学副校长,要求很严,期望很高,希望他儿子博士毕业后在A大学材料系找到教职工作,望子成龙是正常的。Z同学观察到T教授的经费多,权利大,就想转到T教授的陶瓷研究室来,暗暗地在找机会与T教授套近乎,几次都让Q博士干扰了。Z同学报复心强,G同学的小老板Q博士,不知不觉就成了他的眼中钉,一直想取而代之,到了博士研究的第三年,人人都可以看出Z同学与Q博士角力隐现,两人关系时好时坏。
为了测试ɤ,ɑ 溶胶-凝胶复合材料的粘性系数 (viscosity),T教授的陶瓷实验室联合流体力学实验共同攻关。Z同学就来到Q博士的研究小组。通常T教授每周四下午召开小组会议,检讨本周的工作,制定下周的研究计划。当时,每平方寸氧化铝陈化时间大约15-25分钟,Z同学在小组会议上提出,用鼓风机背吹和电阻丝加热的办法,更改工艺参数,可以减 少溶胶-凝胶时间到5分钟以内。这个建议与Z同学负责的溶胶-凝胶化学模型设计和粘度系数测定的工作方向不搭界,相隔很远 (an over extension),大家一致认为这是Z同学工作的延伸,觉得突兀,都没有说话。Z同学马上意识这点,向T教授保证一周内就会有结果,不用等太久,T教 授也累了,含煳其辞地表示兴趣,遂含含糊糊同意了Z同学的工艺方案,并吩咐G同学帮助Z同学测试粘度系数,“事非经过不知难”,经验不够的G同学爽快地答应下来。Z同学也回到流体实验室进行他工艺研究工作。
两周后,G同学没有收到Z同学的回音,就拿着测定的初始数据找到Z同学,告诉他这是用材料系新购买的全自动转筒式运动粘度测定仪,得到的数据,需要与他讨论一下,用乌氏粘度计还是坎农芬斯克粘度计,采用牛顿运动粘体模型,还是非牛顿运动粘体模型,选择进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还是条件粘度参数测试。
G同学想与Z讨论一下非规则形状颗粒流体中,雷诺系数特征长度的计算方法。他发现非规则形状雷诺系数特征长度没有准确的计算方法,教科书写的用等体积,等表面积的方法效果都不好,说白了,这是个世界难题,没有人能提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办法。Z同学在小组技术讨论会上讲的用散射截面面积除以周长并乘4,G同学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是个经验公式,在水中还可以适用,而在氧化铝溶胶溶液就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不好用了。雷诺系数特征长度的计算本质上不是流体力学专家的研究范畴,而是数学家的工作,精确计算是世界性难题,不然密立根也不会在他的油滴实验中作弊了。G同学在中科院读研究生时试着用分形去解决,花了几个月都没有结果,最后只好放弃在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浪费宝贵时间。
G同学发现Z同学根本就没有进行溶胶-凝胶工艺研究工作,他全身心投入到文章写作中 (boggeddown),两个月后西雅图有个国际机械材料会议,Z同学想参加。正巧,英语较好的G同学来到, 遂请G帮忙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G同学责备他说话不算数,Z同学拿出伪造的实验结果应付,都是完整的工艺参数。G同学一眼就看出数据是伪造的,为了不伤 害Z的自尊心,遂请Z同学把原始实验记录本拿出来,想对照一下是否计算机数据输入有误。因为加拿大A大学研究生入学时,都接受过科研伦理训练,实验室的原始数据必须记在专用的实验记录本上,有时间,地点,实验状况,实验人和仪器设备等具体信息。
Z同学其实是粗中有细,平时数据造假,都在实验记录本上记下同样假数据,留一手防检查,即清华人常讲的“小聪明”。这就是他平时到处游手好闲,实验工作比其他人还快的原因。在他看来,溶胶-凝胶陈华时间工艺参数实验根本不需要做,谁都知道,提高温度,增加空气对流可以加快水分挥发,缩短凝胶时间,到时候捏造一套数据就是了,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象个傻子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工作。况且他Z同学又不是学计算机的,二指禅打字速度慢,写篇文章要五天,哪有时间做脏兮兮的涂层工艺实验?
