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013 0 Comments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20 - 耐火材料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20 - 耐火材料 李革胜, 2013-3-11 E同学毕业于武汉材料学院,比G同学整整大了7岁,他非常聪明。因为文革,数理基础明显不如G同学。G上课都喜欢把他拉在一起,希望能帮他。大家都是中国人,在异国他乡打拼不容易,能帮忙尽可能要帮忙。E同学出国前已经是副教授,到加拿大A大学材料系读博士纯粹是为了解决“玻璃窑用高性能铬耐火材料制备工艺” 中理论和数理模型问题。在中国的国家基金答辩会上,有同行专家指出,E同学的数理模型可靠重复性差,说服力薄弱, 需要更好模型和大量的数据才能得到国家基金支持。E同学是带着实际工程问题来到A大学材料系的,比其他本科应届生准备要充分得多。G同学敏锐地觉察到E同学的实际问题, 拉他一起去上材料系P教授的“冶金传热”, 知道该课程对E同学耐火材料数理模型设计的重要性。开始时,他并不知道E同学的基础不够上这门课。 第一次作业是关于热传导, 难点在用傅里叶定律写的常物性, 稳态, 三维有内外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 在定解条件下, 三类边界条件下, 非均匀热交换系数, 解翅片的关于温度的二阶非齐次常微分方程。十年前在交大的努力得到回报,G同学凭记忆在分组讨论前就轻松完成功课。 令G同学吃惊的是, E同学在云里雾里, 对课程摸不着北,全部抄他的作业。让人措手不及, 心理不平衡。G同学打电话告诉P教授E和K同学有与其完全同样的答案,一字一句 (word-for-word) 抄袭, 连G同学独有的中式英文, 语法错误都照单抄下交上去。在电话里,P教授讲话语速非常快, 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频繁的哩语需要很多当地的社会生活经验知识沉淀才能领会,当时G同学只能听懂8成。去办公室和他面对面的交流, 不停地被打断对话,G十分恼火。事后, P教授找E和K对质, 两人断然否认。P教授提醒G同学不要污蔑好人, 没有实证 (hard evidence), 就不要乱说。 G同学哭笑不得, 无可奈何, 只好悻悻而去。后面两次作业, G同学没有给E同学抄袭的机会, 知道E同学没有按时交作业。到现在, 也不清楚他是如何学完这门课程的。最后, G同学” 冶金传热”得到90分, E同学得了97的高分, E同学后来获得A大学博士学位(Ph.D) 。回国后, 得到国家基金支持, 现在某重点高校材料系当教授。[1] 作为E同学的好友,G同学无偿自愿帮助他,利用自己见多识广,学得快的功夫,帮E同学做实验采集数据。在透明容器玻璃池炉,高铬耐火材料存在潜着色的危险,不能生产“白”玻璃,只能用于有色玻璃生产。高铬制品玻璃熔炉的效率取决于 流液洞设计、流液洞冷却、池炉日产量、以及熔炉操作的能力。通常高铬砖用于盖板与熔化池端墙。高铬砖砌筑的流液洞提高了窑炉寿命,高铬材料对大多数玻璃抗 侵蚀性能比传统AZS砖强两倍。解决高铬耐火材料与玻璃池炉的热膨胀系数的错配 问题(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mismatch) 是关键技术。 材料系新买的热膨胀系数测定仪没有人会用, G同学动手能力强,理解力快,一夜之间掌握了其使用方法。并利用自己天天泡在A大学图书馆图 书馆挑灯夜战, 熟悉环境的优势,很快帮E同学找到耐火材料线膨胀系数和体膨胀系数的ASTM标准。只有严格按照ISO, 或ASTM标准做出的数据才能在材料系得到认可。一周后,G同学交给E同学按ASTM标准测试的热膨胀系数精确值。E同学知道如果没有G的无私帮助,按自 己慢吞吞的性格,三个月也做不出来。博士基金只有三年,没有G的无偿自愿工作, 自己的博士论文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完成。E同学瞒着G同学把数据交给T教授, T教授非常满意, 满口答应给E同学多一年的资助,让E同学尽快发表文章。他却不知道,数据全是G同学采集的。 E同学得到T教授的尚方宝剑,开始写文章准备发表在“美国耐火材料研究”期刊上。他发现, 通过调整氧化铬含量,可以控制耐火砖的热膨胀系数,这会产生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很快, E就泄气了,他对于“热传导”, “热对流”方面的数理模型是一窍不通,微分积分方程基础不好,这些 数学知识一下子又补不起来。如果那么容易,他在中国早就解决了,那里会拖到加拿大来解决。通过计算机软件控制的热膨胀系数测定仪,也不会操作,等学会了, 时间也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事非经过不知难。” G同学得知后,鼓励E继续试验写文章,并答应帮E做数学模型和按ASTM标准测试热膨胀系数。E同学同意了,G同学很快帮他建立起边角热传导,中间热对流的传热模型,微积分对他来说小菜一 碟。他材料系的热膨胀系数测定仪玩得也熟,很快把精确的数据交给E同学。有了这些工作,E同学的文章变得厚实了,他非常兴奋,交给T教授与他分享。T教授对结果非常满意,有数据,有理论,有结果,告诉E同学是发表文章的时候了。E同学把自己列为第一作者,T教授列为第二作者,却丝毫没有提到G同学。T教授也不以为意,置若 罔闻, 因为他不知道数据是G同学采集的。 E同学后来向G同学解释,是T教授安排的文章作者,把文章没有提到G的责任全部推到T教授身上。G同学因为E是好朋友,他是无条件帮助E同学。尽管是自愿,最后还是有些失望,他虽没有掩盖失望的表情,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嘴上推说没有关系。 E同学有自知之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请G同学帮他做实验,做数理模型。G同学也不好再过问。但这个研究方向从此陷入停顿。因为E同学没有能力做数据采集和数理分析工作,以致后面一篇文章连试验数据验证都没有,全部是思辩性思维试验,全因为前一篇文章的基础得到发表。 