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014 3 Comments Fudan Classmates(12)复旦同窗 李革胜,2014-04-11 S同学是复旦大学光电系本科生,他是G同学中学同窗,G同学上的是交大,而S同学则考上复旦,两人都是重庆清华中学第一个考上交大复旦的学生。高考前夕,清华中学校长在工字堂办公室找G同学谈了一次话,这是G同学在清华中学六年求学生涯中唯一的与校长单独面对面机会。校长也是G同学的数学老师,其实都不是外人。他开门见山地告诉G同学,教导主任偷看女学生睡觉被当场抓获,现已扭送派出所了。G同学的班主任和英文老师搞小三,学校决定很快将他调离。C同学将成为该年度重庆市高考状元,铁定被安排去中科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不出意外会送到美国李政道门下读博士。这是我们区重点中学开天辟地头回出高考状元,是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果。G同学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班主任搞小三,教导主任耍流氓,C同学当状元上科大去美国跟我有什么关系,莫不成是我叫他们这么做的?末了,校长问G同学毕业离校前还有什么要求,G同学没好气地说,阿拉一个人去上海太孤单了,侬把S同学送到复旦如何?没有想到G同学一语成箴,S同学虽然高考比G同学少了50分还是被复旦名牌专业光电系录取,成为清华中学第一个考上复旦的学生。G同学他们毕业那年,清华中学获重庆市先进集体称号,G同学的班主任如果不是因为搞小三被当场捉奸,完全可能成为清华中学年度先进个人,因为G同学所在的毕业班高考成绩摆在那里,谁也没话讲。区教委专门请毕业班的老师们到李家沱吃火锅,G同学作为唯一的毕业生有幸和老师们同桌吃饭,无上光荣。 外国人不会理解,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长大的人才会相信这个真理:革命只有分工不同,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种自信。只是邓小平上台后,邓小平重用知识分子,忽略工农大众的利益,那本质上背离了毛主席的群众路线,广大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但仍然相信党会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所以,G同学身上才会发生这些故事。 S同学考上复旦当然兴奋得雀跃,他拿着烫金的复旦录取通知书边走边念,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要做新一代复旦人。G同学在旁边调侃说,我们交大的只好自称交大人了。没有想到传达室的老先生听见这话,认为S同学姓“焦”,他知道S同学住201室,一次S同学家里寄来个包裹。老先生就在楼下喊,“201性交的,下来取包裹!” 惹得大家先是错愕,继而哄堂大笑。S同学还喜欢说个笑话,“妓女罢工 - 抗日”。 G同学建议S同学上复旦,完全是好心,他去过S同学的家,因为囿于农村,他家徒四壁。远远望到S同学从山坡上轻快地跑过来,G同学忍不住心酸。衣衫褴褛的S同学S同学出现在颇具小资情调的复旦园,曾是一道靓丽景观。S同学后来做LED发财成了土豪,G同学回国探亲,S同学请G同学和他们的高中班主任去洗脚,完事后,给高中班主任找了个小姐陪唱卡拉OK。S同学还厚着脸请班主任问王姑娘好,王姑娘就是那个和班主任搞小三的英语实习老师。S同学问班主任,王姑娘现在何处高就?在重大附中当英语老师。S同学要给G同学找个小姐,被G同学严肃地拒绝了,他本是个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班主任指着G同学对S同学说,我不担心他,我担心你出国去怎么活?一副悲天悯人恨铁不成钢状。S同学后来投资移民加拿大,G同学把他从机场接到自己家里,请他吃Pizza,S同学咬了一口,比大饼好吃多了。S同学其实是个率直的人,从不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他不愿是的人。 G同学出国前和S同学在江湾五角场吃了顿散伙饭,S同学给G同学看他在复旦的旧照片,夕阳西下,曦园美景,物理楼科研,晨读石留影。两人谈起同窗岁月,两人相约逛南京路淮海路打望,结伴去杭州湾游泳,S同学生平头次尝了海水的味道,他告诉G同学,咸的。S同学一直记得高中时期的G同学吃馒头吃得非常慢,他把馒头含在嘴里仔细咀嚼直到产生麦芽糖,那样会有甜味,G同学到现在都没有胃病。他们谈起旧事,颇为动情,几度哽咽潸然泪下。G同学建议S同学多赚钱投资移民加拿大,到北美去吃香喝辣。后来S同学真的投资移民到了温哥华,他在自己的豪车背后贴了个Sticker,用中文写着“男人若有钱,和谁都有缘”,以示他从此翻身站起来了。 多伦多 S同学投资移民加拿大后,他与G同学结伴做了一次横跨加拿大的私人旅行。