Z同学的坏习惯全是在清华养成的,跟他那个当副校长的老爹一个德性。北大以富豪校友为荣,清华以政要学生自豪,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不以学术论长短,却以媚俗惊世人为荣,一切向钱和权看,都是虚荣心造成的。
Z同学的伎俩很简单,G同学没有证据显示他的数据造假,所以,他Z同学就没有造假嫌疑。没有造假嫌疑,Z同学就真的没有造假,G同学是在冤枉他,因此他Z同学的数据是可靠的。可靠的数据就应该发表,发表了的数据就是他Z同学的成果,有了成果,T教授就应该奖励提拔他Z同学,并根据他的结果申请基金。每一步都往前走一点,每次步子都不大,把底线渐行渐远,别人还察觉不到,这是他在清华学到的手法。
G同学对于学术造假深恶痛绝,他出国前,在北京基金会留学生办公室工作时,就与同事嘀咕过,当时只要是在国外拿了博士学位的,不管有无真才实学,回国最少给个副教授位子,这对大多数在国内的老师是不公平的。G同学科学院硕士毕业后,没有再拿博士学位,完全是因为不想欺世盗名。“国外的副教授相当于国内的博导,国外的正教授相当于国内的院士”,外国教授的水平是被夸大了,T教授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个中国在职博士水平,只不过英文流利地道,一般的国内学者都被英文唬住了,不疑有它。G同学原打算加拿大硕士毕业后,去美国MIT材料系读博,顺便抓个美国院士给大家看,所以一直隐忍没有发作,后来是见到T教授太不成话,才将他告到工程师协会。
Z同学当然拿不出实验原始记录,到实验室转一圈,推说找不到了,可能是丢在地球系的电镜室,或者是忘在家里了。G同学知道,Z同学手脚灵活,只要给时间,他五分钟内就可以在实验记录本上现造一套数据。G同学也眼尖,先看见当月的实验记录本就放在Z同学的台式计算机旁,一把抓起,翻开查看当月记录,并质问为什么没有过去两周的原始实验数据?
Z同学脑羞成怒,清华高才生怎能输给交大“小赤佬”? 反诘G有罪推定, 虽然随口承认违反了实验规程,没有把数据记录在规定的实验记录本上, 但确实是把实验数据用打印纸记录下来,只是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了,G同学应该少一些没有根据的指责。G同学又疑问,其它实验都有详细记录, 这次实验长达两周,复杂且需多种设备,为何没有记录在册?Z同学强词夺理, 为了准备西雅图的国际学术会议,时间紧迫,考虑不周。一口咬定,没有时间把原始数据誊抄在正式的记录本上。在实验工作紧张的时候,随便抓张草稿纸记录数据,以前也发生过,没有正式记录很正常,并把英文草稿给G同学看。
G同学一针见血,Z同学是查英文字典,用剪刀加浆糊的办法,或用copy+paste写的英文文章。中文,Z同学要用一辈子,英文祸害了他半辈子。Z同学不明白诚实的道理,长期唯物主义教育,他不明白,这个世界是上帝造的,而上帝是真实不撒谎的。人是有灵魂的,灵魂间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不需见面,说话与通信。查字典写的文字是没有灵魂的,只是看上去通顺而已。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文章,有灵魂的人用心中的眼睛一眼就可以看穿,不需要实证。抄来的文章, 前一段和后一段是不同的人写的,有圣灵的人一下就可以觉察到是两个灵魂说的话,“说的话就是灵”,这个道理唯物主义学生是不知道的,认为是第六感,看不见摸不着。Z同学只是设计了实验,但这只是思辨性的思维实验,没有具体实验精度的定量分析,数据都是其思维实验的结果,与真实实验结果看上去,好像可以张冠李戴、以假乱真、模棱两可,其实似是而非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在否定上帝的真实性,人的虚假性。只要看看Z同学白白净净来实验室, 干干净净回家,就知道他根本没有长时间做脏兮兮的溶胶凝胶实验,要知道实验室没有浴室和肥皂可以洗澡的。
G同学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就劝Z同学别投垃圾文章了,免得这种短视的行为遗笑方家。大家都了解的东西,就不要再包装发表了,“宁缺毋滥”,你不知道的东西,不等于别人就不知道。当然,一个人的判断可能有误,不管是专家还是编辑。Z同学可能的补救方法是把稿件提交其它众多的国内外刊物或专家。如果竟然也找不到审稿,或在审稿后得不到支持,不妨把稿件放到网上,让千千万万人都看到,这也就不会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必要拿到国际会议上去丢人现眼。著名的事例就是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他在2002和2003年先后把三篇论文公布在网络文库arXiv.org上,虽未提交任何刊物发表,也同样被科学界公认为伟大的成就。[1]
