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2014 0 Comments 文献综述有那么重要吗?文献综述有那么重要吗? 李革胜,05-11-2014 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在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文章论文技术资料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思考反思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新动态、新水平、新理论与新技术等,它也是一种对科学文献情报进行综合叙述的研究成果,通常文献综述被放在学术论文“前言”的后面,“实验设备与过程”的前面。文献综述是反映学生对国内外研究发展所掌握的情况,是一种对科技文献的综合组织能力。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必经之路;通过写作文献综述,学生能提高知识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以后独立工作能力,尽管研究生们从没受到任何撰写文献综述的实质性训练,A大学研究生院对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要求非常高。 E同学是A大学材料系二年纪研究生,他刚结束第一年的课程,进入B教授的材料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室开始做硕士论文工作。因为一年前在“高级仪器设计和数据处理”课程中照搬本科生课程“ 材料实验数据处理”的作业,违反了A大学禁止学生把同一份作业交给超过一门课程的规定。被B教授的两个助教C博士与D博士抓了个人赃俱获,要不是B教授暗中关照,系主任良心发现,得了个C,他早就挂科补考该课程了。[1] E同学始终腹诽C博士小题大做,B教授也认为年轻老师思想就是偏颇,缺经验,他对C博士的处理意见一直不以为然。有了以前的教训,E同学决定更加谨慎地做他的硕士论文,A大学材料系规定,一个硕士学位通常不超过三年做完,第一年进行课程学习,第二年头三个月查资料,在立题之前写篇文献综述交给系学术委员会,经学术委员会同意,才开始立题到实验室做硕士论文,通常材料系给研究生半年时间写硕士论文。材料系对文献综述要求非常高,在A大学材料系,毕业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是不合标准不可思议的。所以材料系总是预算给研究生三个月时间写文献综述,可见其重要性仅次于毕业论文本身。 “亲其师信其道”,E同学私下找他的导师B教授商量了一下研究方向问题,由于本科期间从没受文献综述系统教育,E同学对写文献综述一头雾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开始。B教授告诉E同学,文献综述是材料系考察研究生论文立题的依据是否充分,研究方向的科学价值与时效性是否合适,以及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及方法是否正确,所以文献综述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查找文章资料是写文献综述的第一步,学会查找资料的好处很多,研究生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熟悉科技文献查询的方法,学会如何积累原始资料,并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扩大眼界及知识面。一个好的导师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否指出几篇优秀的文献,就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该领域的专家级知识层次并展开研究。 B教授拿出一篇文章,一篇专利和一篇文献综述范文交给E同学,这是他在加拿大时的研究方向,“ 材料实验数据处理”,他可以资助E同学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文献综述涉及面不应追求广、大。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B教授告诉E同学一个窍门,B教授称其为“滚雪球法”查资料,比阅读专著与浏览年鉴查资料要快得多。即只专注权威性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文章,只读这两篇文章与专利及后面的参考文献,然后找出这篇文章后最靠谱的一两篇参考文献,再加上专利后的十余篇参考文献。最后从这十余篇引用文献中查找所需的文章,应该不出两三个来回就可以追溯到一篇可靠性高的文献综述。再按图索骥,找出这十余篇引用文献后的参考文献, 这样逆向查找,顺藤摸瓜,你就可以很快找到所需要的文章。最后把这些文章中的综述剪刀加浆糊,注意要少用负面资料,你自己否定自己,谁还敢给你论文立题?所以,多用正面资料,必须在综述中强调课题的重要性才能获得材料系对你的论文立题。以你的文笔,按照这个范文格式,你只需个把月就可以写篇像模像样的文献综述。这虽然有些不劳而获的嫌疑,但你省下了两个月时间可以在实验室帮我做横向项目。你也可以挣些外快获得实际经验,我的横向课题也可以继续下去,这岂不是双赢? B教授内心深处极不愿意他的研究生花太多时间在图书馆穷经皓首,浪费时间,写文献综述的时间用来做横向课题多好。B教授有个私心小算盘,他想让E同学给他在实验室干私活,如果E同学在自己的论文上花太多时间精力,谁来给他干活?所以他给E同学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反正写文献综述毕竟不同于一般研究性论文,研究性论文注重研究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只要求向读者介绍与该课题有关的资料,如历史、现状、进展、展望和评述等。