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2013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4 - 北大地质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4) - 北大地质 李革胜, 2013-3-27 F同学因为是女生,根本不喜欢地质专业。当初高考,F同学虽然是县中的状元,但在人才济济的北大,她的高考分数只能被调剂到冷门专业--地质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常来“未名湖”滑冰的G同学,G同学才情很高,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G同学很快去了加拿大,但双方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她也是个出国迷,非让G同学在加拿大联系奖学金。G同学盛情难却,把她的事儿暗暗记在心里,打算找个机会帮她。 F同学本科成绩不好不坏,在高手如云的北大地球化学,这个成绩相当不错了,因为她囿于草根,从河南一小县城来到北京,没有见过世面。她在北大没有任何背景,从不拉关系走后门,没有补考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地质系课程任务重,对物理化学、岩土力学等要求高,野外实习多,风吹雨淋,居无定所,而且传统上讲,学地质对学生动手能力体力的要求也高,所以通常不受女生欢迎。F同学最不喜欢《生产实习》中的探矿:钻孔取样、探槽、挖坑道,太辛苦了。 尽管F同学在北大平时成绩一般,但国家级的大考,她却是超常发挥,屡有暂获,毕竟大学老师给的本科成绩只能作为参考,真的不能用来决定学生的命运。F同学北大地球化学本科毕业时,对出国的事已经偃旗息鼓,她原计划考人大经济管理研究生,换个专业。但后来她从G同学处得知加拿大学地质好拿奖学金,就报考本系研究生,准备负笈加拿大,没有想到一考就考上了本系研究生。这让她在北大的同窗们吃了一惊,原来F同学考试还是蛮厉害的,因为考北大研究生比考北大本科生还难。F同学在北大的六年时光,记忆最深的就是躲在寝室偷偷地读言情小说。就象琼瑶的言情小说一样,F同学研究生毕业时,突然收到G同学的电邮,是用她老家河南话写的,告知可以在加拿大A大学地球系帮助联系导师和奖学金,但要求本科成绩全A,用她的河南家乡话诠释为,“钱多,人傻, 速来”。A大学地球与海洋系学术声誉排名遥遥领先其他大学,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那还等什么,她悄悄伪造了北大成绩单,在北京,办假证的满大街都是,假造北大全A成绩单,小菜一碟。 在G同学的引荐下,F同学很快被A大学地球系全奖录取,当时,加元市值大于美元,算起来,她在北大同窗中得到的资助是最多的,这次她实实在在尝到了作弊的甜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F同学在加拿大研究生课程各门全A,不费吹灰之力就超过她从MIT转学来的白人同学。课程简单得自己都不相信。在北大,她一直考不过班上的几个男生,对自己很失望,觉得自己真的不行,来到加拿大后发现自己还是满能学的。她踌躇满志地告诉G同学,虽然在北大不咋的,靠假成绩单混进A大学,确信自己绝对能在地球系拿第一, 第二年转为博士候选人。果然第二年,幸运的F同学成为地球系博士生,并顺利拿到5年全额奖学金,G同学教出徒弟了。为此,她在列治文请G同学吃了顿 Boston Pizza,感谢G同学的引荐。Pizza当然不白请,G同学后来回请了她温哥华鲜美的清蒸鲈鱼(Bass),并建议她博士毕业前,告诉地球系,她的成绩单是假的。G同学善意提醒她吹牛,咄咄逼人姿态应有所收敛,不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猜疑,“不患寡而患不均”,可以诠释为,北大卢刚博士就是不注意这些,受到遏制,最后酿成悲剧。她获得地球系第一,有个重要因素,她弱不经风,楚楚可怜的样子,地球系谁都不忍心打低分。如果象G同学那样飞扬跋扈,就会让人讨厌,迟早受到很多限制的。后来,F同学悄悄给她的同窗闺蜜心理学系Mitchell写了封信告知她在加拿大的生活,她信中写到,加拿大和中国一样是个人情金钱社会,讲关系攀交情,不满中国是个特权社会,想通过出国来重新洗牌简直是痴心妄想。 