在多伦多加拿大原子能中心,G同学拜访了他在清华教务处认识的朋友J博士。J博士曾是湖北省高考状元,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全A尖子生,当年优秀学生干部留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典型。美国普渡核物理学博士毕业后,他全家移民加拿大,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在多伦多大学化工系又攻读了个博士学位,是原子物理学与化学工程双料博士。J博士一向乐观豁达,从不记仇。但三年后的一个冷冰冰的清晨,J博士从多伦多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桥跳下,当场身亡。他没有留下遗书,事前也没有任何征兆,其自杀的原因成了一个谜。 谈起J博士两人不由而同想起清华中学的天才R同学,R同学比S同学低一个年级,在清华中学曾是个奇迹,从小学一年纪到高三各门功课全年级第一。那知天有不测风云,R同学考上复旦后竟得了忧郁症,休学一年也没有好转,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跳楼自杀了,真是天嫉英才,人生不幸。G同学后来与S同学仔细分析了R同学的个案,发现R同学的死其父母与清华中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同学的学习天赋其实一般,但长期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有时连他自己都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水平。主要是他长期是清华中学第一,所以学校家长就容不得别人超过R同学,G同学囿于草根从高一起各门功课全年级第一,虽多次独占鳌头,却从不争春,老师们悄悄把G同学各门功课全年级降为第二, 因为第一名C同学是老师创造的, 比如G同学数学考90分,老师就把C同学打95分,G同学考95,老师就把C同学加到97分,因为当时的第一名是人为加分制造的,后来发现第二名的G同学遥遥领先于清华中学内定的状元C同学,只好水涨船高,区重点清华中学内定的状元C同学随着G同学的崛起成为重庆地区的状元。这就是C同学经常学习成绩独领风骚却看起来低眉顺眼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状元是靠老师作弊得来的,故表现远不如G同学高调。R同学的父母却坐不住了,他们偷偷把G同学做过的试题与学习材料都收集起来,第二年拿给他们的宝贝儿子做,发现比第二名G同学差了十万八千里,更逞论重庆市的高考状元C同学。清华中学也不好明说C同学是个假状元,搞得R同学的父母认为C同学智力一般,秉着C同学能当重庆市的状元,我儿子也能当状元的态度,拼命逼R同学去超过状元,最后逼出了忧郁症,真是不幸。 G同学后来与S同学仔细分析了J博士的个案,由于生前没有明显自杀倾向,J博士可能是几秒钟之内突然百感交集,随后产生“应激性行为失控”,遭遇心理“落差”调适不成功而自杀的。J博士跟北大卢刚完全不同,他遇到挫折,从没有迁怒他人从中作梗,“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自己从立交桥跳下,一了百了,以死抗议加拿大社会对人地生疏的弱势新移民的歧视与不公平。每每念到这些,G同学情绪不能自抑,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其实,每个人都有发生“应激性行为失控”的可能,但是人们会因为性格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调节方式。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不要把不得志全部归因于自己,要知道成功与否还与运气、客观环境有关,有时候分析客观原因的影响,适当调节期望值,心理会开阔很多。国内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估计很少受过歧视训练,如果经常有人当面吐口水,老板同事朋友经常把“莫须有”的罪名推诿到自己头上,故意以肤色语言种族的歧视等,很多名校生都会产生应激性行为失控。如果周围有5,6人经常在面前吐口水,长期被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一般人都会气得发疯抓狂。在北美,华裔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老外的歧视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G同学扼腕动容,心有戚戚。