材料系对研究生论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形式从不做硬性规定,甚至还允许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广泛选题,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反正文献综述可以形式多样嘛。图表只要注明了出处,就可以引用。系里面又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进行文献综述“查重”,研究生是否用剪刀加浆糊抄袭别人现成的综述,也只有上帝知道了。 B教授向有几分疑虑的E同学强调,文献综述从创作角度来讲,属于三次文献,不是原创, 没有知识产权问题,而且材料系从来没在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抽查。因为文献综述本质上只是个信息来源,其目的只是为读者搜集信息提供便利,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历史上系里面对综述总体来讲并不太重视,这是B教授的理解。因此,“滚雪球法”不是作弊,B教授让E同学放心去做,E同学决定对导师言听计从。 因为参考文献来源都是现成的,E同学在独立搜寻文献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到毕业时,他都不了解在A大学图书馆可以通过计算机联机搜索引擎(scopus)按照引用次数排序查询,或者限定某一级别的杂志在SCI, EI查询最新的科技进展,快速高效地找文章,在图书馆用Oracle数据库使用关键词检索也可以很快查到所需文献等科技情报收集方法。E同学并不知道他以后会经常需要把论文从一个格式换成另一个格式,开会用PPT,投稿用PDF,论文评审用DOCX。E同学甚至不知道可以用Ms Note或Reference Manager来收集整理文献及抽印本,这些电脑程序可以帮他节约大量时间,尤其是省去需要改换文献格式时的后续烦恼,E同学开了个坏头,后面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这都是抄袭导致他在读研期间交同样的学费却少学了知识,对自己对大学都是损失,这是他和B教授都不曾想到过的。 E同学非常用功,他长时间在恬静优雅空荡荡冷冰冰宁静的图书馆阅览室里通宵达旦如火如荼地工作。他在短短一个月内竟然通读了过去一百年内有关“ 材料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他能在图书馆找到的文章,有上千篇之多。E同学把它们列在50页的文献综述之后,光文献条目Title足足有三十页。他坚持认为搜集的文献越全越好,而且应该详细地列在论文的最后。不然答辩时,若有教授拿出篇著名的文章问,这篇文章你读过吗?如果漏掉了,那岂不是很尴尬?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E同学在文献综述的最后列出了上千篇参考文献,表示他通读了该领域所有的文章,用“苦劳”来打动老师的同情心。 E同学很快写好了文献综述的摘要并电邮给B教授,B教授只读了个摘要就读不下去了,顺手就把E同学的综述放进抽屉,眼不见为净。主要是E同学写了整整80页,汗牛充栋,实在是太多了,B教授那有那么多时间逐字逐句阅读?他知道再怎么加班加点也看不完这些的参考文献,还不如束之高阁。当然B教授及时电邮回复E同学,主要讲了些写文献综述摘要的注意事项,如摘要时必须简短,控制在250字左右,不能直接从正文摘抄一段文字下来作为摘要,摘要只能是文字,不能有公式、符号、缩略语、图表等不能索引的东西等注意事项。避免太长拗口的句子与段落,注意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层次分明,前后对应、布局合理。字体大小要一致,少用斜体字与黑体字,免得老专家们嫌文章眼花缭乱,看着费劲等等。 B教授亲自到实验室找到正在做横向课题的E同学,明确告之,其文献综述太长,他没有时间读。B教授个人认为文献综述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文献综述则不可取。加拿大的科研教学经验告诉他,实际效益是第一位的,好的研究方向往往并不来自于文献,而来自现实生活与实际工业生产需要。对于初出茅庐的研究生来讲,阅读文献的作用主要是扩大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视野,并不是越看多越好,很多垃圾文献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精力读。B教授同时还提到,按惯例E同学事先应该先写个提纲交上来,他好有个思想准备了解E同学大概综述了些什么内容。不过,总体上看上去还可以,根据过去经验,在材料系立题通过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人尽皆知系主任是个好说话的人。一切似乎进展得非常顺利,E同学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文献综述,并上交材料系办公室,天天在实验室等系主任的立题通知。 系主任因为行政工作繁忙,他对E同学的综述虽然也只看了个大概,但还是发现E同学比较嫩,出于长期在官场上明哲保身的习惯,系主任给E同学文献综述的评语很温和。他写道,该课题综述列举了“材料数据处理”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缺点进行了概括分析。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有助于该同学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根据在材料系的现状,研究的可行性及其导师B教授的资助、确定了课题的研究范围,虽然文献综述对其所罗列的理论和技术思路的优缺点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讨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与提炼升华,但在经验丰富的B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应该可以地驾驭和把握硕士论文研究,建议材料系对E同学论文研究立题。 