话又说回来,G同学虽然为人有些张狂,但和同学导师的私人相处时,总体还算低调,对F同学相当不错。有一次,F同学完成一“野外实习”技术海报 (Poster),想翻译成法文,G同学欣然代劳,海报呈送M教授后被接受,挂在地球大楼里。F同学后来意识到她的结果是错的,迅速告知M教授并请求撤回海 报。但M教授回答:就别撤了吧,没有人仔细看的,海报颜色设计得满鲜艳,与大楼色调很配合。F同学听后目瞪口呆,脸直红到脖子根,这个错误的海报挂在地球大楼的走廊上整整6年。每次F同学经过时,都低着头快跑过去,生怕别人把她认出来。 F同学很多东西都是从G同学那里学的,G同学是个“于天下之道无不贯综”的杂家。比如吹牛,一次F同学向M教授吹嘘她如何熟悉2D and 3D (Autodesk Inventor)程序:你想要什么结果,我就能算出什么结果。这是个机械工程方面的软件,有很多可调参数,并不是如F同学所吹的,要什么有什么。学地质的F同学当然不懂机械制图,但知道G同学是个机械制图高手,再复杂的Blueprints也难不到他。所以F同学大着胆子牛哄哄在M教授面前吹嘘她啥都会,M教授让她造个卫 星,她都敢答应下来。有什么问题找河南老乡G同学就是了, G同学是她强有力的盟友。她为了奖学金,这么做确实不高明,唉,“ 不是诸葛孔明,何必论其高明”。G同学作为她的强大后盾, 一直这么宽容她。 当时,G同学在材料系陶瓷实验室做硕士论文,经常来地球系做透射电镜。有点话痨的她喜欢找G聊天,G同学长得高大潇洒, 会讲河南话,嘴甜,有辆银色美国跑车,持加拿大护照,经常去西雅图买价廉物美的生活用品。F同学是国际学生,没有美国签证,到美国购物跑腿的事,只好让交大“小赤佬”--G同学代劳了。 F同学主动与G同学接近,还因为她想移民加拿大,这个小算盘,她谁也没有告诉,只是悄悄地在做准备。 移民有很多好处,学费减半,免费去公共图书馆,看病不要钱,可以随便迁移到加拿大的任何城市居住,愿意在风景宜人的温哥华住多久,就可以呆多久,去美国,欧洲,日本,台湾等无需签证等。结婚移民是最方便经济的方式,不需中介,不需回中国等枫叶卡等。“小赤佬”G同学完全没有意识到与她来往有多危险,虽然她多次提及结婚移民的事儿,正直的G同学一直三缄其口,朋友归朋友,婚姻岂可当儿戏?G同学是从一而终,除了自己的老婆Lucy,别人的老婆,从没考虑过。朋友妻,不可戏。G同学私下认为,在“未名湖”滑冰,萍水相逢,一上来就提结婚移民,要求有些过分(asked for too much!)。说正题走正道。F同学在北大言情小说看多了,她还不明白,这种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 可能被加拿大移民局怀疑为“假结婚,真移民”的移民欺诈嫌疑的。就象现在中国为了占地补偿费的,闹假离婚的也大有人在,这种欺骗行为很容易被当局发现的,占小便宜,要吃大亏的。如果不责罚这些撒谎的人,让其余的人害怕,对其他诚实善良的人就不公平。当然,他们可以反驳“老百姓被逼无奈!”,难道都一一被谴责?所以笔者反对把加拿大的价值观生搬硬套到中国来,毕竟国情不同,起点不同,执笔者主张“用爱心去解决问题”。 在加拿大宁可相信法律,也不要相信谣言和自己的处事技巧。这些, G同学也不好给她说破,毕竟人家还没有结过婚,面子还是要给的。 F同学在地球系M教授的湿法冶金 hydrometallurgy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她对M教授的评价是聪明,勤奋和专注,还是个工作狂。M教授为了得到A大学终身教授 (tenure)位子,天天在实验室加班加点,为了写文章,发表专利,取得突破性进展(ground-breaking)。地球系是个“要么发表文章,要么走人”的地方 (Publish or Perish),全世界的地质学家都愿意来A大学地球海洋系当教授,竞争空前激烈。 在进入地球系前,F同学参加了A大学提供的实验室安全训练课程。这个安全课程就是每人发一本“Laboratory Health and Safety Handbook", 回家自己读,只要通过学校的考试就可以了。手册上都是些大众化的东西,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使用手套,面罩,铁头鞋等防护用品,如何处理垃圾,如何使用通风橱,压缩气体,以及加拿大独有的工作场所危害品信息制度(WHMIS)。这些安全培训对于M教授的贵金属分析实验室是不够的。 