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2015 0 Comments 仪器设备有那么重要吗?仪器设备有那么重要吗? 李革胜,September 14, 2015 读“仪器设备”这一章可以推测该论文共花了多少钱,并可窥豹课题组的真实实力以及资金是否雄厚,研究水平高低等。所以,内行都喜欢仔细阅“读仪器设备”这一章,它在材料系的学位论文中必不可少。 E同学是A大学材料系二年纪硕士研究生,他刚结束第一年的课程,进入B教授的材料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室开始做硕士论文工作。因为一年前在“高级仪器设计和数据处理”课程中照搬本科生课程“ 材料实验数据处理”的作业,违反了A大学禁止学生把同一份作业交给超过一门课程的规定。被B教授的两个助教C博士与D博士抓了个人赃俱获,要不是B教授暗中关照,系主任良心发现,得了个C,他早就挂科补考该课程了。[1] E同学的文献综述又被C博士抓了辫子,只好重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可以被材料系立题了。 E同学大约用了两个星期时间,看了B教授在加拿大发表的文章,读了导师的前期工作后,E同学写作速度非常快,还没有开始实验,就把自己的硕士论文的文献综述,实验设备与实验过程汪洋恣肆地写完了,就等实验出结果后,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有天夜深人静,他去找B教授,想同他谈谈他的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过程。 B教授的工作生活很有规律,这是他在加拿大养成的习惯,除了上课,一般他上午都睡懒觉,快要到晚餐时间才驱车来到大学,早午餐(Brunch)一般就是三明治加一个苹果或一只香蕉,到下午四时左右,他一般会去校网球场打一小时网球,象机器人样,一小时网球不多也不少,五点钟准时回到办公室。他穿着运动短裤网球鞋,汗流浃背在办公室里处理信件,偶尔也在网上读读八卦新闻或给别人打电话,六点钟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在家里吃过晚饭,晚上八点才穿戴整齐开车来学校办公工作直到深夜甚至凌晨才回家睡觉。B教授这样做可以节省大量上下班浪费在通勤上的时间,B教授晚上加班的习惯也影响到他的研究生们,E同学也是长期晚上在实验室干活,白天睡觉。 E同学是个工作狂,跛鳖千里,光是实验仪器设备这一章足足写了20多页,材料系研究生论文实验仪器这部分都很短,通常只有一段200字的段落,多的时候也就是不超过一页12号字A4纸的规模。E同学是那么专注认真,以致当他把仪器设备这部分写完后才发现自己写得太多了。E同学忐忑不安地把论文交给B教授,心想上帝保佑不要再被打回来重写。B教授虽然心里有点嫌多,但碍于自己学生的情面,他只好着重读仪器实验设备这一章。 B教授在加拿大养成了一种快速阅读习惯,对学术文章倒着读,先读结论,再看摘要,再决定是否值得细读,有的文章他甚至只读一下题目就跳过去了。B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对材料学科仪器设备领域的研究了如指掌,有什么样的结论,必然是从什么样的前提与过程得到的。自己研究生的论文,没有办法,只能细读。E同学每天回家前都电邮B教授汇报一天的工作进展,B教授洞悉E同学论文内容,他对E同学的工作采用跳读的办法,先读段落的最后几句,再读第一句,再决定是否仔细读整个段落。B教授用这种读法,他的阅读速度当然快,第二天就电邮给E同学他对实验仪器这部分的看法,如下: 实验仪器设备与整个硕士论文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设备布局最少应该可以看出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如何选择仪器设备对于论文质量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在论文审稿过程中就喜欢先看“实验设备与过程”仪器设备,再看内容。特别是材料科学领域科研水平完全取决于你用的设备仪器的先进性。看仪器设备就可以看出论文发表单位的研究实力与资金投入,对于科学基金竞争对手背景摸底有很大的好处。读硕士论文中的仪器设备这一章就可以看出你的研究水平,国内先进或世界领先一目了然,所以实验设备这一章非常重要。 万事开头难,第一印象,你的实验仪器与设备组织看上去比较凌乱,各个仪器间的联系不紧密,缺乏系统性。各仪器之间要有层次感,相互之间逻辑性要强。所用仪器设备不应该全部堆积螺列,只写关键必要的设备,让人一目了然。