不巧的是,那年材料系学术委员会让系主任,C博士与D博士三个人盲审研究生交上来的文献综述,实行一票否决制,系主任,C博士,D博士三人对E同学的文献综述均操有生杀大权。E同学的文献综述送到C博士办公桌上,这是C博士生平第一次盲审研究生文献综述,所以他特别认真,连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都仔细查看,并仔细写下自己的意见。C博士认为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参考文献资料,有令人信服的评述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准确地反映该领域研究的主题。E同学的文献综述从引言,正文到结论这三部分都有缺陷,试分析如下: 首先,第一印象,E同学好象不会给自己的文献综述取一个好的标题,“ 材料实验数据处理”这个标题太大了,只有大科学家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E同学一个硕士论文文献综述如果不是狂妄自大,不应该给自己取这么大一个标题。通常给学位论文取标题有这几种常见方法,论文的内容是什么,论文的技术思路与仪器设备的创新性,论文得到什么结论,论文推翻了什么结论,做出贡献的是谁,已有研究成果能延展的领域。所以,E同学应该给自己的文献综述另外取一个标题。 其次,E同学把自己的综述引言搞成了个“立题综述”,通篇全是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正面肯定溢美之词,并大加褒扬B教授的前期工作,看了让人肉麻。众所周知,文献综述的引言应包括撰写综述的目的、意义、有关概念的介绍以及术语定义等。引言的目的是关于文献综述所章节构成的陈述,扼要说明该课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人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所以,A大学对引言不要求字多,引言不一定非要500字,但引言要求精,应以最少的字数概括出文章的核心内容,能一针见血最好,别人读完引言后对整个文献综述的了解能达到不是泛泛的,而是精炼到位的程度,当然这需要多年的文字修炼功夫与文献综合概括思辨能力的长期培养,但E同学最少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从整体上,E同学的文献综述象个“读书报告”或“文献复习”,最多是个”科研进展”,E同学从头到尾除了罗列大量文献,就是单纯把一级文献从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简单扩展归纳出来堆砌在一起,最多象个“科研进展”蜻蜓点水讲点研究进程,一点没有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文章材料更精练更有逻辑性,完全没有用自己的观点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而文献综述必须是研究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其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背景、争议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critique review。有些句子看上去象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其用词古朴深远,不象个二十来岁的年青人写的,C博士怀疑是抄袭来的。 C博士继续写到,E同学的正文主题部分,即最棘手的综述主体部分有些乱,开始按年代顺序引用和评述,接着又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最后又是按不同的技术思路进行分析综合,花拳绣腿十八般武艺全都用在一起,典型的综述方法滥用,可见其思维逻辑非常混乱。名人的语录人人都知道,是人类共同智慧产权,没有必要注明出处。对于学生来讲,要么只用年代顺序引用文献,要么只用不同观点进行比较综述,这样简单一目了然。如果确实需要同时按年代,观点进行混合综述,可以在正文部分根据内容的需要分为若干个小标题进行分别论述。因为文献综述最棘手的是“述”,而非“综”,及评述是最难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创造性的部分,这需要融入研究生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实验经验、分析综合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才能提出自己独到有效的见解。好的文献综述能给人醍醐灌顶的启发。看来,E同学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组织经验与文字功夫都欠佳。 E同学所引用文章代表性强的少,有的文献数据明显错误却给予大量归纳分析,特别是一篇欧洲文献,该作者发表文章半年后专门在该期刊上发表“数据有误删除该文,并向读者道歉”的声明,E同学由于不知道需要查询期刊的声明和文献收回目录,他仅仅因为该文章数据夸张搏眼球而对其深信不已,在综述里对其科学性和创造性大加褒扬,没有想到是篇乌龙文章,又让C博士抓个现行,好不尴尬。E同学的文献综述正文部分同样驴唇不对马嘴,综述正文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部分,应包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其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难题及影响,使研究生可以确定研究出发点和方向,便于盲审老师了解其研究和切入点及创新点。