问题一, 什么是“湿法冶金”,它有哪些优点? 答: 湿法冶金是通过水溶液反应过程从矿石中中分离出金属的方法。即金属矿物原料在酸性或碱性介质的水溶液进行剂萃取、分离杂质、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过程。有些矿物如铀,不能采用传统的火法冶金,只能用化学溶剂把他们分离出来。 湿法冶金有萃取效率高,每小时可实现上万级萃取。分离能力大,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液液萃取,成本低,工艺简单,仪器密闭性好,溶剂不易挥发,安全环保,不产生固体废弃物等优点。 M教授从事的是“大样浸取金方法”(bulk leach extractable gold,BLEG),其本质是创造性扩展借鉴采矿业的氰化物堆浸技术,BLEG也称 “bottle roll gold test”只适用于微含量金矿分析。因为在含金量低的矿物中,金含量在(60~250)×10^ -9之间,颗粒尺寸50-70微米。由于金在样品中分布的不均匀性,需取250~900克样品进行分析才能使分析误差降至RSD=25%。对于如此大的样 品,如此小的含金量,常规分析方法根本难以处理,M教授借鉴采矿 业的氰化物堆浸技术,提出了大样品浸提方法:取0.5--5千克样品,在0 25%--1%NaCN溶液中搅拌24小时,用有机溶剂提取金元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Au +8NaCN +O2 +H2O=4NaAu(CN)2+4NaOH 因为金单质与氰离子的络合作用降低了氧化电位,并在碱性溶液中,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可溶性的金氰盐而溶解,可以有效地将金从矿物中分离出来,然后再用活泼金属,置换反应把金从溶液中还原为金属。工业上常用用Chiddy方法用锌Zinc 把金置换出来, Zn+NaAu(CN)2=KZn(CN)2+Au 而M教授的实验室常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进行定量分析。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工序,NaCN溶液pH值必须保持在9 到 11之间,通常靠人工加入石灰 (lime)或氢氧化钠 (sodium hydroxide), 来防止NaCN溶液pH值下降,挥发出无色剧毒气体(CN)2, 或者空气传播的. HCN (airborne hydrogen cyanide),HCN虽有淡淡的苦杏仁味,但有四成人因为缺少一种嗅觉基因,根本就闻不到它。 氰离子(CN−)是一种软碱,可与软酸类的重金属离子形成较强的结合, 如金,银等。所以,在M教授的实验室,氰化物被大量应用于湿法冶炼金、银。 F同学知道有毒的氰化物对女孩子影响大,她在北大的师姐就生了个残疾孩子。F同学非常聪明,她是不会去搞这些危险的化学分析实验的。一开始,她就与M教授商量,BLEG和Chiddy在工业上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需要的是计算机模拟,在计算机上客户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所以她愿意做BLEG和Chiddy工艺的计算机模拟, M 教授对这种面子工夫的博士论文非常感兴趣, "通情达理"地同意了,但最后还是要求她做一些具体实验,有具体的数据来证明她模拟程序的可靠性, 让她的博士论文厚实。胳膊拧不过大腿,拒绝M教授,就是拒绝奖学金,F同学极不情愿地同意了。 M教授对于实验安全非常重视,在F同学开始实验前,专门召开了一次小组安全实验会议, 强调氰化钠溶液pH值必须5分钟测一次,必须保证pH值在9-11之间,否则有生命危险。没想到, F 同学那天有事, 没有出席安全会议, 她当然知道控制氰化物溶液的重要性, 只是对具体的pH值记得不太清楚, 也没有放在心上, 她打定主意, 不去碰剧毒的氰化物, 到时候做些假实验, 造些假数据,博士论文就混过去了。在北大人人都这么干, 心照不宣。神不知, 鬼不觉。地球系会议室就在电镜室对面,当时G同学正好在做透射电镜实验,会议内容听得清清楚楚。 该实验要求在0 25%--1%NaCN溶液中搅拌24小时, 并保证搅拌容器密封, 在专门的氰化物处理室,特制的氰化物通风厨和平台上进行,成本高,需每半小时要用酸碱计检查pH值, F同学忍无可忍, 每2小时才检查pH值,只有傻子才会把自己当成机器使。