G同学与S同学都是囿于草根出身,从小受别人的白眼惯了,特别是在上海长期被看成“阿乡”,早就看名誉,金钱,职业为粪土,脸皮厚,他们心理期待很低,能随时排遣胸中郁闷反而能在北美活得更好,发现工作不好找,就适当放低或调整既定目标,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J博士与R同学都曾经是高考状元,没有想到以自杀收场让人唏嘘。中央教科院曾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这是自然的,因为那个年代高考状元大都是内定的宣传目标,真才实学是其次考量的因素。 G同学后来在加拿大原子能中心资料室查到J博士的工作日志,证实了他对J博士自杀的分析。试举一例管中窥豹,J博士是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博士,移民加拿大后,他运气非常好,很快在原子能中心找到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的工作。J博士的工作是重水核反应堆的反应率工艺改进研究,核反应堆的反应率一般是通过控制堆芯内的中子密度和能量来控制的。通常情况是把控制棒插入堆芯内将会减慢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率。反过来,将控制棒抽出,链式反应的速率将会增加,反应率也会增加。因为控制棒由热、中子强吸收材料做成。如果有很多的中子被控制棒吸收,就意味着就少一些中子引发链式反应,反应率也就减少。 J博士研究的新一代核反应堆是用重水冷却慢化剂来控制反应率的,其通过和快中子的碰撞,吸收中子的能量,使快中子能量降低,成为热中子。而热中子引发核反应的截面更大些。因此慢化剂密度高,将会增加反应堆的功率输出。而温度高,冷却剂的密度会降低,慢化作用降低,反应速率下降。在这里冷却剂因会吸收中子起到控制棒的作用。用液体来控制反应速度比固体控制棒要容易得多,所以J博士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前瞻性。 J博士和多伦多本地白人Jay一起工作,J博士是清华高才生,从心里非常看不起Jay的工作能力。因为Jay高中毕业后只在当地社区学院读了两年大专,除了英文外,数理基础,动手能力比J博士差了十万八千里。J博士见多识广,他知道Jay这种地头蛇尽管长得象猪却惹不起,自己找份喜欢的研究工作也不容易,所以J博士虽然心里瞧不上Jay,但他不得不事事小心翼翼,能够自己做的工作他都自己做,他心里非常清楚,Jay做的工作非常马虎,出了问题,上司Aaron总是找自己的麻烦。时间一长,J博士蓦地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做两个人的工作。他也不以为意,吃亏是福嘛。但有件事他始终觉得不对劲,英文是J博士的硬伤,他虽然当年在北京GRE考了2100的高分获得普渡全奖,但毕竟那是哑巴英语。用英文讲道理吵架根本不是Jay的对手,加上他申请原子能中心职位时用的英文名也是Jay,所以他发现Aaron总是把自己的工作量算做本地人Jay的,而Jay的工作量算成他的,谁都知道Jay上班就是一杯咖啡,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到处喋喋不休,所以从工作记录来看,J博士的工作量少得可怜,而Jay的公司记录非常优秀。J博士知道公司的工作量记录对自己的前途非常重要,一点马虎不得,因为下一份工作也会参考以前工作记录的。 刚开始,J博士不断提醒Aaron,公司把自己的工作加到Jay头上,而Jay的坏记录加到自己头上。经J博士提醒,Aaron开头还是把错误改正了,但第二天,他又把J博士和Jay的工作量搞混了,J博士只好又提醒Aaron又改正错误。时间一长,恶性循环开始了,每当J博士提醒Aaron时,Aaron开始变得不耐烦,J博士试着用不同的方式为自己辩护,理直气壮地讲道理,开玩笑,打比方,散布谣言,拍桌子吵架,写告状信,写匿名信等。Aaron都一一改正,但很快又把两人的工作量搞混淆。周围的人也看上去对J博士的抱怨开始不耐烦,这时候,J博士产生了一个错觉,自己的英文不好又不是本地白人,上面没有人,Jay是本地人有保护伞惹不起,吃点亏就吃点亏吧,也许保持沉默是最好的办法。他只能用加倍的劳动来争取自己的位子,如果把自己解雇,Jay根本做不了自己的那份活儿,公司总是需要人来干活,当时,J博士是这样安慰说服自己的。 时间一长,人们发现Jay天天在实验室喝咖啡,却经常得到老板的奖励,去美国进修,去欧洲带薪度假,涨工资涨福利等,一句话,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Jay坐地升迁,生活越来越滋润。有天下午,公司老总召集所有员工大会,把Jay请到领奖台,给大家解释为什么授予Jay年度最佳员工称号,J博士在下面听得百感交集,因为Jay的工作完全是自己做的,他在公司累死累活只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因为老板包括Aaron本人很少到实验室来,老板只看工作记录,很少关注真实情况。