而E同学在正文部分完全是简单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堆砌,甚至只是一般性介绍他人的结论,结论与结果脱节,通篇不过是在炫耀自己文章阅读量大,甚至连检索用的关键词可能都是抄来的,明显缺乏科学的态度,这不啻让C博士有些反感。 至于综述总结部分,C博士感觉E同学文献综述的总结部分搞得有点类似研究论文的小结,总结部分没有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没有指出为什么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没有找到他要从事研究的基石起点。E同学只是泛泛地将综述主题进行了扼要总结,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有些句子看上去是E同学自己的观点,在因特网SCIE上输入关键词很容易找到原始文献,一对比就会发现这实际上E同学是机械拷贝了别人的学术思想,这让E同学的抄袭原形毕露。 文献综述中的称谓不专业,众所周知,B教授那篇文章是他在加拿大读博士期间发表的,那时候B先生还不是教授。在文献综述中对B教授直呼其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称“B教授发现xxx”。C博士知道这句话会让B教授不舒服,为了替学生着想,他也管不了那么多。 C博士继续写他的想法,文献综述的结论部分应概括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和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而E同学则变成了对自己的导师B教授的致谢声明,这本应是出现在综述的附录部分,却出现在结论部分让人觉得E同学这个马屁精有点滑稽。 文献综述附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准确详细地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可以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进一步查询检索,E同学却在附录中列出自己的实验技术思路,文不对题。C博士还发现E同学一些用于评论的观点是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不是来自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可靠性要比第一手资料差很多,E同学虽然有所注释,本质上还是应该算作抄袭。C博士有件事特反感E同学,E同学事先猜到C博士可能是其论文评审人,故意拐弯抹角引用了C博士读研究生时期在国外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与E同学的论文关系不太大,E同学自以为可以讨C博士欢心,谁不愿意提高自己文章的引用率呢?但是这篇文章是付费文献,当年C博士还是个青椒,好玩编了篇文章投到国外拿钱发表的,这种付费发表文章的丑事生怕别人知道,没想到让E同学给抖露出来,系主任和D博士都会仔细读的,到时候搞得自己下不了台,拍马屁拍到马腿了,这些复杂的事体都是E同学事先不曾想到的。 C博士站在自己的立场,他感觉E同学写论文的专业训练不够,比如他根本分不清“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的区别。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容属于“背景描述”,“背景描述”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是图书馆知识搬运工,简单地把数据从一篇文章搬运到另一篇文章。“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批判地系统地综合分析整理,带有评论性和批判性的双重意义,而不仅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简单“堆砌”。C博士怀疑E同学为了给自己的论文题目立题,为了在材料系过关,篡改了有关文献内容,他去图书馆把该文献影印件拷贝出来作为抽查对象,果然发现E同学引用该文献没有要忠实原文内容。当然也可能是E同学为了赶时间把自己的评论分析与文献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给人感觉他篡改了文献的内容。虽然参考文献中列有1,000篇文章,但有的例子却没有引用任何原始文献,还是属于空口无凭。凭直觉,C博士感觉E同学的综述前景不妙。想到这里,他决定找自己的搭档D博士讨论一下E同学的文献综述过关问题。 C博士在办公室找到D博士,直截了当地谈到E同学文献综述的过关问题。D博士也认为E同学把综述写成了概述,通篇只是泛泛地引用别人的工作,最多用别人的话概括该领域的研究,这本质上的确是抄袭。 D博士翻开E同学立题综述的致谢部分,这是他的习惯,看学生论文总是先读致谢,一是读致谢比较轻松,不废脑子,而且还会获得大量额外信息,比如,可以从致谢中获知有哪些人给予了暗中支持。二是从致谢中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文章的破绽与虚实,比如,E同学在致谢中对其导师B教授肉麻吹捧,从对导师“歌功颂德”的过誉之词,就可以推断E同学或许有随便下结论的习惯,在其综述中有浮夸的可能性,必须警惕。根据D博士的经验,研究生许多论文中的致谢都是千篇一律从别人,比如师哥师姐,论文中几乎原封不动的抄过来的,材料系研究生论文致谢或多或少都有结构相似性雷同,过分的时候鱼鲁帝虎,甚至连语法错误,文字错讹都一模一样。这些都是论文不严谨,论文不可避免出现瑕疵的征兆。 D博士当然同意C博士的观点,好的综述必须要有扬弃,特别是有中肯的批评,一篇优质的文献综述本身就是篇个性独特独立的好文章。写文献综述的一个目的也是表示对前人知识产权的尊重,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所以要遵守学术传统。综述也表明了研究生在该领域所下的功夫,显示其在自己的硕士论文研究领域的深入程度。从小看到大,文献综述都是抄袭来的,怎能保证他后面的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不作弊?