因为苦味酸法(弱酸性Dissociable WAD) 测试氰化物浓度过程复杂。苦味酸 (trinitrophenol, picric acid, C6H2(NO2)3OH) 在实验室风干,可能遇金属就爆炸,如果有摩擦或冲击,也会爆炸,必须非常小心。镍溶液,苦味酸溶液,氰化物溶液的配制和校正复杂且危险,F同学对地质科学 还没有到献身的高度。只打算在A大学读博士期间移民,毕业后找个高薪工作,买车买房。 她悄悄从木薯中蒸馏出氰糖苷,撒在氰化物平台上,让搅拌机继续工作,里面都是样品和蒸馏水,实验室贴上“Cyanide”的标签,人人都绕道而行,没有人怀疑她的实验在搞鬼。G同学关心她过了头,闻到苦杏仁气味,以为是氰化物泄漏, 就提醒她,见她不以为意,就直接找到M教授,完全是为了她的安全。 G同学与M教授仔细讨论了实验室的苦杏仁气味,肯定是从F同学的实验设备中漏出来的,因为地球系的餐厅离F同学的氰化物实验室只有三米远,中午研究生吃午饭时都可以闻到饭香和杏仁气味。M教授刚开始还有点不安,私下找F同学来问,发现她根本没有用氰化物,一直把木薯和杏仁持续沸煮得到的氰糖苷,放在实验室掩人耳目。M教授气得够呛,又不敢开除她,如果F同学到学校告他实验数据作弊,自己都可能被撵出A大学,终身教授从此想都不要想。 实验作弊的猫腻,又不好给碎嘴的G同学明说。“子非鱼也,安知鱼之乐?”这些作弊技巧带来的好处,怎能随便告诉人。只好推说现在太忙, 实在没有时间管这种小事"a small problem",并答应等他拿到地球系终身教授后,有钱了再处理这个问题。老师成了“跑钱”老板,研究生没有好的学术环境和榜样, 不作弊才怪。他现在主要精力是把终身教授弄到手,如果停下来处理费力不讨好的实验室安全问题,他宝贵的时间将会浪费在安全等无效劳动上,A大学评教授看重 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研究生的安全健康成绩。 G同学讶异于M教授的无动于衷,这怎么是小事?搞不好要出人命的。M教授前段时间花钱象流水, 现在已经没有钱更新设备。他也知道,G同学是F的引荐人,关心她的安全。就一针见血,氰化物实验室设备有点漏气,需要更新,但需要大量经费,他经费紧张,一句话,没有钱。如果要更新设备,只能解雇几个研究生,如果要开人,F同学可能是首当其冲。M教授的奖学金是F同学的唯一收入,没有奖学金,F就不能在A 大学继续当学生,没有A大学的证明,F同学就会失去在加拿大的学生签证,只能回中国了。兹事体大,G同学只能暂时就保持沉默。有关实验经费和浸取金技术不是G想要说的重点,就没有扩展话题, 平静地从M教授的办公室退了出来。 这时,已是午休时间,G同学回到休息室,研究生们都在Lunch Room吃午饭,大家都把午饭放在门口的冰箱里,大门正对F同学的实验室。一位研究生把他的午饭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另一位在边煮咖啡边削苹果,还有一位白人女同学怀了孕,大着肚子在休息室看电视。G同学这时闻到空气中的苦杏仁味, 仿佛看到同学们开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促、抽搐、昏迷和呼吸抑制等症状,坐在靠近门口的同学出现“闪电式”骤死。G同学不是个“迂腐”的人,他确实不知道,F同学根本没有使用氰化物。不说,其他人的安全怎么办?还在胎里的孩子怎么办? 说出来,F同学可能被撵出学校。G同学心里两头堵,请给他出个两全其美的主意。 问题讨论 G同学该怎么做? • 告诉其他研究生,苦杏气味是剧毒氰化物? • 告诉M教授和F同学?或者告诉地球系系主任?给研究生院写封匿名信?干脆什么也不说,已经给M教授讲过了,别尽到自己的责任了?要求M教授再召开一次安全会议?要么不做响应,要么拒绝置评。 • 建议所以的研究生都带防护面具?都不要去LunchRoom吃饭? • 认真做点研究,更换设备需要多少钱?向学校和政府申请经费?建议F同学换个导师?换个实验室? 伦理观点一 每个研究生入学,对导师都有期盼,希望导师给予栽培,不然要导师做什么?都自己回家自学不更好?当问题产生时,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得到导师的支持。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 (fiduciary),只有互信才能双赢。