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录一 卢刚事件 李革胜,2013-10-28 卢刚北京市人,天才少年,1984年本科大三时就从众多硕士生,博士中脱翼而出,通过CUSPEA考试(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中美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198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全A毕业后顺利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1991年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Study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effect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ionization)》。 1991 年11月1日,卢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开抢连杀五人,重伤一人,包括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导师助理,物理系主任,副校长,物理系学生秘书与中科大同窗,随后在大学办公楼饮弹自尽。整个枪击过程不足20分钟,其间遇到许多不相干的师生,但卢刚并没有开枪滥杀无辜,可见,天才卢刚杀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关于卢刚的杀人动机,爱荷华官方没有正式的结论,有人认为,卢刚结果经过6年的辛勤工作,其博士论文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数据有暇疵,有口难言, 不敢申述,虽有顶博士帽,却无法得到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他迁怒导师,系主任,校长从中作梗及同窗小人得志。卢刚走投无路,无颜见江东父老, 最终走上极端,拼个鱼死网破,报复美国社会对人地生疏的弱势中国留学生的歧视与不公平。 卢刚事件曾震惊中美两国,也开启了关于中国大学本科思品教育与美国博士生科研伦理教育弊端的长期讨论。 (20分钟初稿搁笔)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Archives
November 2013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