文章不找枪手润色代写?当然,E同学也可以反驳,他所从事的“材料实验数据处理”完全是工程实验室实用研究,没有太多跟他的论文紧密联系的文章可以引用。那么E同学也可以在综述中详细谈谈他的研究为什么是空穴来风。 C博士和D博士慎重地开了个讨论会, D博士认为E同学题目选得过大,写出的综述给人感觉大题小作或文不对题。1,000篇文章给人感觉E只是个文章收藏家,他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对这么多文献归纳整理感到困难。而且这1,000篇文献中有的还不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或权威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与统计数据,仅仅是些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这些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E同学时间精力有限,他怎么顾得过来?如果过去一百年来的文献都必须列出来,按这个逻辑,E同学就应该把牛顿、欧几里得、高斯、麦克斯韦等科学巨匠的文章书籍都列入他综述的参考文献中,那样参考文献就会变得非常冗长,一不小心,他还会漏掉某个著名学者在该领域发表的文章与实际的贡献,不知不觉陷入知识产权纠纷的泥沼,所以E同学使用100年来共1,000篇文献才能写他的硕士论文文献综述,这样的逻辑是非常荒唐不切实际的。 C博士认为E研究生的论文文献综述水分太大, E同学一个月内读了过去100年来他能找到的专业文章1,000篇,拿每天工作8小时计,没有星期六,星期天,E同学每天要细读40篇文章,每小时要读五篇文章,平均12分钟一篇文章,一目十行也不够哇,他必须一目百行才忙得过来。恐怕是图虚荣,为了增加工作量而浮夸出来的吧?何况1000篇纯属浪费时间,对于实验性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来说,50篇高质量的文献已经够了,自己当年的博士论文参考文献也才50篇,毕竟E同学不是搞数理基础研究。D博士也同意再给E同学一个教训。 C博士和D博士一起查阅了学校关于学术诚信的奖惩条例, “为规范学位论文管理,严肃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学校授权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方式惩罚作弊学生, 在学位论文中抄袭他人作品,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实验数据和调查结果等行为,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在自己的学位论文中,故意假造、篡改实验或调研数据、结论和引用的资料等行为;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在学位论文中抄袭他人作品,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实验数据和调查结果等行为,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在自己的学位论文中,故意假造、篡改实验或调研数据、结论和引用的资料等行为;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严重剽窃、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校将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2] “A大学对于保持学术诚信有严格的要求,在研究生入学时要求学生同意签署一项声明, 在递交论文时连同一份有法律效力的声明一同递交。A大学对于违反学术诚信的学生,轻则给于警告处分,重则开除学籍。而对于帮助学生作弊的教员,则做撤职处理。 C博士和D博士一起查阅了学校关于学术诚信的奖惩条例, 因为学校授权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方式惩罚作弊学生, 1.口头警告; 2. 重写抄袭过的论文; 3. 降低该课程总成绩分数一个档次, 如A降到B, B降到C等; 4.对论文中, 抄袭部分打不及格; 5. 对该课程总成绩打不及格; 6. 下学期重修该课程; 7. 开除学籍;”[1] C博士给B教授做过助教,凭记忆发现E同学有几篇参考文献常识性引用错误,他知道,有一大段文字是E同学抓来一篇老外的英文文献综述翻译出来的,有个举例引用了别人的综述,这都犯了“写文献综述不能随便引用综述”的大忌。因为别人的文献综述不是一手资料,毕竟二次文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说服力远不如一手资料直接了当。引用综述还是属于在罗列别人的工作,不是自己观点的陈述。否则,都是人家写好了的,要你写文献综述干嘛?一年前,C博士专门给E同学指出过这些问题,没想到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C博士非常认真,他把E同学的文献综述从格式、标题、摘要、引言、关键词、主题到参考文献的格式在Ms Word 都做了仔细修改,并用红线标出。他在意见中给E同学建议重写作文献综述时,先拟写提纲,有针对地用专题方法进行综述。他强调文献综述的题目一定要简练、并且在信息涵盖量足够的基础上还要画龙点睛。C博士甚至连E同学的文字,语法和标点符号都提出批评。 他在评审意见中写到,E同学文献综述文字拙劣,句子啰嗦,文字功夫欠佳,技术思路逻辑混乱,大量引用原文而不加以准确引注,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把原作者的观点讲清楚,只是用引号简单概括原文,把自己的语言和别人的观点混淆在一起,简直是混淆视听,有严重抄袭嫌疑。大量引用原文在这里是不必要的,很多资料与E同学的研究关系并不大,放在一起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嫌疑。