其实文章写得不好问题并不大,有语法错误,甚至有抄来的段落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科技文章要有“干货”,让人得益处,对科技进步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在发展错误的理论,误人子弟,让人家走弯路,毕竟别人是花了时间拜读的,水分太多,是会引人厌恶的。大多数人读科技文章,只关心技术,不太关心语法,因为正确的语法,优美流畅的文字目的只是让人更容易理解文章所阐述的学术观点。
Z同学是博士候选人,粘度系数分析小组的负责人,G同学只是个硕士生,不愿下克上,与血气方刚的Z正面冲突。加上G同学尊重他父亲,就不再言语。Z同学这时忽然产生一个可怕的想法,G同学想强奸自己,这个念头把Z同学吓得落荒而逃。G同学知道Q博士与Z同学关系微妙,一次小组会议上,当Q博士问到研究进展时,G同学悄悄告诉Q博士,他怀疑Z同学的数据是伪造的,没有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时间有矛盾等等。当天晚上,G同学做了个梦,清华的教授们在五道口游行示威,抵制学术不端。
伦理观点
为了测试ɤ,ɑ 溶胶-凝胶复合材料的粘性系数 (viscosity),T 教授联合流体力学实验共同攻关。Z同学提出,用鼓风机背吹和电阻丝加热的办法,更改工艺参数,可以减少溶胶-凝胶时间到5分钟以内。这个建议与Z同学负责 的溶胶-凝胶化学模型设计和粘度系数测定的工作方向不搭界,相隔很远(an extension),大家一致认为这是Z同学工作的延伸,都觉得突兀,没有说话。Z同学马上意识这点,向T教授保证一周内就会有结果,不用等太久,T教 授这时应该觉察到Z同学的大胆计划能否实现,这是他的责任。不应该马上同意Z同学的方案,T教授决策的随意性导致陶瓷实验室陨落和多次战略失误,Z完全是随心所欲,可见T教授并不在乎学生是否犯错。他手下20个研究生,还当材料系行政官,肯定累得一塌糊涂,含含糊糊地表示兴趣,遂同意了Z同学的工艺方案, “事非经过不知难。” Z同学有撒谎的历史,捏造数据也是自然而然。T 教授难道不知道Z同学数据作弊吗?陶瓷实验室欠债太多,积重难返,作为掌握资源的话事人,他敢割自己的肉吗?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可能是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好。
在学生眼中,T教授是位备受尊重并且颇有“长者风范” 的博导,他表面刚愎,内里却不是一个强势的教授,在陶瓷实验室他一直在营造和气、开放的氛围,从本科生到工程师对他都敢当面于提出异议。甚至在每周四下午他主持的研究会议上,也经常是吵得一塌煳涂。T教授的“和气”没啥不好,和气生财嘛,但让研究生们找不到主心骨,在思想上,他也不是研究生们可以依赖的“灵魂人物”。“你的论文,是你自己的事”他常这么对研究生们讲,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摸样,他能力有限,心力交瘁,其实早就不想干教授搞科研了。G同学对T教授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有科学家气质的学者”,表面做事很严谨,内里其实很粗心,表面喜欢“渐进式”的有板有眼的研究方式,其实内里经常犯冲动的低级错误,也错失过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可能是欠债太多,积重难返。T教授经常给人无所适从,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跟他干事没有前途的感觉。T教授的失误对他学生意味著什么,很明显,研究生们将为他的失误、不负责任,自欺欺人付出代价。
T教授的错误应该说比Z同学更严重,许多人可能更不能原谅Z同学。这与Z同学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有很大关系。T教授就是个想干好,也干不好的草包,Z同 学则不同,Z同学是中国的官二代,清华翘楚,小组负责人,博士候选人,前途光明。他的问题更多是出于自欺欺人的双重人格,因此,更不易被人谅解和宽恕。他表面光鲜,内里阴暗,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其背后政治势力隐现。
这样理解是不是对Z同学有点不公平呢?有人会认为T教授误人子弟,主要责任是在A大学,A大学材料系不该选这个无能的人做教授。而Z同学的问题是,大家都认为他有能力也有机会少做假,多做实质性的科研,但他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虚伪,这是他自己的选择。Z同学自以为聪明,自以为能够掩人耳目,只要结果是对的,数据怎么弄都可以。Z同学如果不急着发表文章,急着做实验,如果没有那么贪得无厌,或者Z自己不要说那么多谎话, Z同学都不会如此遭人讨厌。
让我们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下Z同学数据作假的内因。数据造假本身包含着许多内容,也许造假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也许是一种不劳而获,让自己过得轻松的方式。用于作弊,假造原始实验数据记录的手段,是Z同学用来证明自己成功的一种方式。有许多研究生都发生过作业作弊,数据造假行为,这明显是错误的。可是,绝大多数研究生并没有做出特别离谱的事。文章实验数据造假不可能发生在真空中,也不可能是天然发生的。它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极端的行为表达形式,一般是在行为发生之前经过预谋的。如Z同学到实验室转一圈,推说找不到了,可能是丢在地球系的电镜室,或者是忘在家里了。这些都是Z同学事先想好了的办法来应付检查。
