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013 0 Comments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1) 全国第一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1) 全国第一 李革胜,11-04-2012 G同学是交大材料系一年级本科新生,金秋时节,凉风瑟瑟,在开学的第12周,他来到《普通物理》基础课F教授的办公室。 F教授是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权威,G同学所在的材料班是年度交大录取分数较高的班集体,内定的精英班,交大和师大搞校际联盟,重点培养优秀人才。F教授就带着两个助手来到交大,教授为期两年的《普通物理》基础课,使用F教授发明的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与清华大学工程学院使用相同的教材,考题进行横向比较。及时教学-反馈法实质上是,50分钟的课程30分钟填鸭式讲完,剩下15分钟现场考试所讲授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再进行统计分析。材料系并没有告诉蒙在鼓里的学生们,因为这是国家基金项目,一切在悄悄地进行。 《普通物理》是材料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有的高校叫《大学物理》,对于物理专业,《大学物理》会分成《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五门课。在F教授的物理教学方案中,《普通物理》只是材料系的本科教育过程中的一门过渡课程。交大对精英班的期待是把他们培养成具备雄厚数学物理基础的材料学家,所以材料班的课程几乎包括了物理系的所有专业课程内容。反正G们精力充沛,要学就让他们学个够,这是系主任Z教授的原话。 掌握《普通物理》中的力矩与转动惯量知识的前提是已经学习过微积分,如果没有微积分的基础,一般学生根本摸不着北,没有办法做习题。F教授理解大学新生初学《普通物理》通常会感到有些吃力,这是因为《普通物理》比起高中物理难度上了一个档次。高中物理以初等数学为基础,《普通物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为基础,只有把高等数学学好了才能找到普物的感觉。F教授明白,高等数学课程必须与物理课程进度衔接得当,否则学生数学基础不够就会学得不舒服,所以她经常与高等数学M教授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度。 G同学告诉F教授,他这次作业做起来有困难,对基本原理还是懂的,做题的思路也是对的,但是有两道力矩和转动惯量作业题做不出,自己琢磨出的结果与附在课本后的答案相差太远。他甚至怀疑课本印刷错误,为了得到和课本一模一样的答案,想请答疑。F教授欣然同意,开学前就了解到,来自内地的G同学聪明勤奋,自学能力特别强,在高中就自学了《大学物理》,《大学化学》,《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等大学基础课程。 经高考的腥风血雨后,G同学成绩优异,第一志愿被交大材料系录取。对聪明勤奋好学的学生,F教授一直另眼相看。 45分钟的答疑,F教授明白了,课本没有印刷错误,是G同学没有掌握基本转动惯量的物理意义,也还没有进入用微积分来解题的思路,仍沿用高中生的数学思维。她认为G同学不明白,当刚体上的质点是连续分布时,转动惯量可以用积分进行计算,G同学需要补《基础物理》和《高等数学》这两门课,他还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个大学生,这是F教授的结论。 这时,F教授对G同学的认识180度转弯,在与从清华调来的系主任Z教授沟通了后,她发现G同学自从进入交大后,学习没有动力,学会了抽烟,一天到晚泡在舞厅里,天天睡懒觉,还逃课去苏州,杭州旅游。这些行为搞得其他同学跟风翘课溜号,影响很不好。F教授选材料班做为试点,主要因为这里有一批G同学那样学习接受力强的学生,很有可能《普通物理》期末统考超过全国顶尖的清华大学,如果那样,她的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定会得基金持续支持。这是F教授的一个私心,她并没有告诉任何人。G同学明目张胆地逃课,这明明是不尊敬老师,是在拆台。F教授决定暗暗地给他一个教训。 G同学的兴趣五花八门,游泳,滑冰,围棋,开车,篮球,无一不会。他是个学习机器,什么都想学。进入大学后,学会了抽烟,抽烟是为了戒烟,他想不明白,为啥有人戒烟那么难? 他还迷上了减肥,始终想不通为什么有人减肥那么难?只要不吃饭,就可以减肥,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为了减肥,一周只吃7顿饭,早上爬起床的气力都没有。那些《普通物理》,《微积分》,G同学读高中时就会了。他质疑上课的必要性,因为枯燥的课堂教育让其毫无兴趣。把时间感情浪费在课堂上,不如去舞厅和形形色色的姑娘们跳舞。早点解决个人问题,岂不是更好? 他从未因翘课心里忐忑不安,反而觉得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是十多年的学生生涯培养出来的。