比如螺丝刀,扳手等钳工用工具就没有必要列为实验设备。这是学术论文,你不说,别人也会知道你做拉伸实验用了扁口螺丝刀,不然样品是怎样固定在拉伸机上的?有些仪器设备你觉得稀奇新鲜,对内行来讲只是常识而已,不值一提。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尽量直奔主题,多替读论文的评审人着想。 你应该尽量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量,尽量用简洁的技术性用语,保证论文度量单位的完整性。避免使用成语、俗语,特别是英文保证必要的冠词a, an, the,尽量少用英文缩写语。在文章中不要放图,表或公式,因为传统上,图,表,公式等放在讨论部分,而不是在仪器设备章节,尊重传统用文字敘述仪器设备这一章。 有些不太重要的仪器没有必要列进论文,比如硬度仪的型号,最多只写个布氏硬度就可以了。因为硬度实验在你的论文中占的比重太小,与误差处理这个中心研究目标关系不大。而且硬度仪的型号与论文内容关系不大,硬度仪太大众化,用任何校正过的硬度仪测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电阻炉最高使用温度900度,在设备仪器部分只列个型号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其全部参数写进论文。如果实验确实需要1100度,电阻炉必须改进,设备改装如使用大功率电阻丝,加厚炉膛耐火砖等细节也没有必要写进论文,因为这类常规电阻炉升级技术太大众化,你不说别人也知道。只需在设备一章中顺便提一句自制高温电阻炉就可以了。但电镜等精密仪器的升级改造则必须讲得详细点,因为电镜分辨率的提高对你的实验结果有实质性的帮助。而电镜分辨率这种高科技对很多人来讲都不太熟悉,而且大家还都比较关注其发展,而你毕业后打算到一家科学仪器仪表公司工作,从事电子显微镜仪器研究,所以详细谈谈电镜改良研究工作对你将来的职业生涯有好处,可以多写。但只需写必要的,绝对不能給人凑篇幅的感觉,论文评审人的时间都很紧张,要珍惜别人的宝贵时间。切记! 读了B教授的意见,E同学释然,心里有了底气,就开始在实验室加班加点做他的硕士论文。 E同学非常用功,他的硕士论文使用了材料系几乎所有的仪器设备,从锻压车床到 X射线衍射仪,他都摸了一遍。E同学校正并准确计算了材料系所有硬件设备的系统误差,B教授有时开玩笑地对E同学说,如果你将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大材小用回校做个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B教授这么说其实在拍系主任的马屁,他知道系主任心痛钱,找个研究生管理材料系的仪器设备比正式雇佣一个技术人员要便宜很多。B教授一直试图与系主任搞好关系,与顶头上司的关系理顺了,自己的日子也好过些。实际上,系主任对B教授这只海龟一直比较欣赏,只要是B的要求,系主任能够满足总是尽量满足。 但这回是系主任非常不赞成E同学的做法,他一个硕士研究生把材料系所有的设备仪器都摸熟了,他是变成了仪器设备专家,要是人人都这样,材料系的仪器磨损将非常大,科研教学成本太高,而且E用了那么多仪器设备,占用了其他研究生实验时间与场所,比如扫描电镜一周对学生开放时间只有40小时,他一个人就用了20小时,对其他人不公平,别人就不做论文了? E同学过多使用了材料系那么多仪器设备,他内心一点愧疚感都没有。学校的仪器设备本来就是给学生用的,又不是买来做摆设的。仪器设备都有寿命,放在实验室久了不用,也会过时淘汰,不如让我练手,我不是没有交学费。系里事先并没有规定,哪种仪器研究生可以用多久,能怪我吗?况且,我还没有发现其他研究生与我一样对仪器设备怀有浓厚兴趣,我不用电镜,其他研究生也可能不会用,很多同学很毕业后都改了行,去搞金融,房地产,我是材料系唯一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去科学仪器生产厂工作,为什么我不能多用仪器设备?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学数学物理的地位最高,搞实际工程技术的地位最低,这是科研基金申请的潜规则。所以,在学术界通常来讲,搞理论的瞧不起搞设计的,搞设计的瞧不起搞工程的,搞工程的瞧不起搞技术操作的。中国古人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做理论的就该比搞技术的高人一等? 对于材料系的研究生们来讲,做理论搞不过物理系,化学系,做工程设计实用性不如机械系的学生,做仪器测量不如精密仪器系。