在这里,E同学虽然有T教授的允许,但是在T教授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文章发表权利,应当视为不当得利。如果和E同学未能达成署名协商,G同学是可以向材料系提起诉讼,要求E同学返还署名权的。当然,G同学自身也存在过失, 因为是好朋友,就放弃署名权, 这是不对的。 毕业前最后一次见到漂亮的D同学是在陶瓷实验室里,G同学主动给她打招呼。她突然变脸,喝问,你到底想干什么?咪咪你吃不吃?吓得G同学大气都不敢出,哭 笑不得, 碰一鼻子灰,顾左右而言它, 心知肚明, 悻悻而去。两人从头到尾, 只谈笑,不暧昧, 手都没有碰过, 又无污言秽语。她怎么会有这些想法? D同学A大学博士毕业后,顶着燃料电池专家的帽子去了台湾。据说是在台湾大学搞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但愿她没有在台湾误人子弟,可怜的台湾同胞。 G同学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念书的,他都愿意指点一二。当晚,G同学在家用波斯语给她写了封电邮。伊朗人一向以波斯文自豪, 只要你讲波斯语,就会有伊朗朋友。为了与D同学交流,G同学偷偷自学了波斯语和波兰话。他的读写都不成问题。 G同学在电邮中指出,D同学的博士论文从英语语法上讲,里面有不少事实错误、 逻辑错误和用词错误。这些错误出现在她的文献综述,实验过程,数据结果分析与最后结论的各个部分。G同学呼吁,事关她的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最终定稿时 应及时纠错,以免让自己和别人走弯路。 T教授鼓励实验室的研究生们互相校正论文,G同学在实验室翻看D同学的博士论文时,意外地发现她的博士论文中有多处英语语法错误。例如,在引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有明显语法错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英文简称PEMFC)是一种燃料电池,其利用水电解的“逆”装置,把阳极变为氢燃 料发生氧化的场所,把阴极变为氧化剂还原的场所,形成一种直流燃料电池。 G同学指出,句子中的“其”显然是指燃料电池,然而,我们却看到了一种荒唐的逻辑:燃料电池形成燃料电池!相互矛盾,这在逻辑上讲不通。当然这可能是句子太长,或者是括弧中的英文误导了D同学,并非她不懂得基本的英文主语-宾语关系。人无完人,谁不犯错呢? 字词上的错误还导致了实验结果上的误读。“伴随着全氟磺酸型质子交换膜碳载铂催化剂等关键材料的应用和发展。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大幅提高,基于质子交换膜燃 料电池高速进步,各种以其为动力的电动运载工具相继问世,至今全球已有以PEMFC 为动力的汽车、潜艇、飞机在世界上示范运行,性能完全可以与内燃机相媲美。” G同学指出,这里面的“各种”一词因为用词不当,导致了人们会误读燃料电池可以用在各种地方,甚至取代内燃机,造成事实错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只对汽 车进行了燃料电池动力研究,而且还是处在概念阶段,但该句却传递了这样的错误信息:燃料电池已经发展到可以取代内燃机了。 此外,“伴随”引导的短语做状语,表示原因,不能作为完整一句话加上句号。此外,“至今全球已有以PEMFC 为动力的汽车、潜艇、飞机在世界上示范运行,性能完全可以与内燃机相媲美”的提法也不甚准确,全球是主语,而性能应该是燃料电池性能,不是地球的性能,这又是主宾不分的语法错误。 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她的博士论文致谢中有句话,“本论文是在T教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T教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成为材料系的佳话和楷模。他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深深启迪了我的思维。” G同学认为,该句子属于典型的用词错误,因为“楷模”常形容人,佳话常指事,这句话的主语不是人,也不是事,而是态度和精神,用在此处极为不当,是主语宾 语配搭不恰当。后面一句的主语“知识和视野”和宾语“思维”是不同的范畴,不属于主语-宾语关系,改成“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 的启迪”更好。而且,“材料系的佳话”也不符合英文的习惯表达。 她的博士论文致谢中还有一句“在此次博士攻读过程中,关于燃料电池方面的知识,实验设备等通过再次的学习、总结将获得全面的提高。” 关于燃料电池方面的知识,实验设备是客观不变的,它们不会因为人的学习总结而被提高,唯一能提高的只是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把握。T教授只管技术,不管英文,博士论文语法错误只要不是太明显,他一般都不管。所以,博士文字工作只好让G同学这个中国硕士生来做了。 关于D博士去台湾大学搞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他继续写道,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将是下一代汽车车身材料。碳纤维是高含碳量的无机高分子纤维。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无蠕变,耐疲劳性好,耐腐蚀性好,纤维的密度低,X射线透过性好。 但碳纤维其耐冲击性较差,容易损伤,在强酸作用下发生氧化,与金属复合时会发生金属碳化、渗碳及电化学腐蚀现象。因此,碳纤维在使用前须进行表面处理。热 膨胀系数小, 出现温差时,容易与铝材分离,造成复合材料失效。这些研究比搞燃料电池还难,不知道她准备好没有。D博士可能认为G是在伤口上撒盐,或者是杞人忧天?G同学是否真的在杞人忧天? (初稿于温哥华克拉里花园家中)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