在这里E同学应该是聪明地从大量文献中“抽取”与研究有密切关系的文章,而不是简单罗列堆砌原始文献,毕竟他是在做立题文献综述,而不是在搞计算机文章数据库。我们必须向学生强调,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罗列与引用,它不是文章数据库,而是经过研究生精心阅读思考后,科学地系统地总结该研究领域的情况,并结合本系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一种思辨性研究工作。 C博士建议E同学在图书馆阅读论文时,做些”读书笔记”,用自己的语言记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与体会,并试着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为下一步撰写文献综述时积累有用的信息。一个好的办法是将文献整理成论文摘录卡片,因为写“读书笔记”可以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对后面的文献综述撰写非常有用。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前言、主题、结论及参考文献拟写个提纲,把自己的思路缕顺,再根据提纲进行文献综述撰写工作。因为研究生所选择阅读的文献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其论文文献综述的水平。C博士建议E同学多读些高水平的英文文献。因为好的英文文献都是上了网的,很容易用关键词筛选查询,可以让搜索引擎按引用率排序或者限定某级别的期刊进行查询,非常简单,不要浪费太多宝贵时间做什么横向题目。 C博士最后给E同学的评语是文献综述错误连篇,参考文献虽多,却是浮夸的结果,结构混乱,术语前后不一致,题目与内容的吻合度不好,惨不忍睹,属于敷衍之作。因为硕士论文文献综述应该是精炼出来的,不是拼凑的,E同学需要重新提炼,用自己的观点语言认真总结自己的综述。C博士遂建议E同学以B教授的论文为素材,重新梳理一下文献综述的内容和结构,使其从逻辑、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像一篇硕士论文文献综述。因为文献综述不应是简单罗列堆砌他人的工作,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加以综合提炼,而提出的批判性综合,分析与评论。毕竟,文献综述含有是凝练升华和批判分析双重含义,最后C博士要求E同学重写文献综述。 D博士也认为E同学的组织内容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不然,单就缺乏有很大价值的东西,C博士是不会让其重写的,人人都知道C博士不是个无的放矢苛刻的老师。D博士在盲审意见中忧心忡忡地写道,E同学虽然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文献综述毕竟不是资料库,E同学应紧紧围绕研究的“问题”,不要老是抱自己导师的大腿,应确保所述的研究成果与其硕士论文直接相关。E同学就“材料实验数据处理”的最新方向综述不多,对数学逻辑与实验技术三十年来没有重大突破的这个现状的分析避重就轻,其研究特点不清,技术方法途径也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实验设计带来麻烦,没有批判分析的意义,因为科学本身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因为科研的目的是探索新知识,发明新技术以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而不是为了满足评价体系,学位要求和个人虚荣。他与C博士持同样意见,建议E同学重新写文献综述。 C和D博士让E同学重写文献综述的处理办法很快在材料系传开了,这一场突然变故让B教授非常不安, 因为让B教授生气的是, C和D博士竟然不和他打个招呼就处理他的学生。他打算请材料系系主任, C博士,D博士和E同学一起开个会, 看看有甚么忙可以帮帮E同学的。E同学闻讯后曾在实验室私下里向B教授大倒苦水, 他从一开始就否认抄袭, E同学从没写过文献综述,而且他不知道文献综述的重要性,他过去的三个月时间,有两个月在给B教授做横向课题。况且他引用的数据都是正确的, 这不属于知识产权侵权等, 总之, E同学觉得他受到不公平, 不专业的对待。E同学私下向B教授保证, 只要C博士和D博士给他通过, 不重写文献综述, 他会每天给B教授兢兢业业工作8小时以上。 B教授很后悔没有事先提醒E同学在C博士正式“查重”前进行自检,防止文献综述“技术层面”不过关。E同学的综述初稿东拼西凑投机取巧痕迹太明显了,先行自检可以找到重复之处,改头换面重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为B教授知道,材料系主要靠评审教师的个人的积累和记忆去“查重”,把抄来的段落思想完全改一遍,将相同观点变个说法,利用中英文表述方式存在的差异进行改头换面的重写都能轻而易举地骗过盲审老师的眼睛,特别是象C博士那样的年轻教师。 B教授暗中安排E同学到系办公室找系主任要求申述,即对三个匿名评审有答复对话的机会。B教授认为老师学生间存在误解,评阅人有偏见,C和D博士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等原因。E同学当然有权利要求材料系重新评审,因为文献综述上交材料系前都给导师B教授过目了的,以前毕业的师兄师姐们的文献综述也不比他好多少,不照样过关吗?E同学也承认自己的文献综述没有对症下药,按问题来组织综述,自己沉迷在大量迤逦的文献之中,“乱花渐欲迷人眼”,大脑没有保持清醒:没有按“我的问题在哪里?别人是怎么解决我的问题的”来进行综述。材料系对研究生文献综述的撰写本身就缺乏标准,学生极易被引入文献的泥沼。但这些现象对一个科研青椒来说是正常的,应该多给机会。E同学继续向系主任说到,文献综述要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就必须建立在对大量文章著作的参考分析比较上,没有大量参考文献是写不出高质量文献综述的。所以,1,000篇文章就是他应该得到肯定的证据,不能期望初稿能一蹴而就。 