那知后来公司来了个新主任打算搞改革解聘一些不必要的人员提高效率。J博士的工作记录差得可怜,很快,他收到公司的一份解雇信,因为Aaron以J博士英文差为由拒绝直接口头通知他。 G同学曾经劝S同学别50步笑100步走J博士的老路。当年,S同学本人上复旦也是费尽了心机,一波三折。首先,S同学囿于农村,家徒四壁,行贿没有钱,走后门没有关系门路,在清华中学,区长的儿子也去不了复旦,更何况农民的儿子?靠走钢丝硬考,想也别想,复旦理科在有上亿人口的四川每年只招区区40余人,他S同学在地级市区重点排名20左右的学生,去复旦简直是癞蛤蟆吃天鹅肉。偏偏S同学后来美梦成真,考上了复旦大学。 S同学上复旦大致过程是这样的,S同学虽然学习天赋不够,但钻营的本领却是与生俱来,同窗六年,他早就看出C同学状元的端倪。他的注意力一直在G同学身上,G同学一身正气,什么都敢仗义执言,而C同学长期畏畏缩缩,除了成绩第一外,实在没有什么地方特别。S同学从小就学会了做事之前踩点,具备注重细节又避免陷入繁琐的罕见才能。他经常到老师家里捎两根黄瓜,嫩藕等新鲜蔬菜获得好感,这样他就渐渐成了老师家的常客,这是他那当过兵的表哥教他的,老师的家门槛是被S同学踩烂了的。那年代,期中期末等决定命运的考试试卷是不发还学生的,一般是老师给多少分就是多少分,S同学曾比较过全年级头两名C与G同学的家庭作业与平时考试成绩,发现C同学这个第一名水分太大,而周围其他人对此熟视无睹,因为C同学是全年级第一名入学,放弃市重点中学而转投区重点清华中学的,大家对C同学拿全年级第一习以为常,S同学悄悄问过几个与C走得较近的同学,发现他们从没看过C同学的作业试卷,因为C同学一直属于比较清高,比较安静那种类型,虽然他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但竟没有一个同学对他知根知底。 S同学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老师家送礼时,把C同学与G同学的期中期末试卷都偷出来,他还真成功地偷到了几张试卷。S同学连G同学的草稿纸都保存起来了,那是G同学的父亲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拿来的废报表给G同学做习题草稿纸的,上面全是“男扎”,“女扎”,“安环”,“打胎”,“避孕”等奇怪的词条。后来在同学们中传说G同学反对“坠胎”,S同学想生双胞胎,所以填复旦,双蛋大学。其实这都是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当时老师批改完试卷给完分数,过段时间都是悄悄把试卷销毁了事,从没任何人会在意试卷是否丢失。没想到S同学钻了这个空子,这下S同学有了C同学作弊铁证。高三临毕业前,清华中学也发现不对劲,真要硬考C同学非穿帮不可,G同学高考后肯定要求查卷,他明摆着要在高考场上给学校好看,到时候学校乃至当地教委都会下不了台。G同学的事体捅到了中科院与教育部,G同学的数学老师,一个地级市区重点普通中学数学老师在G同学高考夕前竟被请去北京教育部,中科院介绍他的教学方法。C同学父亲的弟弟当时在四川省教委工作,他从成都亲自打电话到重庆市教委,给清华中学两个保送名额,把第一,第二名保送去武汉测绘与成都科大了事,坚决不能让G同学参加高考,他们非常害怕G同学超过重庆的全国重点中学第一名,因为高考前夕四川省举行过全省统考,教委是摸了底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练就的考试功夫, 重点中学的素质教育哪里是对手?后来,交大毕业前,班长坚决不让给G同学推荐信考研,也是怕他独占鳌头,交大材料系下不了台。[1] 哪知G同学不买帐,他根本没把武汉测绘与成都科大看上眼,清华中学毕业上清华大学那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的事情。那怎么行?清华中学的老师们坚决不同意,恢复高考以来,清华中学从没有学生考上过清华大学,他一个自学的家伙去了清华大学,要是把清华大学搞臭了,我们清华中学还办不办?不行!坚决不行!不能让G同学去清华大学。双方拉锯进入僵局,后来大家都退后一步,G同学选择去上海交大,C同学只好水涨船高去中国科大来掩人耳目。正好空出两个保送名额给学校的后门关系户,一举两得,这是那年清华中学的意外收获。G同学就是这样一直在为他身边的人创造机会。S同学瞧出门道,他那天穿得破破烂烂,装出副憨厚可怜相,拿着条鲜草鱼来到班主任家,并出示G同学与C同学的期末试卷请答疑,班主任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觉得对这位衣衫褴褛的农村同学有所亏欠,遂悄悄拿出高考志愿表,建议S同学报考复旦大学并要求他对此保密。这些轶闻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历史上都是真实的。 金斯顿 G与S两位同窗辞别J博士坐灰狗来到安大略湖畔仙境般的小镇Kingston,除了温哥华,G同学最了解的加拿大城市就是Kingston了。