G同学从小学开始,只要是书上写清楚了的东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他认为,坚持学业为重没错,要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地选择是否翘课,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收获。 第二个星期,淡定的G同学继续到F教授的办公室请教,他没有察觉F教授的态度变了。F教授还是耐心地给G同学答疑。她坚持认为,G同学的微积分课程需要重修,才能解答转动惯量的积分题目。G同学即使通过本学期《普通物理》期末考试,下学期的课程更难,肯定过不了,并将影响整个班的平均分。F教授一直这么认为,如果材料班的全国统考成绩不能超过清华大学的同行,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将不会得到认可,基金申请前景暗淡。 想到这里,F教授态度生硬地告诉G同学没有准备好这门课过关,她没有时间再给他这种马拉松式的答疑,尤其不能给他补高等数学,因为她的宝贵时间还要留给其他同学。看到G同学心不在焉的样子,她有点气急败坏,私下决定给G同学打不及格,再联络高等数学M教授也给他不及格,最好把这个害群之马踢出去。在交通大学,三门课不及格是要退学的。 F教授是个聪明的老太太,做事滴水不漏,考虑到G同学需要补的课太多,必然影响全班平均分。她找到M教授,先入为主告之,G同学的《普通物理》学习太糟糕,要求给更多的数学帮助。M教授同意和她一起找G同学谈话。 离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还有2星期,M教授才抽出时间和F教授一起找G同学开了个会。F教授开门见山地告诉G同学,尽管有潜力以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材料专家,现在他还没有准备好,《高等数学》需要补课,而本学期只剩两周时间了。F教授给了三个选择,1) 这学期休学,明年再重新修《普通物理》,2) 在寝室自学高数,普物,临时抱佛脚突击一下3) 自己花钱请家教,可以请她的两个助教补习,但要付钱。 M教授建议G同学最好自己去图书馆,找一些高数速成的书籍,这可以帮助G同学快速掌握所需的数学知识。没有这些数学知识,这学期就是过关,下学期还要困难。 机灵的G同学也意识到事态严重性,回到寝室,头悬梁,锥刺骨,发奋读起书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周临时抱佛脚,爆发力得到体现,临阵磨枪复习得法,期末考试《普通物理》竟考了74分,《高等数学》考了83分。M教授良心发现,他又没有参与大学联盟,就给F教授打电话,决定给G同学实际分数83。F教授勃然大怒,74分低于清华大学平均水平,她的颜面何在?偷偷给G同学打56分。聪明的G同学早就找其他同学对答案,知道应得的分数,偷偷溜进教师办公室,卷子就在教授桌上,翻出来就知道被打了偏见分。但不敢讲,未经许可进入教授办公室是要处分的。硬着头皮要求查卷。 交大规定,学生有疑问,本人不能直接查分,只能让班长代查,班长是F教授指定的,完全按其意思办。G同学哭笑不得,无可奈何,心知肚明,只好悻悻而去。 老练的系主任Z教授知道后,决定给一脸痛苦迷茫的G同学解套,一个台阶下,让其补考《普通物理》,在清华大学,天才学生见多了。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G同学85分通过补考,怒气难消的F教授暗地里打66分 。这给人感觉是她开恩让G同学过关。这一切,F教授没有记下来,也没有告诉任何人。G同学看在眼里,心中有数,把失望咽在肚里,36计走为上,变困难为动力,决定回寝室好好攻书,内心强大是他的优势。 G同学生平头一次尝了补考的滋味,决定把烟戒掉,不去舞厅,不翘课了,夹起尾巴,胸有成竹,中规中矩地读书。他的憨厚模样迷惑了F教授,火气慢慢消了,渐渐地把这个老实巴交的内地同学淡忘了。G同学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第二学期,《普通物理》期末考试 90分,为材料班前三名。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获得成功,F教授如愿以偿获得国家基金滚动支持。当F教授向全班同学宣布,交大材料班《普通物理》统考成绩全国第一,突然看见在下面傻笑的G同学,她愣在那里。 问题讨论: 1. F教授对G同学和其他同学应负的责任是什么? 2. 为了教育G同学,故意给他打不及格,这对G同学公平吗? 对其他同学公平吗? 3. G同学能通过这学期《普通物理》期末考试,下学期的课程更难,G同学肯定过不了,还要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平均分? F教授这样论断G同学,合适吗? 4. F教授有义务告诉G同学需要补数学课吗? 她只是《普通物理》教师呢。 5. 教G同学《高等数学》是F教授的责任吗? 如果不是,是谁的责任呢? 6. F教授告诉M教授G同学的《普通物理》学习情况,合适吗? 伦理观点一: 本案例不是在讨论查看学生成绩记录的政策和程序。大学教师应有保护学生隐私权的义务。每个大学都有其查看学生成绩记录的政策和程序,教师和同学都应该知道并服从这些程序,按合理的策略去处理这些问题。 材料系以一年级新生,准确地说,一群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搞科研,大学联盟,重点培养优秀人才,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法,是好事情 。但以国家基金为借口,把学生蒙在鼓里,这种做法值得推敲斟酌。