在C,D博士,B教授,系主任与E同学的圆桌会议上,B教授向系主任谏言,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内外,有一个惯例,比较宏观的,涉及的范围为整个领域,系统的高级别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该领域里的顶级学术“大牛”来做,因为下面的人学术经验与实力不够。为什么现在学术专著的出版显著减少?因为学科发展太快,很少有人把握全局。而对E同学一个研究生来讲,文献综述只是结合自己研究课题而写就的微观综述,为了自己的硕士论文旁证博而引鸣锣开道,其目的只是帮助他更快地深入课题,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已,不能要求太高。 B教授提醒C博士与D博士应该注意论文是人写出来的,人无完人,是人就会犯错误,即使C博士看出文献综述有严重的错误,但凭工作量,任何人都可以看出E同学对文献综述投入了极大的心血。C博士与D博士的批评方式应该委婉且具有建设性,除了指出E同学文献综述瑕疵外,对学生更应该褒扬。这种体面的方式可以激励学生改正错误,引导E同学将来写出更好的论文。 B教授接着强调,在材料系不管是教授还是大学生,实际上从来没有对文献综述给予足够的重视,A大学研究生院从来从没给学生提供任何有实质性帮助的有关撰写文献综述的课程与训练,然而到了研究生真正自己来做研究时,便发现写出来的综述不能遂人意,要达到C博士严苛的要求实在是困难,甚至无处下手,悔之晚矣。如果给予E同学严重惩罚,对年轻人绝对不公平。你没有教过他,你就无权罚他,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让E同学过关。 对于C博士提到的E同学格式不规范,乱用二手资料的问题,B教授认为,“二手资料”太难听,应该叫“二次引用”。由于大学图书馆客观条件限制,E同学没有注明文献来源的情况确实存在,有些文献的确属于二次引用,可以原谅。况且二次引用有时候是必要的。有的文献年代久远,在图书馆里已经无法找到原文,却又不能避而不谈,E同学不得已从其他的文献中转引,这本是个聪明的做法。但E同学为了使自己的文章看起来完美无瑕,看到别人引用的文献,却无法找到原文,就投机取巧直接放在自己的文献综述里,没有标注是二次文献,这种情况在材料系是个普遍现象,法不责众,不能仅把E同学一个人当替罪羊。 B教授通情达理地替E同学讲话,读过一些文献以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像"竹筒倒豆子"一样陈述出来,学生都有愿望要向老师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自己在加拿大读研究生时也曾写过一百多页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十余页纸。所以,我们应该原谅E同学的文不对题,甚至引用别人综述的不当行为,毕竟他一口气列了1,000篇文献,这也是材料系研究生文献综述的一个历史记录。B教授认为C博士有些意见比较偏颇,讲话一定要有依据,毕竟年轻老师,经验不足。比如C博士批评E同学“文献综述在正文部分完全是简单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甚至只是一般性介绍他人的结论。” 的确正文内容是文献综述的重中之重。但材料系一直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写出独具一格的文章和文字来,E同学写作手法灵活,只要可以表达出他所想要传达的内容即可,即提供了真实有价值的综述内容就达到要求就可以了。简单罗列文献也是种直截有效的写作方式,并不是不允许的。只要E同学能拿出证据证明他没有乱写、没有胡编乱造数据,他的每个观点和数据该提供出处的都提供了出处。C博士就应该放E同学过关,这既是对自己良心的安慰、也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学术的尊重! 系主任开始也认为E同学搜集了与综述有关的参考文献1,000篇,工作量非常大,这足以证明E同学不是个懒人,至于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单篇论文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则是个经验积累问题。记得材料系以前有个规定,研究生必须每天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最少是30篇,读不完还拿不到学分。因为研究生初出茅庐刚刚接触研究领域,对许多问题还很陌生,遇到读不懂的问题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需每天读30篇文章就可以了,读文献读多了自己慢慢就明白了。 时间就是试金石,三个月后当阅读完1000篇文章时,终于铁杵磨成针,融汇贯通,很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也豁然开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转变成质变。E同学只是个硕士生,论文要求不如博士生高,初次写文献综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加上其导师B教授同意资助其研究,材料系应该支持E同学论文立题。系主任也觉得E同学搜集文献还是比较全面的,毕竟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资料太少也撰写不出令人信服的好综述的,借用C博士的一句名言,“引用文献太少写出的文章根本不能称为综述”。在工作量上面,E同学还是走在同窗们前面,所以应该“放水”,网开一面。 C博士与E同学在会议上面对面唇枪舌战,C博士举出了个例子,E同学的参考文献虽多,却不深入,有两篇文章本质上是完全相互批判,观点立场完全不同,肯定一个,必然否定另一个,而E同学把它们两个同时罗列正面肯定,这就是敷衍之作的证据。估计是时间不够,只读了个大概,甚至只读了文章的摘要,就匆匆忙忙堆砌在综述里吧? E同学承认自己没有时间仔细读这两篇文章,不加区别地把它们罗列在综述里是他的不对,在此向各位老师道歉。