材料系的学生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一般是在材料宏观微观分析与仪器设备间的交叉地带琢磨出点东西。材料系在A大学的科研布局中一直是处于中游水平,这是由于材料系的研究着重解决理论与工程之间问题的地位决定的。 系主任人到中年,对研究生论文并不十分看重,材料学界的基础理论已经很完善了,很难有实质性突破。发表论文对获得科研经费资助有用,而研究生论文不生钱。系主任在钱的问题上考虑得比较多,他当初从加拿大引进B教授时就是看到B的方向设备成本投入不大,又有特色可以表装门面,容易申请国家基金。这是他的小算盘,当然不会说出来。现在E同学做一个硕士论文就花了材料系那么多钱,他当然非常心痛钱,但又不能说出来,毕竟培养学生是大学的第一任务,让学生知道教授的这些臭事以后如何为人师表? 系主任虽然腹诽E同学占用了材料系太多资源,但又不愿意得罪学术大佬B教授,要知道B可是著名的海归, A大学的招牌教授之一。但E同学花了材料系那么多钱,不管也不行,系主任想到这里露出狰狞的面目,他指定C博士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E要想毕业,论文写作必须过C博士这关,他知道以C博士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必然让E同学吃苦头。在官场上混了多年,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是系主任的惯用手法。系主任遂通知E同学将实验设备一章送C博士与D博士检查,如果C博士与D博士这关过不了,E同学的论文就不要再做下去了。把E同学早点踢出材料系可以省下不少科研资源,这是系主任的小算盘,他谁也没有告诉。 B教授对系主任的做法大为不满,他C博士也是人,一天只有八小时,一周也只能工作40小时。他在E同学论文上花了40小时,E同学的论文看上去是比别的研究生要好得多,但这一周C博士在材料系的教学科研工作还能花多少时间。每个研究生交的学费都一样,他还有多少时间花在其他研究生身上?材料系有100多个研究生,如果照C博士的做法,材料系需要100个教授来审阅论文,教学成本太高。B教授对C博士的做法也是腹诽不少。 由于前车之鉴,E同学决定先绕过导师B教授,把论文初稿交C博士审阅。土鳖也有海归不具备的优势,C博士也是年轻人,年轻人之间不存在代沟问题,先把C博士与D博士搞定没准是个好办法。何况,E同学使用了最新的电子显微镜,这是他论文的闪光点。心里有点底,E同学悄悄找到C博士的办公室,恭敬地递上自己的论文,请C博士斧正。这次E同学看错了人,C博士是个只看论文质量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C博士对谦虚好学的学生一向是来者不拒,特别是自己亲手指点过的学生,又多了些感情。上次文献综述的事情,自己事后反思时,发现其实E同学也有不少优点,自己有时候做法也偏激,他对E同学心中也有愧疚,但内疚并不会影响他的判断力。严师出高徒,C博士从不后悔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E同学的进步,C博士也很欣慰。 C博士对E同学的论文看得非常仔细,连标点符号都要详细查看。象其他老师一样,C博士读研究生论文也喜欢先看实验仪器设备这一段。这是他的习惯,看学生论文总是先读设备,一是读设备比较轻松,不费脑子,而且还会获得大量额外信息,比如,可以从设备中获知研究生在哪里做的实验,有哪些人给予了暗中支持。二是从设备中就可以很容易看出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基金实力与弱点,进而能够窥知实验过程中的破绽与虚实。【1】 C博士读完E同学的实验设备描述,总体感觉该学生学术素养还是太嫩,做论文还是有贪多的老毛病。比如,E同学在设备中对材料那台老古董扫描电镜的肉麻吹捧,从对那台常出故障的X-ray衍射仪“歌功颂德”的过誉之词,就可以推断E同学或许有随便下结论的习惯,在其论文中有浮夸的可能性,以后论文省稿时必须警惕。根据C博士的经验,研究生许多论文中的设备仪器章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估计都是千篇一律从别人,比如师哥师姐的论文中几乎原封不动的抄过来的,材料系研究生论文或多或少都有结构相似性雷同,过分的时候甚至连语法错误,错别字都错得一模一样。材料系就那些硬件,每个学生都在用,完全可以低成本地互相抄袭。这些都是论文中不严谨,不可避免出现瑕疵的征兆。【1】超导高温热电偶的描述一字不漏照抄科学仪器公司的使用说明就是典型的例子。 