学生不是实验室的小白鼠,不是白痴,他们的知情权应得到尊重。况且学生的默契配合参与对课题有帮助。 本案例聚焦于教授处理有缺点学生的责任问题。F教授应是个有担当的高级知识份子,G同学两周临时抱佛脚考了74分,是及格了,就不该因翘课让其补考。逃课去舞厅,应是德育老师,或心理教授的工作。F教授为了自己的基金项目,不惜在G同学的成绩单上打不及格,甚至想用诡计把他踢出校门,根本就没有替学生的前途着想,F教授只认项目不认人,不够大度。 翘课原因,五花八门,G同学自学能力强,有自己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本不该接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他可能认为大学物理设计弱智,是高中课程的升级版,大部分内容早就懂了,自觉没有收获,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过关,不巧的是碰上F教授的互动教学法,学生不上课,就没法证明其教学法正确性,双方利益产生矛盾。可能是重分数轻兴趣的专业报考制度,让G同学对材料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没有动力上课,但是看上去,G同学热爱自己的专业。血雨腥风的高考让G同学身心疲惫,进交大后,他彻底放松学习,贪玩,不能约束自己,早上起不来而翘课? 可能F教授讲课无聊或者G同学听不懂?G同学爱好旅游,社会活动频繁,逃课成为无奈的选择? 教授都应该事先把每门课的其特殊要求告诉学生,F教授注意到G同学数学底子不够,和数学教授沟通,是在尽她的责任。物理老师发现学生数学不够时,责任就有点模糊。F教授本应该给G同学补习所需的数学知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天24小时,给G同学花的时间多,给别的同学时间就少,对其他学生不公平。物理老师没有必要负担数学老师的工作。M教授在考前两星期找G同学谈话,有敷衍了事的嫌疑。 在另一方面,完全有必要让G同学尽早知道他需要补高数课。一直拖到考前2周临时抱佛脚,老师的责任心在哪里? 可能教授们没有见识过学生的爆发力,G同学具备两周就可以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这种学生凤毛麟角。讽刺的是,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对于喜欢上课睡觉的学生是个灾难。G同学并没有从教改中受益,反过来,F教授从G同学的自学能力受益。她其实取样不科学,选择聪明,有潜力的学生做为研究对象,对外却称是普通大学生,精心策划去超过清华大学平均水平,以宣传夸大自己的教学法,本质上是作弊行为,学术不端。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实际上超过半数的教育学实验都无法重复。原因很多,比如复制研究与原始研究方法不同,没有考虑到偶然性失败,没有完全照搬原始研究,复制研究取样不是随机的等等。这些情况都是F教授事先没有考虑好的,没有准备碰上问题当然就惊慌失措,把学生当作替罪羊是自然而然的。 F教授完全可以给G同学说你这次考试能够及格,说明你学习能力强,如果再努力些,会学得更好。下学期的功课更难,希望能够尽快补上差缺的功课,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等等,没有必要硬让他补考,挂科还留个坏记录。还可以选择用小道消息的方式,把G同学的困难传出去,引起材料系的注意。相信其他教师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建议。为了基金和教学法得到承认,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平心而论,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就是老师工作量大一些,每次课后都要批改试卷,但她有两个助手,工作量应该不是问题。效果肯定比传统的好,至于好多少,取决于老师和学生付出的血汗有多少。 实际上,G同学的补考是系主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 M教授明知F教授作弊,也是自扫门前雪; 班长查分完全是按F教授的旨意,没有考虑同学的利益。教师之间关于学生的评论,必须是客观而又尊重人的。 F教授对所有的学生有同样的责任,包括自己在办公室等每个学生来答疑。当然如果所有的学生同时来,老师肯定顾不过来。G同学第一次到F教授办公室,就知道自己高数缺训练,但对自己的爆发力颇为自信,胸有成竹,没有放在心上。F教授赤裸裸地告诉M教授G同学的数学糟糕,必然给M教授先入为主的感觉,未开跑先吃亏,影响他的印象分。 所以,告知学生的成绩隐私,应该有方式方法,不应加更多感情色彩。 F教授可能受第一次45分钟答疑的影响,也可能看不惯上舞厅的学生,她就论断G同学会拉平均分的后腿。逃课让她的教学法得不到验证,是严重的,不可饶恕的违纪行为。逃课的人多了,必然影响F教授的工作热情,备课心情和上课热情,同时影响其他上课同学的学习质量。可能F教授认为上课即使不会有很大收获,至少不会有害,不是完全浪费时间,老师毕竟是要讲些东西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和学生更多沟通,她的时间太有限,必须快刀斩乱麻,G同学还没有准备好。 第二次冷淡的谈话让机灵的G同学察觉危机,并开始为避免补考做准备。很显然,G同学是时间的主人,能管理自己,不是一味休闲偷懒。