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M教授管理他的实验室有点家长式作风(paternalistic),独断专行。G考虑的是F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安全,特别是同学们正在吃饭,喝咖啡,还有那个女同学肚子里的胎儿。其他同学在地球大楼走来走去,氰化物弥漫在实验室大楼,搞不好是会摊上大事的。如果G同学提出来,可能研究生就会失去奖学金,这对低收入的研究生们雪上加霜, F同学可能还会被迫离开加拿大。提供氰化物安全培训是地球系与M教授的责任和本职工作。很显然,M教授考虑自己的终身教职比考虑学生的安全多得多。 M教授在保护学生利益面前其实是个失败者,他没有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误,如果面对错误, 他自己都可能走人,这是科研伦理教育长期缺乏造成的。M教授知道氰糖苷毒性不如氰化钠大, 但还是有毒,F同学把氰糖苷撒在实验室,违反了实验室安全法规,没有遵守WHMIS, 他也清楚学生在隔壁吃饭,休息,有的女研究生还怀了小孩,他不以为意, 轻描淡写说成是小问题,"a small problem"。他答应等他拿到地球系终身教授后, 有钱了再处理这个问题。M 教授肯定要出问题, 等到F 同学拿到博士学位, 加拿大永久居留权的时候, M教授的恶梦就来了。为了利益最大化, F 同学最后肯定要告诉研究生院, 她是靠成绩单作假混进来的, M教授数据造假问题迟早要浮出水面。M教授科研伦理一直没有作好准备, 一旦遇到风浪才大梦初醒,为时已晚,难有回天之力。 G同学不依不饶,M教授就以解雇F同学来威胁G同学,这种家长式的作风,很难让学生在他面前说真话。M教授现在主要精力是把终身教授弄到手,如果停下来处 理费力不讨好的实验室安全问题,他将会浪费他宝贵的时间,A大学评教授看重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安全问题。”安全成就感”反馈时间长,研究兴趣难以持久, 也是M教授不注重安全教育的原因, 他个人利益比实验室安全更重要(outweigh)。创新性是A大学教授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体现在学术论文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等方面。仅用学术论文来衡量创新水平并不全面科学,所以,教授的科研伦理水平的考量也是应该包括的。 G同学有几个选择, 最简单的是什么也不做。最简单的方法通常就是最好的选择, (the best choice is not the easiest.) G同学知道氰化物剧毒, 他已经选择告诉M教授, 已经尽了他的责任, 也发现同学在不安全的环境下用午餐, 也发出过警告。他来自材料系, 可能在材料系也见过同样的情况。显然, 地球系的研究生们也受过专业训练, 他们中为什么没有人置疑在休息室用餐的危害。可能G同学与其他研究生对于安全的认识不同。M教授是唯一知情人, 却什么也没有做。 伦理观点 二 F同学的成绩引来了一些吸引人眼球的谈资。她在求学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的欺骗行为,虽然这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F同学确实在她申请A大学地质系博士生的时候存在欺骗行为。F同学高考是县中状元 ,她应该在老家湖南学得相当优异,不然是不会被北大地质系录取的。这里确实讽刺意味很浓。她在高中的教育看来并不能支撑她在北大的竞争,北大本科毕业时,成绩单上连续出现好几个B,这个成绩虽然在高手如云的北大地质系相当不错了,但A大学要求本科成绩全A。她又是一位好强的学生,有志于申请竞争激烈的加拿大A大学博士奖学金。在北京,办假证的满大街都是,假造北大全A成绩单,小菜一碟。在这里F同学与其说是G同学的好友,还不如说是完美分身。她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有人发现了她成绩单的疑点而向A大学学生档案管理员询问,结果A大学官方向该学生对质时,她可以搪塞说她改成绩单完全是一个玩笑,并不是为了找博士奖学金,仅是作为遮挡来自父母希望她学业优异的压力,面子上好过些。