C博士继续以挑剔的口吻写到,众所周知,材料系那台Hitachi扫描电镜已经用了十年了,虽然仪器设备说明书上它的resolution可达0.01纳米,这是根据电镜型号在网上也可以查到的,但一台老古董电镜的分辨率用十年后还跟新的一样,让人怀疑E同学的科研严谨性。当然E同学可以在后面的实验结果讨论这一章中详细说明,我建议E同学还是在仪器设备这一章顺便提一句,电镜已经有10年历史。当然E同学可以反驳,这样做就会让硕士论文变得非常冗长拖沓。但电镜太古老了,精确度的确不可信,这些都是E同学贪多,技术思路逻辑混乱的表现。E同学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贪婪本性,这是问题的关键 。 C博士在办公室找到D博士,直截了当地谈到E同学实验设备的过关问题。D博士刚好也读完其论文,他也认为E同学只是简单地把实验设备螺列出来,看不上各种设备仪器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本质上也是学术态度不严谨。但D博士认为C博士有些小题大做,通常实验设备一章只是设备仪器的简单说明,200字就可以了。C博士坚持认为,实验过程是技术思路的具体表现,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及讨论,必须详细写,他给E同学的评语是“重写”。两人把皮球踢回系主任,让系主任决定E同学的前途。 系主任这次没有通过E同学,直接让B教授,C博士与D博士一起开了个电话会议,把皮球又踢给他们三个,因为传统上讲,仪器设备这一章在硕士论文中占的比重并不大。材料系在高精尖仪器上面比起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来一直比较气短,教授们大都对仪器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藏着掖着避而不谈。 B教授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系主任心痛钱,在强词夺理,材料系的研究不像核物理系与分子生物系,很少深入到纳米级别,通常亚微米就够了。为了对外吹嘘科研高精尖来骗国家基金,花同样的钱买一台维护昂贵的高分辨电镜真的不如买一台多终端的普通电镜。多用户电镜虽然不能做纳米观测,但可以4个研究生同时使用一台电镜。是材料实验设备规划与设计出了问题,与好学的E同学没有任何关系。B教授继续为自己的学生辩护,这是材料系设备仪器缺乏管理造成的,他一个小小的硕士研究生都可以把所有的设备用个遍,这说明材料系实验室的管理出了问题。电镜室每周只对学生开放40小时,E同学一个人就用了20小时。试问,材料系那100多个研究生每个人的论文都用了电镜,时间上合乎逻辑吗?这只能说明研究生们大量使用别人的电镜照片,材料系本身的科研管理就有问题。没有必要跟一个勤奋好学的老实人过不去,这个事儿太小都不算个事儿,两者关系不大,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所以,E同学没有必要重写这一章。 C博士不得已祭出杀手锏,所谓E同学的论文中的闪光点,所谓高温超导测量仪其实是个乌龙,他使用的铂铑铂热点偶本质上是科学仪器公司的噱头,根本不能在实验室使用,而E同学对此熟视无睹,这不是作弊是什么? C博士在会上坚持他的处理方式是正确并符合学校规章制度的, 他们是在维护了A大学的学术声誉, 因为这样做会让E同学写出更好的学位论文来,也会让其他研究生在这方面的行为检点一些,可以减少A大学的学术不端事件。 D博士的态度比较谨慎,开始他认为这个事情也能算个事情?C博士是吃饱了撑的,没病找病。在材料系,“实验仪器”这章一般以对外保密为由,大都写得语焉不详。总有块遮羞布,材料系对仪器设备从来都遮遮掩掩不讨论的。从传统上讲,“实验仪器”这章只需简单说明实验设计的模式,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及所用条件限制等,没有必要写得太多,写得太多容易露馅。何况,E同学的论文中确有闪光点,比如E同学的超导温度是最高的,比诺奖成果都好,这是D博士考虑再三决定给予通过。他哪里想得到E会为了学位使用错误的仪器,伪造数据。 最后, D博士决定支持C博士的处理意见,B教授也无可奈何。 (5小时初稿搁笔) Reference [1]http://www.vanforum.org/264482600925216264152026229702/2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李革胜笔名: 羽飞, 小河沟 Archives
August 2019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