但C同学又拿出自己在图书馆做的读书笔记进行反驳,窃认为文献综述应该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为有的文献当时看过了不一定觉得有用,事后想起来做综述时却又找不着了。最好的办法只能是随时整理,随时记录所读文献的分类号码,出版时间,具体信息,藏书地点,其中的重要观点和精华论述的摘录,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文献综述时才能积累大量“干货”,才能随时享用自己的资料库,这原是C博士给自己的建议。E同学认为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充分,不是自己敷衍了事。 C博士举了两个例子反驳,C博士是辩论高手,他知道反驳对方的观点最好一次性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问题,让对手不得不仔细考虑一下,心无二用,两个不同问题一起问,可能让没有准备好的对手乱了阵脚,自己可以乘胜追击。E同学没脑子乱引用文献,明明一篇讨论能谱仪的文章,他却作为电子衍射的例子在讨论,文章的标题明摆着是能谱仪,为什么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搞混淆了?这只能证明你连文章标题都没有关注就引用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署名经常把作者的名字拼音写错,要么忘掉通讯作者,要么只标明第一作者,后面加etc, 或“等”,格式不统一。一般来讲,作者排名第一的是研究生,最后是通讯作者,引用别人的文章最好别漏掉通讯作者,这是对别人知识产权的尊重。可以看出你写文献综述时心不在焉,对所引用文献的内容不自信。 E同学深知情况不妙,胳膊拧不过大腿,他退了一步,答应重写文献综述,但要求材料系应该考虑先给他立题,因为导师B教授已经同意给他资助,通过与同学及导师讨论,阅读该领域高水平文献,注意措词、标准术语等,他可以在毕业答辩前撰写论文的同时贡献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因为毕业前,他将有充分的时间把这1,000篇文章完全吃透。 望着系主任迟疑的眼睛,E同学继续努力争取支持,他说,1,000文献确实很多,有的文章他的确是只读了个大概或干脆只读了摘要,这叫泛读,所谓增加阅读量,本质就是多读文章摘要。泛读是为了了解整个研究领域的状况。然后才是细读为了自己的研究兴趣点,读摘要有了感觉,需要细读精读,再回过头去读正文,这才是读文献的不二法门。如果每篇文章都从头到尾细读,那才真是浪费时间,难道每天的工作就是读一篇文章,横向课题还干不干?导师的钱那么好拿吗?将心比心,没有奖学金研究生都喝西北风?况且现在期刊文献中的谬误实在太多,阅读价值太低,很多文章的确只读摘要,甚至只读题目就足够了,真的不值得花太多时间细读。 E同学接着说,他的个人观点与有的文献出现雷同,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没有人事傻子,有什么前提,就有什么结论,C博士没有证据不能妄下结论。C博士反驳,正确的观点雷同可以理解,如果错误的结论相似,抄袭的嫌疑也不能排除。况且,选用有争议结论的文章本身就证明E同学是非不分,没有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这足以旁证E同学是个没头脑的学生。最致命的是,C博士拿出原文影印件来证明E同学照搬照抄,错误百出,比如一段英文摘要有好几个时态, 原文作者犯的低级语法错误,同样犯在E同学头上,这样雷同的可能性有多大?有的地方竟然用了温哥华地方俚语,一看就知道这是英语为母语的人写的,E同学从没去过加拿大,从哪里学来的加西土话?在谷歌收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我们很容易通过搜索引擎查到原文, 从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有几段与E同学的综述完全一模一样的文字, 如同一段落中出现完全不同的人称代词, 这很容易判读是从不同的文章生搬硬套抄过来粘贴在一起的。因为C博士给B教授做过助教,碰巧读过原文,所以有印象。E同学的论文是抄袭几篇不同的文章并硬拼凑起来的,其最后没有列出具体来源, 被怀疑为抄袭是自然而然的。微软视窗提供的复制粘贴功能可以快速拷贝复制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对年轻人无疑是极大的诱惑,无需勤奋努力就可以拼凑出质量看上去还可以的文章,如果不对作弊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就对那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治学的研究生们完全不公平。 C和D博士在会上坚持他们的处理方式是正确并符合学校规章制度的, 他们是在维护了A大学的学术声誉, 因为这样做会让E同学写出更好的文献综述来,也会让其他研究生在这方面的行为检点一些,可以减少A大学的抄袭事件。正如B教授所说,材料系从没对研究生的文献综述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但我们现在给E同学提的这些意见本身就是对他综述撰写的实质性帮助,材料系完全可以让E同学事件应该成为这样做的契机。如果怕得罪人而放水,这必然导致学生我行我素学校抄袭作弊成风,老师不愿纠错的尴尬局面。如果E同学这种为了学位急功近利的抄袭行为不得到批评,其他同学也会效仿E同学作弊,人人都忙着搞横向课题,这样下去,净化大学学术论文与学风终究不过是一声呓语。 最后, 材料系系主任决定支持C和D博士的处理意见。 Reference [1] http://www.vanforum.org/3/post/2012/08/august-21st-2012.html [2] 兰州大学学术奖惩条例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李革胜笔名: 羽飞, 小河沟 Archives
August 2019
Categories |