对于学生数据造假和撒谎,首先需要知道,任何作弊造假发生之前,作弊学生一定存在以下三个条件:
1.一定存在实施造假的动机。Z同学想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想赢得T教授的好感,调到陶瓷实验室。
2.一定有作弊前的准备,这种准备是为了克服自身的压抑或者说服自己的良心,产生实施作弊的信心,Z同学把假数据记在实验记录中。
3. 能克服外部环境的限制并可以作弊,在实施作弊行为的过程中必须有能力造假。有T教授的尚方宝剑,在另一个研究小组,Z同学自己就是小组负责人,没有人监 督。Z清楚人人都知道, 提高温度,增加空气对流可以加快水分挥发,缩短凝胶时间,到时候捏造一套数据,没有人会怀疑。
那么,他为什么要作弊,或者,为什么要实验数据造假?
我们都有一种被承认的需要,上大学,出国,拿博士学位,发财都是被承认的需要。许多对作弊的学生,当他们利用欺骗的方式得到认可,如拿博士学位,发表文章,专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获胜能力。满足自己渴望成功的感觉。Z同学可能感到在作弊的知识和体验比Q博士缺乏时,他选择了“减小障碍”的对 象,把造假文章投到学术会议,而不是投到正规的期刊上。
Z同学通常通过数据造假来向他父亲表示力量、成功和满足其父的虚荣心。对于Z同学,有人看见他的成功是重要的,通过作弊发表文章有助于他快速显示自己的成功。凡事都要讲证据,当是确凿证据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Z同学作弊的可能性非常大的情况下,G同学没有确凿证据,使用谣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至少可以让周围的人提高警惕。
现在来谈谈G同学的问题,G同学不承认世上有所谓好人和坏人之分,而认为只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之分,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一个敢对T教授,Q博士落井下石的人,G同学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又把自己装扮成好人。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双重人格的自欺欺人的思维。
在材料系,自欺欺人的教授研究生不少,但达到G同学这种水平的并不多,即当G同学扮演好人的时候,是非常自觉地在演戏,他知道这不是他自己,但明白这样演对他个人大有好处,可以刁买人心,沽誉钓名,这是他从娘胎里带来的。
当然,这样理解G同学未免太简单了。所有人的行为都是由下意识来支配的。G同学的演技看上去很高,是因为他从小学就开始训练自己,无需刻意去演某个脚色。他凭著直觉本能,就能在瞬间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人格的转换,实现“无缝焊接”,这方面他一直都在作准备。
G同学是一个非常自相矛盾,表里不一的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就是G同学从没与人发生争吵,结婚20年,从没与太太吵过架,打过孩子。但他揭发T教授, Q博士作弊,却毫不留情,事前没一点征兆,是个一流演员。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揭发老板,下克上与犯上时他的内心有没有挣扎?
G同学也有点过于敏感,Z同学作弊,明眼人一下就可以看出,何必得理不饶人呢? 修养工夫,还是欠缺,应少发牢骚,免得树敌太多,以犯众怒。应该多交朋友,千万不要以为就自己能干,就看扁别人,要襟怀豁达,宽容别人的过失, 不计算人的恶,与人为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的进取心可能使他成为他人利用的目标。
T教授,Z同学,与G同学个人悲剧对于材料系的师生们来说有很大的普遍意义。这都是聪明误的例子。在材料系像Z同学这样的聪明人很多。他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和别人的失误,以为凭自己的小聪明可以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结果是既害了自己,也害了材料系。
Reference
[1] 王鼎盛院士: 《中国科学》等期刊来稿不审即退的解释
http://tieba.baidu.com/p/675930215
(2小时35分钟写完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