G同学来到萦心多时的皇后大学,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看望一下远在异国他乡的老同事,重庆大学采矿系C教授,当时C教授在皇后大学矿物实验室做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虽说是让国内同事羡慕不已的公派访问学者,其收入在Kingston只相当于全职餐馆工,因为北美的餐馆工是有小费的。好在C教授运气好,矿物实验室主任Kevin博士给他一份Stipend,每周在实验室工作20小时,这样C教授有了两份餐馆工的收入,日子比其他中国学生学者好过很多,虽然没有人知道,曾为复旦高分子材料系的高才生C教授在这里其实是个“白菜价”的实验室技术工人。G同学与S同学正好赶上,可以打C教授的秋风。 G同学来到C教授的实验室就发现不对劲,因为C教授每天早出晚归,每周工作45小时是经常发生的事,根本没时间陪G同学与S同学,乐得G们天天逛如诗如画的千岛湖。一天,G同学无意中看到Kevin博士给C教授的邀请信,上面清清楚楚注明C教授只能在大学实验室工作,每周不超过20小时。 那天是加拿大国庆节,G同学一大早看见C教授胡乱把两个三明治放进Lunch Box准备去实验室上班。G同学赶紧恭喜C教授,根据加拿大劳工法,国庆节加班那是double pay,C教授是要得双份工资的。C教授一声叹息,他在Kevin博士的实验室做了快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每周工作工作50小时,从来没有加班费。当初,Kevin博士就是图雇国内的访问学者廉价劳动力才让C教授工作的,要加班费门都没有。至于工资待遇真的不如餐馆工。你看,湖北轻工业学院来的访问学者副教授小许,一到加拿大,只在食品工程系报个到,直奔唐人街餐馆而去,每周只工作40小时,因为厨艺超群,服务态度好,小费多,打黑工的收入比他这个高级访问学者还高。 G同学蓦然想起,加拿大的标准工作时间为每天八小时,每周四十小时。每周应有一天休息。如果超时工作,必须获得补偿。Kevin博士其实是在利用中国来的教授做黑工,小许副教授在唐人街打工没有工作许可,也是违法加拿大劳工法的行为。当然Kevin教授也可以反驳,中国来的访问学者没有付任何管理费,我凭什么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钱接受他?要知道,实验室办公室的租金都是从我的课题费中出来的,C教授不给我廉价打工,又能做什么?经过仔细观察,G同学发现C教授与许副教授这样的访问学者在加拿大非法打工不是偶然现象,如果被移民局查实非法打工,他们将被留下案底,G同学在准备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帮助C教授他们。 渥太华 离开Kingston,两人继续坐灰狗来到Ottawa,Ottawa只有两种语言,French 与Reluctant English,加拿大的政治中心其实是个法语城市。在渥太华很多法裔英语讲得很流利顺畅,特别是法裔小姑娘,讲英文象打机关枪,可是听的人经常听得一头雾水。法语和英语许多单词拼写是没有区别的,法裔要么偷懒,要么分不清英文法文发音的不同,经常用法语的发音讲英文。在渥太华要是不懂法语,听法裔讲的英文经常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好在G同学精通法语,这倒也难不住他。G同学来到加拿大陶瓷学会期刊杂志部,找到他在北京认识的法裔朋友Henry,Henry的真正名字很长Henri Rene Cambie Bourgeois,G同学为了记住Henry的名字还化了些功夫,因为他知道在学术界混,如果有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朋友帮忙发表文章要容易得多,文章是踏进加拿大学术精英机构门槛的敲门砖。因为文章可以证明一个研究人员的个人科研能力,也是国家和私人基金资助的标准,雇主雇佣科研人员的强力推荐。文章也是科研人员个人声誉的重要标志。 “陶瓷学会期刊”虽然在加拿大材料界有名,但它是个非盈利学术机构,其经费主要来自会员会费和文章版面费,还有就是工业界的广告费用。老实讲,G同学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陶瓷背景,他是不会太喜欢这个期刊,杂志排版花里胡哨,追求热点研究有点过,广告太多太杂,投稿收费比一般的非盈利期刊要高得离谱。期刊主编Kevin生病住院了,Henry被临时雇来帮忙。Henry非常喜欢期刊部的工作,为了站稳脚跟,必须出奇制胜。Henry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不是简单整合期刊编辑部,而是忍痛分拆编辑评审业务,大幅削减成本支出,治理期刊部存在的严重官僚主义,提升运转效率,将业务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获得更多资金,抬高自身地位,学术期刊权重,文献计量指标,科学引文索引(SCIE)上。 