况且她的导师M教授为了获得终身教授位置会全力保护她的,实在不行,她还可以飞回中国。 伦理观点 三 很显然,M教授是错误的,优秀教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高水平的论文就等于高水平的教授吗?如果把M教授的事情放到明天的“温哥华太阳报”上,他会感到自豪吗?他能够面对媒体解释,他为什么允许一个外国女学生不经足够的安全训练, 做危险的科学实验,为什么允许研究生在明显有污染的地方吃饭?知耻近乎勇。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不敢理直气壮地干,拿经费不足来搪塞,说明M教授还有点良心, 应该给更多的机会改。 G同学是个有担当的人, 他还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更难回答。一个材料系的硕士生跑到加拿大顶尖地球系,管起博士生实验的安全问题,本身就是对地球系一大堆所谓“教授”的一种讽刺。G同学还应该更大胆一些,给大家讲具体一点,越具体详细,越好。研究生都是聪明人, “响鼓不用重锤”,当他们知道危害时,会采取行动,不会去理会M教授的说辞。 F同学应该继续实验吗?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制的通风厨需要更多的资金,改善设备意味着更多的研究生包括F要失去奖学金。这并不重要,生命是最重要的,失去奖学金,离开加拿大,比在实验室中毒,失去生命好很多。 G同学的确很难做。最好的当然是让F同学她自己意识到危险性,然后改正。当然别的方式,带来的后果就可能伤及其他人或自己了。这个跟现场发现安全隐患是一样的。制止、不制止都有各种后果。所以实验室在搞安全教育的时候,就是说,实验室安全是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社会、、、那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她自己觉得安全了有能力防范了,那就可以了,出了事故。受伤害的还是自己和家人,赔再多的钱,也是别人享用了。F同学自我的安全意识需要提高。 G同学保持沉默对他来讲, 是最舒服的方式, 是上策。他可以选择给M 教授和F 同学写封电子邮件, 告诉他们这完全是按照WHMIS安全规定来进行的, 不是自己的随意标准。G同学其实是要么面对得罪人, 要么屈服M 教授的压力。人人皆有犯错误的时候, 当 别人使用真的氰化物, F同学闻到苦杏仁气味,就无法判断是否真有氰化物泄漏,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对杏仁气味不以为意。 话虽如此,实验仍然在进行,苦杏仁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也没有人出现更多的不适。是不是也有个含量的问题呢?事实上在化工厂,工艺设备在不断地改进,这种泄露无所不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没有质的改变。有良心的只是尽有可能降 低危险到最低程度。关于量的研究也许才是更加适合的科研方式。像煤气中毒,轻者没感觉,重的致人死命。但CO与血液中结合物是无法从身体里面根除的。肯定是有危害的,但很多却说不清、道不白、查不出的。难以解释,大家也只好接受。现在还有个说法叫带病生存。 中策是G同学告诉警告所有研究生,氰化物泄漏。让所有的研究生担起自己的责任,M教授其实在欺骗了所有的学生,他认识到自己设计的湿法冶金实验对所有的人可能造成伤害,自己资金缺乏,为了终身教授,硬上马。 下策是G同学给地球系写个匿名信,告知这一切,但一旦被发现,可能受到M教授的报复。当然本案例是从G同学的角度来写的,有罗生门嫌疑。只有G同学觉得M教授过于敏感, 似乎只有G才发现安全问题, 难道其他人都是傻子? M教授告诉G这是个小问题,迟早会解决,可能G同学是有点过分敏感,他应该相信比他有经验的M教授。如果G同学的质疑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他可能失去F同学与M教授的友谊。 (3.5 小时完成初稿) Comments are closed.
|
李革胜,M.A.Sc Archives
July 2015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