他相信能把丢下的课补回来,不影响将来的学习。这是F教授不知道的,因为课题和私心蒙蔽了她的眼睛,F教授这种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学术不端。但她会反思的,这是确信无疑的。 伦理观点 二 F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理论物理教育专家,她看问题总是喜欢站在理论物理专业的角度,物理学习没捷径但有窍门。经典物理学本质上是唯像理论,普通物理实只是一个过渡课程,其目的在于把高中物理知识与将来要学的四大力学衔接起来。普通物理学得好,这个衔接过程将是一个平稳的过渡,反之,没有雄厚的普物基础,学习《四大力学》将是场噩梦,中科大物理系每年很多学生转系就是《四大力学》学不下去了。在F教授这样的专家眼中《普通物理》只是个唯象的课程,即大量现象的介绍课程,虽然有一定的分析与计算,但《普通物理》并不会告诉学生这些现象背后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直到将来学生修习了《四大力学》,他们才会明白每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比如,动能的表达式 E=1/2mv2,普通物理课程不会去解释这个公式的来源及物理内涵,只有掌握了微积分与理论力学,学生才会对动能概念的精髓有所感悟。当然,F教授可能不知道,G同学在高中就自学了《四大力学》,他深知理论力学的重要性,通常学物理的过程是这样,《微积分》是学习《理论力学》的前提,《微积分》,《数学物理方法》与《理论力学》是学《电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力学》、《微积分》、《数学物理方法》和《线性代数》是学《量子力学》的基础,前面这些知识是学习《统计力学》的前提,《理论力学》还是《量子力学》,《相对论及量子场论》的前提,但这些前提对聪明的学生例外。G同学擅长逆向思维,那个年代敢偷进教授办公室并质疑全国学术权威的交大学生并不多。G同学的学习爆发力超群,跳跃性思考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高分,这种情况在人才济济的交大不多,可见,他是个超常聪明的学生。 《理论力学》是一个很完美的理想理论体系,在这里,根据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和最小作用量原理,任何人都能推出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动量守恒概念,学完《理论力学》一个清晰的图像就会在脑海里形成,《普通物理》里的全部维象本质上都是广义坐标和动量及解拉格朗日方程这样的数学问题了,所有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数学推导出来,而不需死记硬背。只要学过《理论力学》再回过头看《普通物理》,就会象从立体几何的角度看平面几何,觉得《普通物理》原来也不过如此。 这里谈到大学生的微积分思维,因为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大量使用《微分几何》,人们也发现很多的重要物理规律可以用二阶偏微分方程来描述。这样用微积分来解释物理规律慢慢地在学术界,在大学里变得非常时髦,特别是规范场论的高调出台把代数基本淘汰出大学课堂,这就造成F教授先入为主的印象,大学生不懂微积分,就没法搞科研,就不是个合格的大学生。其实用微积分来描述的相对论,规范场这条路线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比公理化系统基础代数描述的经典物理取得的成绩差得远。 关于F教授故意把G同学补考成绩打低,有一种可能是交大有规定,补考成绩一律八折,再四舍五入算正式成绩。这在大学里面曾是个普遍现象,老师出题超出了预期,为了正确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学生成绩高了就打折,低了就开根号。当然,如果物理课只得了65分,那是85分的补考打折分数?还是第一次考试分数?F教授应该事先给学生讲明,或者在最终成绩单上注明是打折分数,免得引起误会。 平心而论,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还是有特点的,在F教授提出该教学法以前,大家都认为大学《普通物理》内容多且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速成。F教授与G同学的实践证明,如果能抓住其中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即重点知识,就能很快对物理学的框架了然于胸,《大学物理》,包括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统计物理》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速成的。因为任何有效的授课方式都是找到了一条最容易理解的路子,避开琐碎繁杂的术语与不必要的细节,让学生能够马上深入直观地理解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一角度看,F教授的互动教育-反馈教学法应该得到国家基金支持。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