Henry的观点是,很多读者读科技文献都采用快速读法,先读题目再读结论,觉得有点价值就读摘要,很少花时间通读整篇文章。一是读科技文章是要付费的,而摘要则是免费的。二是现在科技文章价值低,有什么前提,就有什么结论,没有必要花时间金钱阅读。 科技期刊要生存,必须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陶瓷期刊也必须搞摘要式论文。摘要式论文的快速发表在本质上是科技发展知识产权的竞争,科技成果的快速发表其实是出版行业的生死竞争。摘要式论文的最大好处是简要模糊,读者无法立即判断文章的真伪,期刊部可以少很多麻烦。众所周知,大学里的科研成果与职位和科研经费是绑定关系,谁的文章多,谁的文章引用率高,获取职称基金的概率就大。教授们发表文章总是趋向于留一手,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一次性发表完了的话,以后的文章写什么呢?同一个研究分成几篇文章发表,互相引用,这样看上去文章数目多,引用率高,如果文章数据有问题,别人找起来也麻烦,期刊部也省事,只管收版面费就是了。况且多发表文章,期刊部收到的版面费就多,摘要式发表既满足了教授们留一手的客观需求,又提高期刊部的经济效益。Henry这么做无可非议,在渥太华的名利场,要发展只能另类思维,但正确的思维在做50%正确的事,而错误的思维也在做50%正确的事。 “陶瓷学会期刊”的编辑并不是专业的科学家,Henry自己就是个记者出生,所以,他的改革方向就是强调新奇而非扎实的研究工作。Henry要求期刊部的编辑优先发表所谓“博眼球”的科学成果,必须给人深刻印象,比如让一个著名陶瓷女科学家穿着时髦性感的照片上封面,尽量让一些惊世咳俗的观点发表以搏眼球,如果铝业铸造公司Alcan与电脑芯片公司Intel共同研发精密铸造陶瓷等浮华与奢华的新闻,开辟专家访谈,研究历史等八卦新闻栏目来吸引读者。G同学那天到Henry办公室,他拿出一本印刷厂送来的蓝样,一张英国女科学家的裸体照告诉G同学,这将是下一期陶瓷科技期刊的封面,让憨厚的G同学羞得不知所措。 Henry知道一篇惊世咳俗的文章其引用率可能会相当高, 因为其观点另类,容易引起别人兴趣,引用率自然就高,而文章引用率比文章发表数量对期刊更有用,文章被引用的频率高,本身就足以说明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大,自然抬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换句话说,引用率是科研成果对社会内在价值(intrinsic merit)得到科学界认可的标志,引用率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就大,影响因子大广告容易上门,期刊效益就好。以材料类为例,Acta Materialia与其姊妹刊Scripta Materialia在金属与陶瓷材料行业属顶级期刊,科学性理论性很强。但由于历史原因,影响因子(IF)只有3.9,与动辄IF40以上的Chem Rev相比简直是垃圾,在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中心的大学,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Henry借鉴了Materials & Design的做法,采用措施吸引大量的科学家往该期刊投稿,促成其影响因子很快上升,甚至超过了老牌的Scripta Materialia,公关效果明显。 所以, Henry总是不遗余力对外宣传他们期刊部一直专注于提供强大的编辑视角、拥有高效而严格的同行评审、以及精工细作的质量保证,来抬高期刊自身地位,并逼着每个员工象记者一样去追求发表浮华,奢华,时髦领域的文章。极端的时候只要是谁出钱付出版面费谁的文章就可以得到发表。G同学曾提醒Henry科技论文能够被高度引用应该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而不是因为其多 么抓眼球、生动有趣,毕竟没有人是傻子,业内口碑同行评议还是很重要的。这话Henry还是听进去了,为了避免给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印象,他做了一项改革,搞了个增刊,让期刊部招聘的专业人士来内部评审缩短发表时间,给人高效工作印象,把一些有明显低级错误但付了版面费诘屈聱牙的文章发表在增刊上,如果有人质疑,期刊部就用不同学术观点来支吾搪塞。Henry认为删除, 修改数据是为了更好地诠译解释数据,而在科技论文中解释诠译数据比数据本身更重要,这是Henry做了多年期刊主编的心得。所以在“陶瓷学会期刊”增刊上发表的文章常常是浮华而新奇的结果,而非最好或最有意义的论文。Money Talks, 作者们付了钱的,主编们对增刊上的文章从不进行相似性检查,很多剪刀加浆糊的文章得以在增刊上发表,G同学曾劝Henry出版前做一些“查重”工作,但他认为G同学是庸人自扰,听不进去。谁会在意增刊上的文章?很多外国学者学生在增刊上一稿多投并尝到了甜头,抱有侥幸心理,一直在利用Henry的期刊作弊。特别是Henry雇了两个英文高手来帮助外国投稿者进行稿件润色,只要有人付钱,他们可以把小学生写的文章润色改写成一篇笔调优美华丽地道的英文科学论文。那年月,国内的教授能在国外发表文章是其能力的象征,国内的土鳖哪里看得懂满是地道流利英文的文章,多是被其华丽的英文蒙得晕头转向,不疑有它,国内有不少人通过Henry的期刊发表文章评职称骗基金。所以Henry的期刊营销手段为为其带来财源滚滚,赚得盆满钵满。“陶瓷学会”期刊在Henry手里渐渐由严肃的科技文章杂志变成了科普性娱乐期刊,这引起一些加拿大陶瓷工业界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反弹,大家开始对Henry不严肃的科学态度议论纷纷。 G同学坚持认为,一个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成功不在其发表文章的多少, 在于文章本身对人类科技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这不是可以靠伪造数据, 误导他人, 让别人走弯路来获得的。Henry的期刊发表了很多荒谬的结论, 其利用商业因素和审稿者对新的研究不熟悉, 或利用读者猎奇的心理, 出版发表错误的结论,误导他人, 这是一种投机行为, 科研行为不端。“祸莫大于欲利”,半年后从渥太华传来消息, Henry的胡作非为得到报应,他被“陶瓷学会期刊”董事会解除了主编职务,不得不离开科技文献出版行业。想想过去,悠然沧桑。 蒙特利尔 辛同学在复旦只读了一年本科就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了,算S同学的半个同窗。辛同学现在是麦大地质系四年级博士生,在T教授的指导下做二氧化硅,二氧化锆钻石替代品的研究,准备再过一年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二氧化锆晶体是高级耐火原料,陶瓷实验室有台最先进的偏光显微镜,可以将普通光改变为偏振光进行晶体双折射性镜检,来鉴别某一物质是单折射(各向同性)或双折射性(各向异性)。 一天傍晚,辛同学的老乡魏先生忽然到他家里拜访,辛同学知道魏先生长期在唐人街作生意,无事不登三宝殿,望着这位不速之客,他愣在那里。魏先生倒也痛快,开门见山,最近刚进了批染色玻璃手链假冒紫水晶,其中的二氧化锆水晶膺品是二氧化锆粉末经化工场熔炉再结晶而制成的人工合成品,与天然水晶难辨真假,一般人很难用肉眼分辨。膺品成本仅4刀,而紫水晶Amethyst在加拿大的价格是200刀。 魏先生和T教授签署了横向合作协议,用陶瓷实验室的偏光显微镜,沉降式粒度仪等设备检测他进口的钻石,水晶与氧化锆。 辛同学通常用偏光镜检查法鉴别真假水晶,把水晶在偏光镜下转动360度,如果晶体呈现出四明四暗变化,就是真的天然水晶,这是由于水晶晶体属六方晶系,常呈六棱柱状,在偏光镜下呈明显的明暗变化,而玻璃制品是均质非晶体,在偏光镜下呈现无变化的全黑效果。为了保证鉴别质量,辛同学也采用双折射现象来Double Check,在纸上涂一个黑点,将晶体放在纸上,可观察到两个黑点,旋转晶体,一个黑点不动,另一个黑点旋转,就是真的晶体。假水晶通常比较暖、振动不稳定。 魏先生要求辛同学给赝品水晶提供证明书或用偏光镜即场分辨证明书,以假乱真,可以发大财。魏先生明确给辛同学指出,再过一年,辛同学博士就毕业了,必须离开T教授的实验室,没有必要为他卖命,提供假证明可以暴利,辛同学应该为自己的将来想想。面对同乡的要求,辛同学该怎么办? 西雅图 电话那边响起熟悉的声音, "同是天涯沦落人......", G同学脱口而出,"是老蔡!"。在徐家汇他和老蔡是一个寝室的同窗。 "同是天涯沦落人......"是他们在毕业前约定的接头暗号。"定军之南, 黄猪遇虎" 则是G同学和交大同窗506在沈阳玩电子游戏 "三国演义"时约定的接头暗号。 当时老蔡与胖乎乎的老张最要好, 老张长着鲁智深的胖大身材,老蔡长得瘦小精干,两人站在一起象猪八戒与孙悟空。老蔡现在可能是身材保持得最好的同学,一点也没有中年发福的迹象,尽管有些岁月沧桑, 头发花白, 依然乐观豁达, 言语中充满智慧幽默, 意味深长。 老蔡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 他可能是G同学班上最见多识广的同学。老蔡在兰州长大, 在镇江读中学, 在无锡参加高考, 加上他普通话口音纯正,不带任何地方腔调,所以同窗们大都搞不清他的来历籍贯出生地。老蔡从西雅图一路飞车来到温哥华, G同学刚开始对他的经历一头雾水, 老蔡交大毕业后回到无锡, 在市机械局当公务员, 托福GRE高分考上美国犹他大学材料系研究生, 毕业后在杜克大学当老师, 后来于北卡结婚, 在纽约,新泽西, 伦敦, 巴黎, 西雅图等地工作......一句话, 经历丰富多彩,久经考验,境界至臻。 在温哥华海港中心高空旋转餐厅,两人吃着西餐。老蔡突然问起G同学一件旧事,侬在交大为何从不和大少讲话?G同学尴尬地回答,主要是大少把他老婆同窗 Y带到寝室当众过夜,从此见了金大少就无话可说,倒不是对他个人有啥成见,毕竟那时大家都只有19岁,不知道该怎麽跟他讲。 老蔡是家里的长子,对他的弟弟非常照顾。据传,他弟弟现在能在法国站稳脚跟,完全是他这个当哥哥的功劳。老蔡虽离乡背井,但绝不是个忤逆的儿子,因他常和G同学念叨他在无锡孤独的父母。老蔡非常爱他 那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常跟人提到他们,儿子温和听话,现在已经懂得念叨他了;女儿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太太是北卡大学环境博士,贤惠能干,一个美丽温柔的重庆妹子。 老蔡的个人能力G同学是完全相信,他的英文曾是班上最好的,在交大时就有人慕名请他做英文家教。G同学记得他曾抱着"新英汉词典"背单词, 可见毅力非凡。老蔡的个人魅力亲和力在交大材料班也是佼佼者。他的身体协调性也不错, 别看他天天坐在那里,他做俯卧撑曾是班上最多的,他站在篮球上的时间也曾是班上最长的。他驾着他那银色的雪弗莱吉普车狂奔2小时从西雅图来到温哥华,G同学在交大时就预见会有这麽一天,没想到这一天等了22年。 老蔡马上要搬到新泽西去与他的太太儿女岳母岳父团聚,愿上帝保佑他们一家。刘同学在网上贴了脍炙人口的“赠汪伦”,G同学也把它送给老蔡,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G同学眺望窗外幽静的鹿湖公园,火红色的枫林,如火如荼, 美不胜收,老蔡保重! 哈利法克斯 G同学在哈利法克斯意外碰到他在复旦工作时的美国同事Dylan,Dylan搬到加拿大东海岸已经有两年了。Dylan告诉G同学,他现在当地一所技术学院进修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Infrastructure & Software Engieering Design,由政府低息贷款,年利息只有4%,非常合算。这是非常高明的政策,技术学院教育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G同学也以为然,技术学院与政府,工业界联手打造培训就业一条龙,技术学院培养业界所需的人才,而工业界省下大量上岗培训时间与金钱,学生可以获得对自己就业所需技能,银行业通过学生贷款也可获利,是典型的双赢。 Dylan给G同学的印象很深,因为他很聪明,工作非常细致扎实。G同学当时和他一起设计的大型冷冻设备CAD项目,但因为个人原因,Dylan在项目结束前就离开了G同学所在的课题组回美国了。Dylan在美国给G同学写了封电邮,要求G同学邮给他一份在复旦做的项目最终报告的拷贝。G同学经上级同意就把课题组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论文复印了一份给Dylan寄去了。 G同学偶然在哈利法克斯技术学院发现Dylan竟然把该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并用来申请政府的低息贷款。虽然在复旦的项目早已结题,G同学也没有兴趣继续从事该领域的工作,但G同学还是非常好奇,Dylan真够胆把别人的工作改头换面写成自己的,并用来申请政府基金。G同学通过技术学院的Oracle数据库发现Dylan只是在G同学寄的中文论文加了些摘要,introductory paragraph,结尾部分加了些文字concluding section, 及自己的自传内容,其技术部分有90%的内容完全抄袭G同学的工作,申请资料从头到尾完全没有提到复旦的课题组,No reference to Fudan University appeared anywhere in the application! G同学经过仔细查看,决定对Dylan的抄袭行为守口如瓶,50多岁的人了,为了生计还在技术学院读书真的不容易,人比知识产权更重要,不是吗? Reference [1] http://www.vanforum.org/3/post/2012/11/-2.html
3 Comments
工农子弟入学难
Reply
d
6/27/2020 09:54:12 pm
苏修叛徒歇斯底里地破口大骂苏联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无知之徒”,谩骂劳动群众反对苏修在文化艺术领域内复辟资本主义的正义吼声是“无知之徒的声音”。他们以资产阶级老爷的口吻叫嚷什么苏联劳动人民是“知识浅薄”、“完全缺乏艺术感”和“外行”,并且气势汹汹地威胁说要把劳动人民置于“难堪的境地”。
Reply
d
6/27/2020 09:55:03 pm
1968年 人民日报
Reply
Leave a Reply. |
李革胜
CategoriesArchives
August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